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铁建人的礼赞1
执著事业的宋抗常
在渝怀铁路工地,大家都称宋抗常为“宋总”。这个称呼有两层含义,一是他曾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工程师,一是他实际上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参加渝怀铁路施工的总指挥长。
宋抗常,上海人,身材魁梧,1米8的个头,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典型的“南人北相”。
宋抗常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大半生,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铁路建设事业。1963年8月,他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投身祖国铁路建设以来,先后参加过成昆、襄渝、沙通、大秦、京九、宝中、南昆、内昆、秦沈、西合、西康等10多条铁路的建设。他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在技术上和学术上,宋抗常是个涉猎很广的人。他是学铁路的,但从不把自己禁锢在铁路技术的小范围内,只要与铁路有关的技术领域,他都大胆地闯入,而且走得很远,钻得很深。
他还是个勇于技术创新的人。在他的筑路生涯中,曾有过多个第一:
1965年,刚走出大学校门两年的他,通过刻苦钻研,总结开发出国内铁路施工现场第一套精密控制测量工作流程;1972年,在他的技术指导下,铁道兵成功地完成第一座单孔跨度80米的拴焊梁施工任务;1974年,在他的主持下,铁道兵第一个“激光对中自动调平、双面收坡墩身滑模施工技术”试验取得成功;1979年,他在唐山陡河电厂大石坝施工中,开发出铁道兵第一个石方机械化施工生产线;1984年在大秦铁路,他第一个提出在现场制作32米简支梁,把工厂制梁作业程序搬到施工现场完成,大大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在全路开创了制梁和铺架相结合的新的铁路施工模式……
他主持的多项工程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1992年,在宝中线中卫黄河铁路特大桥施工中,他率领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攻关,开创了铁路大跨度连续顶推梁施工无开裂的先河。此项工程获铁道部科技进步奖。
1995年,在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施工中,他担任科技攻关组组长,率领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从悬灌梁挂篮、浇筑到梁体线性控制等19个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加快了工程进度。大桥提前两个月合龙,先后获得铁道部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奖。
1996年起,在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施工中,他出任TBM施工技术课题组组长,攻克了TBM施工中多项技术难题,使工程提前竣工,秦岭隧道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奖。
1998年,在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皇岛)沈(阳)铁路施工中,他主持制定的“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整体方案”和“先架后铺,从铺碴到轨面成型连续作业施工法”,被称之为“新线铁路上部建筑施工的一次创新和革命”。
他还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工法推广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始人。从1990年起,他率先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各单位推广工法,使企业的工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
铁路施工一线生活艰苦,责任重大。2000年底,渝怀铁路开工修建时,时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工程师的宋抗常,已快到了退休年龄。这时,他的孩子们都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事业上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完全可以享受天伦之乐,没有必要到施工一线受苦受累、担惊受怕。
可当总公司领导找他谈话,要他挂帅上渝怀线时,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推托,第二天就动身到了重庆,对总公司所属参建单位进行工作协调。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在渝怀铁路施工管区长600多公里,大小上千个工点,而且全是崎岖的山路。4年多来,宋抗常坚持每月上工地检查一遍工作;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他有时一个月跑3遍。要知道他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长期铁路野外施工、栉风沐雨落下的腰肌劳损,还常常折磨着他。
歌乐山隧道大涌水、武隆隧道大涌水、彭水隧道大涌水、金洞隧道发生天然气燃烧,黄草隧道出现瓦斯、干溪沟隧道出现大溶洞……他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组织抢险,研究施工方案;还有乌江大桥主跨合龙、阿蓬江大桥、梅江一号大桥水中墩基础施工,他都亲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渝怀铁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所有工点,都留下他的足迹,洒下他的汗水。
