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不变的本色

大山里的夜晚格外宁静。透过山村小客栈的窗户,我看到月光下的阿蓬江,像一匹发亮的缎子,向东静静地流着。

我坐在客栈灰暗的灯光下,边赶着不断偷袭的蚊虫,边读着中铁十六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长易国华托办公室主任陈本林转交给我的两封信。

这两封信是重庆黔江一位名叫向志祥的贫困大学生写的。第一封信是他写给父母的——

爸妈:

你们好!我于9月13日办妥了手续顺利入学,我们今天开始军训。

这里的天气仍很热,温度平均在23—35度,不过晚上风很大。学费我交了5000元,余下的以后再交,大概还要交584元。我正在申请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我所带的钱除去买东西大约还剩下900元,但以后还有许多东西要买。

假如你们为了送我读书,卖了家里的房子,这是任何一个作为儿子的人所不想的、坚决不能同意的。我不能让辛苦养了自己十几年的父母没有一个安定的家。否则,我一辈子都是不会安心的。

我现在不同意卖房子,不读书可以,房子不能卖。你们也许不会明白流浪租住的艰辛,无助和可怜。在怀化火车站,我看见一家外地开小饭馆的老板,情况似乎跟我们差不多。那个老板还很年轻,带着一个小孩和妻子。他们的生意可能很差,因没有及时交房租,房主要赶他们走。他们不想走,马上也没有地方可去。饭馆里做饭的东西,被房子老板砸了个稀巴烂。那个小女孩和她妈妈坐在地上直哭。我路过看到后差一点也哭了。我给那个女孩20元钱,虽然我也很穷,但毕竟他们没家,不在家乡,没有依靠。

我确实很无奈,我在学校辛辛苦苦冒着太阳跑了几天,才缓交几百元……

我刚来,这里每月的生活费我也不知要多少钱。不过我会省着花,我也会找事做的。你们放心,我会保重身体,因为将来我还要服侍你们。

家里我很不放心,特别是妈妈的身体,还有爸爸的脾气,你们一定要保重,好好地看着我大学毕业,拿到博士学位……

祝:身体健康

儿:祥字

2001年9月18日

第二封信是向志祥写给赞助他的中铁十六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同志们的——

尊敬的易指挥长、王书记、袁处长:

首先恭祝您们新春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听到你们赞助我这个特大喜讯时,我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在修路的百忙之中竟能注意到我这位黔江的贫困大学生,我诚挚地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帮助、关怀和爱护。这对于我家无疑是雪中送炭,挽救了我那即将破碎的家,也打消了我对未来生活的消极和无望。

许久以来,我贫困的家,给我带来诸多的生活压力。父母因生活辛苦过早苍老的面容,隐隐而现的白发,充满愁苦和艰辛的背影,还有他们满带期望的眼神,只能在我又想消极又想奋起的复杂心境中产生无奈的力量,促使我去学习。再加上为人之子,却又不能为父母分担一点辛苦和忧愁。这经常使我产生内疚,给我带来压力和人生的消极思想。经过几天的思考,而今我已明白,自己以后所要面对的将不是这些,我要对得起你们的关怀和爱护,这将促使我满怀信心和希望地去努力学习。

当然,你们所希望的并不是我感激的话语和激动的泪水,你们所希望的是我逆境而上的不断进取和努力。我向你们保证:我会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想到自己该做的事和应该怎样去做。我定会尽全力去努力学习,努力充实自己,以报答你们和社会对我的厚爱。

此致

敬礼

贫困学生:向志祥

(2002年)元月3日

大山的夜越发宁静,静的令人有些压抑。

也许,我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孩子,和向志祥有着相同的出身和境遇,读完这两封信,我默默地哭了。

我从心底对易国华以及十六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职工,帮助一个贫困大学生的行动充满了敬意。

采访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渝怀铁路建设中,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属参建单位,先后拿出100多万元,支援当地办学,仅赞助贫困大学生就有10余人。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这支已经告别军旗的队伍,他们军装虽脱,但本色不改。在渝怀铁路建设过程中,职工们本着“修一条铁路,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的筑路宗旨,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千方百计为沿线各族人民造福谋利。

在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仰山村和石佛村之间,有一条被当地群众称为“代表路”,每天路上人来车往,很是热闹。

