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堑变通途

三跨乌江天险

作为筑路人出身的一名记者,我先后参加过襄渝、青藏、大秦、侯月、京九、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的建设,也曾采访和见证过多条铁路建设的全过程,可以说,我的人生已与祖国许多条铁路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渝怀铁路是我所见到过的,在千公里距离内,国内跨越江河最多的干线铁路之一。它从重庆襄渝铁路团结村枢纽引出后,由西向东先后跨越嘉陵江、长江,在涪陵溯乌江而上,穿郁江、阿蓬江、梅江、锦江等数十条大江大河。

据统计,渝怀铁路有近400座桥梁,连接起来有76.5公里长;超过500米的特大桥、特殊结构大桥、站内三线大桥共64座,其中桥墩高度50米以上的桥梁就有32座。

在这众多的大桥中,涪陵、黄草和下塘口三座横跨乌江的大桥、特大桥,是其中的重点和亮点。

乌江,从贵州西北部的乌蒙山区发源后,一路上容百河、纳千溪,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浩浩****奔泻千里,在涪陵注入长江。

在没有见到乌江之前,我早在小学课本上就认识了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粉碎敌人的围剿,取得长征的胜利,最后迎来全国的解放。

乌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一条出了名的险江。

可当我站到乌江岸边,与它近距离接触的时候,看到它竟是这般的温顺和平静,不论我如何想象,都无法把它与“凶险”两字联系在一起,而感到它还有点温柔和可爱。

乌江没有喧哗,更没有震耳的涛声,一河碧波,在深深的峡谷中,打着漩儿,静静地流着。

中铁十三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总工程师崔淑斌告诉我,乌江的可怕,就在它貌似温顺的外表。因为它水深,所以看不到像其它江河那样滚滚的波涛。其实,在它那看似温顺的江面下,布满了暗礁和蜂窝状的溶洞,处处是漩涡、暗流。

乌江凶险的另一面,是它的V型河谷。两岸山势陡峭,地质复杂,水深流急,平均流速每秒达4到5米。特别是到了汛期,水位更是暴涨暴落。它可以在一夜之间,水深由20米,一下子涨到60米以上。

可能在全国的江河中,很难再找到一条像乌江这样凶险的河流。因它到处都是漩涡和暗流,就连长年在江边摆渡的艄公,炎热的夏天,都不敢下江游泳。

在黄草乌江渡口,我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说的是一年夏天发大水,一位鸭农赶着一群鸭子过江。摆渡的船老大说每50只鸭子按一个人付费,为付船费的事,鸭农与船老大吵了起来。鸭农一气之下,自己乘船,而让鸭子游水过江。没想到500多只鸭子赶下江后,竟无一只上岸,全被江水卷进漩涡冲走了……

有天堑,就有勇敢的征服者。

在渝怀铁路建设中,中铁十三局集团职工肩负征服乌江天险的伟大使命,担负涪陵、下塘口和黄草三座乌江大桥的修建任务。

崔淑斌向我介绍说:涪陵乌江大桥长409.35米,黄草双线乌江大桥长399.9米,下塘口乌江大桥长703.85米,是三座乌江大桥中最长的一座。

涪陵、黄草和下塘口三座乌江大桥,都是混凝土连续刚构悬灌梁,特点是深基、高墩、大跨,结构新,工期紧,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特别是黄草乌江双线大桥的主跨达到168米,是当时我国同类铁路桥梁中跨度最大的,被誉为是“中国铁路第一跨”。

建过大桥的人都知道,桥墩基础施工,是保证整个大桥工期的关键。如果能在枯水期把基础抢出水面,就等于把工程胜利的一半,已经紧紧地握在了手中。

2000年底,中铁十三局集团职工一到乌江江畔,就在指挥长吴焕通、党工委书记迟军和总工程师崔淑斌的率领下,立即着手施工准备工作。他们决心在桃花汛期到来之前,先抢出部分水中墩基础,为整个工程提前完工赢得主动和时间。

一场人与洪水争时间、比速度的攻坚战,在乌江上全面打响。

桀骜不驯的乌江,仿佛要给建设者一些颜色、一个考验,从2001年到2003年3年中,曾多次暴发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给大桥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十三局集团职工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他们打破常规,调动一切力量,组织发起冬季枯水期决战,终于赶在汛期到来之前,抢出了所有水中墩基础。

涪陵乌江大桥主墩混凝土灌注,是在江水距围堰仅差1米的时候完成的。

黄草乌江大桥水中墩,在灌注完最后一斗混凝土时,洪水已涨过近几年的最高水位线。职工们站在桥墩上高兴地点燃了鞭炮,对乌江滚滚的波涛齐声欢呼:“我们胜利了!”