在铁道部渝怀铁路总指挥部采访时,总指的领导对我这样介绍和评价宋抗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施工管区的重难点工程,全都提前顺利完成,工程质量一次性检查优良,施工中没死一个人,这成绩里有宋抗常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抗常知识渊博,性情豁达,爱好广泛。工作之余,他著书立说,决心把自己多年来所积累的施工经验和体会都总结出来,为奋斗大半辈子的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再做新的贡献。
目前,他撰写的40万字的《渝怀铁路施工技术与管理》一书,已交出版社。他在书中以渝怀铁路为载体,倾注了多年来的施工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操作性极强,是指导铁路施工以及其它有关工程施工、技术攻关和技术管理一本难得的好书。书还没出版,许多人已慕名向他索要。
不惧困难的张志军
在重庆武隆县白马镇、中铁二十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里,当我与指挥长张志军的手紧紧握到一起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扑通”了一下,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人生道路上又多了一个兄长和朋友。
张志军,1973年参加工作。刚上渝怀铁路时,他是项目党委书记,后来改为党委书记兼指挥长,2003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提升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张志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敢于向困难挑战,并具有战胜困难的气魄和能力。从他那刚毅的目光里你可以读出,只要他看准了,横下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情。
二十局集团在渝怀铁路的施工管区最为艰难,整个施工管区与319国道隔乌江相望,全施工管区没有一寸可以利用的道路,找不到一块能支张乒乓球台的平地,5座隧道10个进出口,就有8个处在连山羊都上不去的悬崖上。
起初,渝怀铁路总指挥部领导怕他们完不成任务,多次找到张志军:“老张啊,如果感到任务吃紧,就请早点吭声,给别的单位分割一部分出去,等到时造成挡道就麻烦了。”
“请铁道部和总指领导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张志军向渝怀总指领导保证。
张志军并不是信口随便保证,因为他身后有一支无坚不摧的职工队伍。在施工方案的选定上,他率领广大技术人员一道,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断优化,使施工方案科学再科学。施工中,他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哪里艰苦,就在哪里与职工并肩奋战。白沙坨隧道出现瓦斯,他在隧道里蹲了半个月,直到安全通过瓦斯超标区才离开;白马2号隧道遇到大断层,为制止塌方,他率领职工们在隧道里超前预注浆,加强支护,奋战了3天3夜,最终制止了塌方。
张志军带领职工制止了隧道的塌方,可面对生活中的塌方,却束手无策。女儿在全省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以他的地位、关系和能力,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女儿分配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就在女儿工作分配的关键时刻,他却领着职工在白马2号隧道抢险,施工脱离不开,后来女儿分的工作很不理想。女儿是好样的,她理解父亲,没有埋怨父亲,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刻苦学习写作,已发表了一批新闻和文学作品,现正在积极攻读研究生。
指挥部小车司机朱和平告诉我,白马2号隧道顺利通过大断层的那天早上,张志军一人在乌江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站立了许久。他都想了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我与二十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职工座谈,大家都说:“张志军指挥长大公无私,与职工同甘共苦,不搞亲疏,办事公正,在他手下工作是一种享受,跟着他干再苦再累心也甘。”
什么是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张志军正是靠这种榜样的力量,率领职工战胜重重困难,在渝怀铁路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
为渝怀铁路贡献了一个儿子的赵高启
赵副指挥长,在此我再次向你道歉,采访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会发生那样的事。但作为记者,这是我采访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请你理解和原谅。
赵高启,中铁十一局集团渝怀铁路常务副指挥长,河南民权人。他1977年参加铁道兵,先后参加过大秦、京九、侯月、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的建设。
他向我介绍说:指挥长谢敬平一心扑在工程上,曾三次回襄樊局集团公司开会,三次路过十堰的家,都没有下车。后来身体得病,实在坚持不住了,等把项目的各项工作安排好,才去住院。出院后,他没等身体完全康复,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他说,指挥部党委书记毛梓南,是1968年参加铁道兵的老同志,可在工作中从不倚老卖老,下工地检查工作,歌乐山隧道夜间值班等,各方面工作都走在前面,给大家做出了榜样。在歌乐山隧道治水的关键时刻,他接到母亲去世电报,把悲痛压在心底,给老家寄了些钱,把母亲的丧事托付给兄弟们办,自己没有回去,在工地和职工们一起参加治水施工。
整个采访过程,赵高启不是谈工程,就是谈别人,很少谈自己。于是我只好主动出击,问他:
“你河南老家现在还有哪些人?”
