第六章 留住青山绿水

歌乐山中堵水记

2002年12月18日,《中国铁道建筑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中铁十一局集团职工在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帷幕注浆堵水取得成功的消息后,立即引起国内外工程环保界极大的关注。

专家们称:歌乐山隧道堵水的成功,开创了我国铁路隧道帷幕注浆堵水防漏的先河,是我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中的一件大事,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对今后山岭铁路隧道类似地质情况和环保要求的隧道施工,将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带着这条消息提供的信息和线索,我走上了歌乐山,走进了英雄的中铁十一局集团职工中间。

歌乐山,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来到重庆一带治水,就住在歌乐山顶上。劳作之余,李冰父子率众人弹琴唱歌,常常通宵达旦,响彻云霄。后来人们为纪念李冰父子的治水功绩,就把此山取名为“歌乐山”。

在中铁十一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里,常务副指挥赵高启向我介绍说:“当年,李冰父子治水的目的,是让水遵从人的意愿,引水流入大海,方法主要是以疏为主。而我们今天在歌乐山隧道施工中的治水,是让水遵从大自然的规律,让隧道不漏水,山体不失水,主要是以堵为主。”

山是大地的脊梁,水是自然的血脉。歌乐山上树木茂密,植被完好,被称为是重庆市的“天然氧吧”。另外,山上还住着6万多居民,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下水资源是他们的生命线。

渝怀铁路重庆段第一座长大隧道、全线的控制工程之一——全长4050米的歌乐山隧道,要从大山腹中穿过,如何做到不破坏地下水资源,使山体不“失血”,隧道不漏水,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要冒风险,要付出代价的。1993年,一家企业在歌乐山花数百万元,开发了一个地下温泉,结果导致地下水和地表水大幅度下降,一度引起山上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恐慌,最后不得不将已花巨资建成的温泉回填封闭。

上渝怀铁路之初,十一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长谢敬平、党委书记毛梓南、常务副指挥长赵高启、总工程师李晓红带领技术人员们踏勘工地时,听到这个消息,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真害怕,这种悲剧会在渝怀铁路重演。那样的话,歌乐山隧道不仅仅是挡道,而是牵扯到整个渝怀铁路改线的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毛梓南书记说,歌乐山隧道刚开工的那些日子,整个指挥部和施工队伍,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笼罩,压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起来。

认识大自然艰难,征服大自然更是悲壮。

应该说,歌乐山隧道起初的掘进还是比较顺利的,他们害怕的大涌水一直没有出现。专家们告诫他们,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加强防范,防止大山突然发威。

果然被专家们所言中,沉默许久的歌乐山,终于露出它狰狞的一面。

2002年3月15日深夜,当歌乐山隧道进口掘进到1060米处时,突然从掌子面上方涌出一股大水,涌水夹着大量泥沙,像瀑布一样从6米高的拱顶喷泻而下,整个隧道立刻被巨大的水声所淹没,转眼间,掌子面积水齐腰深。

他们探明隧道上方是一座水库,如不及时将水堵住,就会造成整个水库泄漏,隧道淹没,那样,渝怀铁路西段铺轨的日期将会推迟,打乱全线的施工部署。更严重的是断了山上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和生产用水,那经济赔偿将是个天文数字。

险情就是命令!

歌乐山隧道工地上,一个以指挥长谢敬平、党委书记毛梓南、常务副指挥长赵高启、总工程师李晓红挂帅的堵水抢险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哪里艰苦,哪里危险,领导干部们就在哪里组织职工抢险。担负隧道施工的四公司职工,不论是上班和歇班的全部投入到抢险的行列。

第一套堵水方案实施后,失败了。

他们接着实施第二套堵水方案,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隧道里的涌水量仍在不断增大,情况万分紧急。

他们又启动第三套堵水方案。先是引流归槽,在涌水口安装一个带闸阀的大直径钢管,让涌水顺着钢管流出,以减少水流对涌水口周围山体的冲刷,防止涌水口不断扩大,造成塌方;然后在钢管周围打混凝土止浆墙,封闭掌子面;第三步是关闭钢管上的闸阀,进行全断面帷幕注浆堵水。

在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三套堵水方案取得成功,涌水被暂时制服了。

十一局集团歌乐山隧道帷幕注浆堵水,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一大技术创新。它打破了过去隧道治水以排为主,树立起保护水资源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环保施工新理念。