说起这条路还有一段故事:

这条“代表路”是中铁十五局集团修的。起初,他们修的是一条施工便道。当他们看到,按原设计铁路建成后便道将被截成数段废弃,活路变成了死路。为此,指挥长王大贤等项目领导果断做出决定,增加人力和资金投入,把施工便道延长到铁路桥涵下通过,将死路变成了活路,使两个村子近7000名居民,结束了祖祖辈辈汽车开不进村的历史。村民们敲锣打鼓登门感谢,称赞他们是落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并特意把这条路命名为“代表路”。

在渝怀铁路建设中,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各参建单位一上场,就十分重视路地关系,以铁路建设为纽带,与沿线当地政府和群众团结协作,积极开展路地共建“文明小区、文明新村”活动。

中铁十六局集团在铁路施工过程中,时刻不忘当地群众的利益,先后多次拿出资金,抽调人员和机械,为驻地缺水的濯水镇,修建了两个便民蓄水池,安装了200多米的供水管道,解决了300多人的吃水难题。

2001年6月12日,319国道彭水县共和段发生严重山体滑坡,6万多立方米的山体冲出挡墙,埋没公路近百米,行车中断。

险情发生后,在附近施工的中铁十九局集团渝怀铁路第一项目部职工,在项目经理李庆双的带领下,第一个赶到现场抢险。抢险中哪里危险,哪里艰苦,他们就在哪里奋战,在现场指挥抢险的彭水县于县长感动地连连说:“我代表彭水人民感谢你们!”原计划10天的抢险任务,经过他们的昼夜突击,5天就全部完成。

2001年4月7日,重庆涪陵区乌江村13岁的女学生邹淑,在江边洗校服时,不慎掉进乌江。正在涪陵乌江大桥工地跟班作业的十三局集团四公司项目副经理孙军看到后,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跳入乌江,和工友们一起将小姑娘救出。当孙军得知邹淑家庭困难,校服又被江水冲走后,便拿出100元钱帮小邹淑买了一套新校服。孙军勇救落水学生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人们后来也渐渐地都知道了,修涪陵乌江大桥的人员,就是脱下军装的当年铁道兵部队。赞扬他们是:“军装虽脱,爱民的本色未改,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2001年12月31日中午,当人们都在为欢度元旦做准备时,重庆市酉阳县龙潭镇席家堡村的一户农家突然着火,熊熊的烈火一下子将两间全木结构的房屋吞没,火焰高达5米。

正在附近施工的十二局集团三公司职工发现火情后,立即放下手中的饭碗,提桶的提桶,拿盆的拿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到火灾现场。

当时风大火烈,离现场30多米就能感到热浪扑面,人员无法靠近。眼看火舌就要蔓延到剩下的三间木屋和仅有一米之隔的邻居房屋时,职工们没有半点的犹豫,披着浸湿的被子,冲进火场。6名青年工人勇敢地爬上屋顶,往火上浇水,其他人排成长队,迅速将一桶桶、一盆盆水,传递到最前面的人手中进行灭火。职工们不顾热浪和浓烟的熏烤,经过半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大火扑灭,保住了该户农民的3间正房和临近村民的房屋和财产。

后来,村支书和村长代表全村群众,给他们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灭火救民,鱼水情深”。

中铁十八局集团在施工中,每当修施工便道,建施工便桥,都积极与地方联系,做到既利于施工又便于群众。他们先后投入几十万元,在管区内修建了3座施工便民两用桥,使铁路沿线近万名群众,结束了祖祖辈辈过河靠摆渡的历史。

在重庆市武隆县,提起中铁十四局集团和二十局集团,人们都称他们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

2001年5月1日夜,武隆县城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后,在附近施工的十四局集团和二十局集团得到消息后,迅速调集机械车辆和人员,火速赶赴现场抢险。

抢险中,职工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冒着山体随时都可能再次发生滑塌的危险,清渣排障,寻找被埋的群众。有的地方机械、铁锹等工具用不上,职工们就用手扒,许多职工手都扒出了血,简单包扎一下,又投入抢险。

职工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使在场的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赞扬他们“不愧是解放军出身”。

武隆县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县后,住在县城的十四局集团职工,还利用工余时间,上街擦洗公共电话亭,清除垃圾,为武隆县城“美容”,受到过往群众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