他答:“父亲和母亲,都已是80多岁的高龄。我弟兄一个,长年在外施工不着家,父母只好跟着姐姐过。”
我又问:“你有几个孩子?”
他答:“两个。大的是个姑娘,现在上大学一年级。老二是个儿子,去年得病死了。”
他指着窗外不远处的重庆西南医院说:“去年的9月2日,在西南医院死的。我把孩子的病给耽误了。”
这时,我看到泪水在赵高启的眼睛里涌动,他咬着牙忍了忍,始终没有让泪水流出来。
此刻,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话语来安慰他,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采访进行不下去了,我只好到此结束。
后来,我从毛梓南书记和指挥部其他同志那儿了解到,早在2002年,爱人就给赵高启来电话,说儿子经常喊自己肚子疼。当时,他看到歌乐山隧道正处在治水施工的节骨眼上,自己是指挥部领导走不开,就让爱人带儿子到家所在地的附近医院看了看,输了几次液,拿了些药,就算了事。他整天忙于施工,无暇顾及其他,总认为儿子肚子痛是小毛病,吃点药,打几针就会好的,没有把儿子的病放在心上。
2003年5月以后,儿子的肚子疼痛日渐加重,已无法上学。这时,歌乐山隧道施工也基本完成,他回去把儿子接到重庆西南医院治疗,在医院查出儿子已是肠癌晚期,4个月后儿子病逝。医生说,他儿子这么小的年纪,要是早发现、早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
大家都十分惋惜地说:“赵副指挥长一心扑在工程上,误了孩子的病。他为渝怀铁路贡献了一个儿子。
指挥长叶禄林和他的女儿
在重庆武隆县中铁十四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里,我见到叶禄林指挥长时,不觉得眼前一亮。根据我掌握的资料,他是1969年参加铁道兵,按说已是50多岁的人了,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个年轻的工程处长,精干而潇洒。
叶禄林是安徽滁州市人。安徽人的精明、吃苦、能干等特点,在他的身上大都能找到。
叶禄林是从城市入伍的,在部队提干。可在铁道兵整编时,他竟没有转业,可见他对筑路事业爱之至深。
人称,叶禄林是打石质软弱、地质复杂隧道的专家。
京九铁路“天字号工程”歧岭隧道施工时,他是常务副指挥长;渝怀铁路涌水突泥、灾难不断、全线第二长隧9418米的武隆隧道,又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人们说有这两条大线和两座名隧道垫底,他完全有资格进入中国铁路隧道建设名人录。
我把这话转告叶禄林时,他笑了,谦虚地说:“我不过比别人有点‘运气’罢了,两个地质复杂的隧道,都让我给碰上了,要是别人遇上,也一定能打通的。”
话虽是这样说,可他却是货真价实的隧道施工专家,这有他写的《武隆长大岩溶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可以作证。论文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发表后在隧道施工界引起了一阵轰动,争相传阅,好评如潮。就连我这个对隧道施工的门外汉,通过研读,也从中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至少,今后在采访有关铁路隧道施工方面,不再说外行话了。
通过研读叶禄林的论文,我在心目中对他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敬意。他不仅是身先士卒、率领职工冲锋陷阵的指挥长,而且是有头脑、有思想、有理论,文武双全的指挥长。
这样的“双料”工程指挥长,是我们企业目前最需要的。
中秋节,我是在中铁十四局集团指挥部过的。在那儿我见到了叶禄林的女儿叶婷——一个身材高挑、亭亭玉立、十分标志的姑娘。
提起女儿,叶禄林充满了自豪。他告诉我,女儿已在意大利完成留学学业,被世界500强、美国的一个大跨国公司聘用,马上就要到德国去工作,现在是利用回国签证的机会,特地来渝怀铁路工地看他。
第二天,我离开武隆到彭水的高谷十九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采访,叶指挥长派他女儿叶婷随车送我,刚好给了我一个采访她的机会。