实践出真知。在歌乐山隧道治水过程中,十一局集团职工经过反复探索,总结出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堵水办法。

他们在隧道穿越地带的23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39个地表水文监测点,对区域内的泉水、民井、水库以及暗河出口的水量、水位变化,24小时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汇总监测数据,分析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水源影响的程度,为制定隧道堵水施工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在隧道掘进中,他们采用红外线探水、地震波探测、掌子面地质描述和超前探孔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预测掌子面前方100米内的地质情况,发现水情,提前采取措施,以确保堵水成功。

采用帷幕注浆堵水,这是堵水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

在帷幕注浆堵水前,要先打止浆墙,就是通过注水泥浆,在掌子面用混凝土筑起一道密不透水的水泥墙,挡住前方涌水和钻孔注浆时流出的高压水泥浆液。

止浆墙建好后,立即进行超前帷幕注浆。凡是山体有水的地方,就有空隙帷幕注浆堵水,就是通过高压向山体注入水泥浆,让水泥浆挤占水在山体中的位置,在山体内组成一道“帷幕”,把水挡在帷幕的外面,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流失和对铁路隧道的侵害。

具体的施工方法是,先用注浆机通过密布在掌子面的注浆管道,用高压把特制的水泥浆注入山体,将岩石间的缝隙填满,使整个隧道包括开挖轮廓线以外六米范围内形成一个固化、密封的整体,然后从中间开挖。

隧道超前帷幕注浆,每次可根据岩石情况,先密封一段山体,开挖三分之二,留下三分之一,然后再做下一个循环的止浆墙,往复循环。

歌乐山隧道掘进中,累计帷幕注浆达1340米,堵水成功率达到95%以上,远远超过代表世界隧道堵水先进水平的日本青函隧道,青函隧道堵水率只有70%左右。

经专家技术鉴定,歌乐山隧道各种防漏堵水技术指标,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全满足歌乐山地区环保和水保的要求。

歌乐山隧道全断面帷幕注浆堵水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一大突破、一个进步,在我国隧道工程技术进步方面,是一个新的亮点,特别是对铁路施工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

2002年12月10日,歌乐山隧道胜利贯通,为渝怀铁路重庆段按期铺轨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铁路隧道施工地下水资源保护,树立了样板。

建造绿色长廊

到今天,我都难以表达游酉阳县桃花源时的喜悦心情。

我们穿过一个天然的大溶洞,天地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平原。平原上小溪潺潺,草绿花红,杨柳排排,有稻田,有人家。小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白鹅在池塘里觅食嬉戏,竹林深处的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狗吠,一派诗情画意,一片祥和的景象……

我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这不是1500年前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桃花源吗!我真怀疑,当年陶老先生是不是记错了地方,写错了地方,这应该才是真正的“桃花源”。

渝怀铁路沿线,在乌江两岸,在武陵山区,像桃花源这样的美景多不胜数。

渝怀铁路开通后,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变成一个个“聚宝盆”,给当地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收入。

在渝怀铁路修建中,如何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把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是人们最关心的大事,也是我这次向大家报告的一大主题。

渝怀铁路是当时我国一次性投入环保资金最多的在建铁路项目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实施环境监理试点的铁路建设项目。

从一开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各参建单位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万代负责的精神,把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层层建立起由项目主要领导挂帅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机构完善、工作高效的环保管理体系。

施工中,他们坚持“依法施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制定环保措施,落实监督办法,加大环保投入,决心把渝怀铁路建成质量、环保“双优线”。

十五局集团渝怀项目职工,在指挥长王大贤的带领下,完善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从集团公司到各子公司、各施工队,层层签订环保责任书,以合同形式规范施工现场环保工作,提高职工环保意识,规范职工的环保行为。他们坚持做到:工程质量不与水土保持相矛盾,追求经济效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证施工安全不以弱化环境保护为成本,抢工期不与生态环境相冲突,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使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十二局集团职工在指挥长陈汉彪、常务副指挥长王法岭和总工程师张新生的率领下,努力保护铁路沿线的每一寸绿地。他们担负施工的标段中,有一座251米长的小浩大桥,两跨319国道,工地周围全是稻田。要修水泥库、建搅拌站,就要占用一些稻田和绿地。