在施工中,十三局集团职工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先后闯过了水下深基础、远距离混凝土泵送、缆索吊运输和高墩翻转模板施工等道道技术难关,胜利建成了72米高的桥墩,为悬灌梁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2年9月,下塘口大桥率先进入悬灌梁施工。工人们科学施工,顽强拼搏,斗高温,战酷暑,创出5天半浇铸一段混凝土悬灌梁的好纪录。全桥于2003年8月26日胜利合龙。

2003年9月4日,涪陵乌江大桥悬灌梁合龙。

2003年11月24日,黄草乌江大桥主跨合龙。

中铁十三局集团职工艺高人胆大,以他们精湛的架桥技术,在乌江上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筑路壮歌。

阿蓬江畔

就在乌江大桥决战的同时,中铁十五局集团也吹响了渝怀铁路阿蓬江大桥总攻的号角。

阿蓬江,是深藏在我国大西南深山中一条美丽的江。

当我第一次走近它的时候,立刻被它原始而奇丽的风光所倾倒。这里有绝壁千仞、重峦叠嶂的神龟峡,有远古濮人神秘的岩棺墓葬,它给我的感觉是:不是小三峡,胜似小三峡。

吸引我来的是阿蓬江美丽诱人的风光,更是渝怀铁路的重点工程之一——阿蓬江大桥。

阿蓬江大桥全长346.06米,是十五局集团在渝怀线所担负的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是一座集深水基础、薄壁空心高墩、预应力连续悬灌梁为一体的大桥。为修建这座大桥,十五局集团的职工做出了无私的牺牲和奉献。

阿蓬江大桥地势险峻。那天,十五局集团渝怀项目副总工程师颜德森带我参观他们的工地。我们步行从公路下到阿蓬江边虽然只有三公里,可高差却达200多米,全是陡坡,非常难走。

我给大桥拍照,没走多大一会,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我想,当时大桥的建设者们,每天上下班都走这条路,而且走了整整3年,那要付出多大的艰辛,需要多么大的耐力啊!

同行的大桥建设者、十五局集团五公司渝怀项目总工程师周新国向我介绍说,阿蓬江大桥的第一仗十分艰难。

他们是2001年1月到工地的。由于工期紧迫,他们要在夏季洪水到来之前抢出水下基础,否则,将耽误一年的工期。

要施工,就得修一条到江边的施工便道。十五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长王大贤给他们下死命令:必须在3天内抢通到江边的施工便道,到时他的指挥车要直接开到江边的大桥工地上。

如果换个地方,这点工程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举手之劳,不费吹灰之力。可这里山高坡陡,又逢阴雨连绵,可谓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

但军令如山!担负施工的十五集团五公司职工,在项目经理张翼举的带领下,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职工们冒雨施工。许多地方,地势陡峭,道路泥泞,车辆上不去,他们就用人工肩挑背扛运材料。修路遇到岩石,压风机一时运不进来,无法打风钻,职工们就用钢钎凿。五公司参建职工就靠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三天之内,硬是在阿蓬江畔陡峭的山崖上,凿出了三公里符合标准的施工道路,为大桥的按期开工赢得了时间。

阿蓬江大桥的4号、5号墩,处在19米深的江水中。施工有三大难点:一是水深浮力大,钢围堰很难一次安放到位;二是河床底部为斜坡面,需要水下爆破作业;三是每个深水墩基础要一次灌注1800立方米混凝土,工程量大。

面对困难,十五局集团职工表现得是那样勇敢和顽强。职工们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在同类大桥建设中连续创造出“五个一次成功”的纪录:

深水爆破一次成功;双壁钢围堰下水一次成功;深水钻孔桩一次成功;围堰封底一次成功;连续梁挂篮安装一次成功。

阿蓬江大桥主跨,于2003年10月18日胜利合龙。

今天,面对横卧在阿蓬江波涛之上的大桥雄姿,我心中生出无限感慨,我怀念那些建桥的英雄们,正是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使天堑变成了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