叶婷在意大利读的是MBA。于是,我就和她从美国哈佛大学工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聊起。
也许,我的这个采访突破口选得准,也许叶婷万万没想到面前这个穿着旧牛仔裤、风尘仆仆的叔叔,竟知道那么多关于哈佛的故事,对MBA知识也能讲出个一二三来。她放弃了初识时少女特有的拘谨和矜持,和我聊了起来。
叶婷向我讲述了意大利的风土人情,讲述她的留学生活……
这时,汽车转过一个山脚,前面的山势越加险峻。
她指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大山和山中蜿蜒的渝怀铁路对我说:“爸爸和叔叔们在如此艰险的大山中,修起这样一条铁路,真是了不起。”
她说,她曾把爸爸和叔叔们修铁路的故事,讲给国外的同学听,可同学们都不相信,不相信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群长年分居、吃苦奉献的人。
她说:“爸爸和筑路叔叔们,一直是我心中的英雄。在意大利读书时,每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一想起爸爸和叔叔们的不惧困难的筑路精神,我就立刻坚强起来,一切都不怕了。”
叶婷不愧是筑路人的女儿,有一种吃苦拼搏的劲头。她凭着这种劲头,在国外刻苦攻读,成绩优秀,刚一毕业,就被美国一家大跨国公司录用,并委派到德国去工作。
她告诉我,她这次来工地一是看望分别许久的父亲;二是向爸爸和筑路工叔叔们来学习的,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中吸收人生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高谷到了,我和叶婷挥手告别。
“常胜将军”易国华
到渝怀铁路能采访到易国华,是我的运气。
易国华,中铁十六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长,湖南娄底人。他1968年参加铁道兵,全国优秀项目经理。
他先后参加过襄渝、京通、大秦、朔黄等多条铁路和引滦入津等多项地方重点工程的建设,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曾担任过多项工程的指挥长,每次都率领职工圆满完成任务,为企业赢得高的社会信誉和好的经济效益,人称:常胜将军。
在没见到易国华指挥长之前,我曾进行过一番周密的“火力侦查”,从各方面反馈回来的信息都令我很失望:一是他离开渝怀线出差了,至于什么时间回指挥部,不知道;二是听说他不喜欢接受采访,在我之前,有许多记者前去采访他,都被他所拒绝。
看来能采访到易国华指挥长的希望很是渺茫,我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十六局集团的采访计划。
就在我失望的时候,突然听说他从外地回到黔江集团公司指挥部。我立即前往采访。
在他们指挥部的大门前,我碰到了他。虽然我们过去没见过面,但我看过许多他在工地上指导职工施工的照片。我走上前去,递上名片,说明情况。
他没拒绝我,态度非常和蔼,更没有一点外界所说的“拒人千里”的架子,而且愉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
在隧道施工方面,易国华可以说是权威和专家。
他自1968年参加铁道兵算起,曾参加过近80公里隧道的施工。他当工程指挥长也有近20年了,先后率领职工打过大小30余座隧道,施工中没发生过一次大塌方,没死过一个人,真可为是奇迹。
十六局集团在渝怀铁路担负金洞隧道、旗号岭隧道等多座隧道施工任务,隧道长度占管区里程的80%以上,是全线隧道集中的标段之一。
上渝怀铁路当初,十六局集团领导经过层层筛选,多方选将,最后把指挥长的重担压在了易国华肩上。
他没有丝毫的推辞,率队走上渝怀线,而且是一路攻关夺隘,凯歌高奏。他们担负施工的全线第三长隧9108米的金洞隧道,计划工期是48个月,结果提前20个月就全断面贯通;承建的4545米长的旗号岭隧道,合同工期为36个月,只用18个月就拿下。他们担负的所有隧道,全都提前贯通。
我问易国华:“你们在隧道施工方面有什么秘诀?”