为了不破坏环境,职工们开动脑筋想办法,把搅拌站设在远处的一条枯水的河沟里,将水泥库建在一个山坡上,然后用一条空中索道,将整个施工现场联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在大桥施工过程中,没有占用一寸稻田和绿地。

十二局集团还规定每个工点开工前,都必须有严密的环保措施作支撑,施工方案没有通过环保论证和环保专家的认可,一律不得开工。

集团公司下了一道命令,工程施工一律采用机制沙,严禁用河沙。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防止了过渡开采河沙,造成沿线河流水质污染。他们改用机制沙灌注出的混凝土结构物,既弥补了构造物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外观缺陷,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工程质量。

十七局集团一公司担负修建的万家山隧道,进口处在悬崖峭壁上,需要修建一条施工便道到达洞口。原设计便道要穿过一片树林,这样既可缩短便道到洞口的距离,还可节约工程成本。施工中职工们没有忘记保护沿线生态环境的职责,主动要求设计部门变更设计,绕过了树林,虽然增加了他们修建施工便道的难度和工程量,但职工们没有任何怨言。

职工们说:“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宁愿自己少挣点钱,多受些累,也要保护好铁路沿线的自然环境,为子孙万代着想。”

“修建渝怀铁路,只能为当地的环境锦上添花,决不能以牺牲沿线的环境为代价”;“对子孙万代负责,不当历史的罪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渝怀铁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施工管区采访中,我到处都可看到这样的标语,听到职工这样的谈论。

十四局集团和二十局集团所施工的标段,位于“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之乡”的武隆县境内。铁路紧邻着素有“百里画廊”的乌江。

从一开工,他们就把环保工作与施工生产同安排、同检查,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安家设营,机械设备进场,修建施工便道,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避免绿地破坏。日常生活中,他们做到垃圾入箱,定期按照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集中处理;施工和生活污水,经过多级沉淀,经监测达标后再排放。

二十局集团承建的隧道和桥梁,地势险峻,许多地段隧道施工无处弃碴。为防止施工污染乌江,实现铁道部提出的环保、水保双赢目标,职工们先是用汽车将弃碴拉到码头装上船,载到对岸,再装上汽车运到当地环保部门所指定的地点。职工们说,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工程费用,但保护了乌江,保护了环境,非常值得。

在武隆县城通往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路旁,有一座新建的花园。花园的面积不大,但却景色宜人,别有一番风味。这是十四局集团职工特意为当地群众修建的。

武隆隧道的出口,从武隆至仙女山的公路下通过,由于浅埋,需要进行明洞开挖,公路暂时改道。职工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洞口施工作业,恢复了公路原貌。按施工设计文件和合同,工程已经结束。

可职工们没到此为止。他们请来园艺师,拉来腐殖土,买来彩色地砖等材料,在隧道顶部公路与洞口之间2000多平米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花园。这样,既保护了隧道,又美化了环境,花园常常吸引过往的行人驻足小憩。

担负渝怀铁路15标段施工任务的中铁十九集团,从一上场就坚持“施工与环保同步,保护与培植并举”的措施,架绿色桥,铺环保路。他们从附属工程入手,高起点运作,高标准要求,施工现场按照“美化、净化、绿化和亮化”“四化”标准建设,临时和生产房屋建设,统一规划,能占坡地的不占平地,能占荒地不占耕地,不损坏树木,不破坏植被。主要施工道路,他们大都铺成混凝土路面,这样雨天不拖泥带水,晴天不扬灰尘。在施工现场和职工生活区周围,他们还植树种草,增加绿地面积,使施工区和生活区,与大自然风光浑然融入一体。

他们管区的隧道比较集中,仅隧道弃碴就达100多万立方米。这些隧道弃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污染水源,破坏环境。他们建立了多座弃碴场,严格按照环保的要求,先挡后弃。我在现场看到,有的弃碴场,他们还用土进行了覆盖,种上了草,进行了绿化,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

采访中,我记下了这样一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在渝怀铁路施工中,仅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各施工单位,种草5万多平方米,植树8万余棵。他们真正做到了,修一段铁路,建一段绿色通道,装点一片山河。

我们相信,建成后的渝怀铁路,将会成为祖国大地上又一条绿色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