他笑着说:“秘诀谈不上,但打隧道一定要讲究科学,施工一定要按技术规范操作,该支护就得支护,该喷锚就得喷锚,各项工作一定要扎实、到位,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是偷懒一步做不到位,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付出血的代价。”
还有一个“秘密”,采访易国华时他没说,我是后来听指挥部同志们讲的,就是在施工中,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到掌子面上去办公,随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易国华这样要求别人,自己首先做出表率。金洞隧道在掘进中出现瓦斯和天然气溢出,在治理施工的一个月中,他一直蹲在掌子面,与职工并肩施工,直到隧道瓦斯和天然气警报解除才离开。
他刚出差回来,采访中找他办事、请示汇报工作的人和电话不断,我们的谈话不时被打断。我看到他工作很忙,不便多打扰,便起身告辞。临别,易国华嘱咐我多写他们路地共建和援助贫困大学生方面的事。我记住了。
王国钧和他的“人性化管理”
中铁十七局集团上渝怀铁路施工以来,一路披荆斩棘,凯歌高奏,安全、质量、环保、工程进度等各项工作名列前茅,在施工评比中,一直红旗飘扬,站在“第一军团”行列,连续三年在全线组织的劳动竞赛中获奖。人们说,这与指挥长王国钧的人性化管理分不开。
王国钧,文雅、干练、沉稳,一派大将风度。
我和他聊起企业管理。他说:“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企业管理是个多元素组成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严格的制度和铁的纪律,更应该是‘人性化’的管理。”
十七局集团所承建的渝怀铁路第18标段,13.8公里线路中,有5座隧道,8座大桥,2座车站,其中桥隧占管区总长度的78%。铁路沿线山高谷深,地质复杂,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之一。
在项目管理中,王国均在建立健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始终把“人性化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他说:“严格的制度、规范、命令和高压的管理方式,固然可以使职工按部就班地施工,但却很难充分调动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体贴职工,尊重职工,爱护职工,实行‘人性化管理’,尽可能地满足职工们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求,营造出使每个职工都能发挥自己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氛围和环境。只有通过感情的纽带,才能形成企业巨大的向心力,凝聚起一个无坚不摧、战斗力强的团队。”
队伍上渝怀线之初,在安家建营工作中,王国钧要求集团公司所属参建单位,要彻底改变和放弃过去那种“能凑合就凑合”的临时观念。在项目生活线、文化线、卫生线“三线”建设中,他不搞那些华而不实唬人的东西,而是扎扎实实为职工办实事。他特别强调提出:“生活线”要做到饭熟菜香,下夜班职工能吃到热饭,全天保障开水供应;“文化线”要做到每个职工都能看到电视、录像,重要节日有活动,平常营区能听到歌声;“卫生线”要做到工程队有卫生室,公司项目部有卫生所,集团公司指挥部有定点合同医院。施工中职工碰伤擦伤不出队,患一般病不出项目,得急病能在短时间内送到定点医院得到有效救治;另外夏天职工能吹到电风扇,用上蚊帐,冬天职工下班回来能洗上热水澡等。
王国钧这一系列人性化管理措施的实施,为职工营造了一个相对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力地激发和调动起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施工任务的完成。
没有见面的王大贤
王大贤,是中铁十五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长。
他曾是我心目中的铁路建设英雄和新闻人物。
在中铁十五局集团,王大贤被称为“西南王”。在西南的建筑市场上,他为企业揽了不少工程,挣了不少“银子”。
在南昆、内昆铁路建设中,他率领职工顽强拼搏,都有不凡的表现。特别是在南昆铁路草庵隧道抢险中,他们提出的“要死,死党员;要伤,伤干部”的口号,曾得到江泽民同志的赞扬,在全国很是宣传了一阵子。
当我接到采写渝怀铁路报告文学的任务后,立刻将王大贤列入重点采访对象。
听说他来重庆渝怀铁路工地检查工作,我放弃了其他采访任务,立即与十五局集团渝怀指挥部办公室联系,可打了足有近百元的手机费,却一一被项目工作人员挡驾。到后来,项目部办公室的人竟然连电话都不接了。
十五局集团作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参加渝怀铁路建设会战的一个主力方面军,没有他们的情况,我这篇报告文学是不完整的。
不管怎样,采访任务我还是要想办法完成的,这是我的职责和使命。于是,我在离他们项目部不远的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每天吃30元的包餐大排档。两天后,我实在等不下去了,就直接闯十五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费了很大的劲,仍是被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挡驾,就连我想要的一些材料都没拿上。
十五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是我这次采访的第二站。我前面还有许多采访任务,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不能再等了,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重庆。
我虽然没见到王大贤,但关于他的情况,还是了解到了一些——
王大贤一贯崇尚“慈不掌兵”的古训。他们担负的全线的重点工程——阿蓬江大桥,地势险峻,从公路到江边大桥工地不到3公里,可落差竟有200多米,施工便道十分难修。为了抢工期,他下死命令,3天后,他的指挥车要直接开到江边的大桥工地,完不成任务,担负施工任务的公司项目经理和书记,到局集团指挥部集体交班。
他又是非常关心和体贴职工的领导。3天后,他到阿蓬江大桥工地检查工作,看到职工们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抢通了施工道路。一下车,他想给职工们讲几句话,可刚说了一句:“同志们辛苦了!”就鼻子酸得再也讲不下去了,当场给担负施工的五公司职工奖励现金6万元。
听说,在阿蓬江大桥主跨悬灌梁合龙的半个月里,他每天都蹲在工地,与职工同吃、同住、同施工。一次,大桥悬灌梁正在浇注混凝土,天突然下起了雨,他和职工一起冒雨把混凝土浇铸完才下班……
遗憾的是,我没能亲自采访到王大贤。我想,如果见到他本人,做更深入的采访,一定会挖出更多更动人的故事来。
党工委书记刘胜
那天,我到彭水中铁十八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采访,是刘胜接待的。
刘胜是十八局集团渝怀铁路指挥部党工委书记,辽宁人,1970年参加工作。
我和刘胜书记应该说是老朋友了。他在内昆线担任集团公司项目党工委书记时,我就采访过他。
刘胜有个革命家庭,全家6口人,5人是共产党员。
他人生经历丰富,有过许多辉煌:1973年他参加铁道兵,1975年仅当两年兵他就破格提了干,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他是佼佼者。他曾是铁道兵赫赫有名的第40团“硬骨头八连”尖刀排排长;后又当过团宣传股干事、组织股长,1983年被评为全军“自学成才标兵”。兵改工后,他担任过局工会宣教部长、集团公司组织部长。
刘胜属于那种时刻听从党召唤,组织把他放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兢兢业业工作、闪闪发光的人。他是城市兵,入伍前就参加了工作,1983年底铁道兵整编时,家里已给他联系好了单位,可组织要他留下来担任团组织股长,他就留下了。后来组织安排他上内昆铁路,接着又上渝怀铁路,都是一个命令,他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怨言,总是千方百计努力把工作干好。
细算起来,刘胜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已近30年了,他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行家里手,他总结出来的有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方面的典型经验,曾多次在集团公司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转发。他撰写的《工程项目党建工作条列》,被称为是新时期施工企业党建工作研究的一大创新成果,被许多施工企业推广借鉴。
上渝怀铁路后,他根据集团公司担负的彭水隧道等工程,配合施工生产,先后在职工中开展“我为渝怀铁路做贡献”活动,在党员中开展“我为党旗增光辉”、“创党员优质工程”和“七一党员签名”等活动,都取得了好的效果,成为促进施工生产的“推进器”和“加油站”。
在彭水隧道发生大涌水时,他和指挥长雷升祥率领党员抢险突击队冲在最前面,为职工作出了榜样,增强了职工战胜涌水的信心。
在指挥部里,他是参加工作资历较老的同志之一,他认真当好班长,和指挥长雷升祥密切配合,工作中补台不拆台,推功不诿过,相互支持,项目领导班子多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四好领导班子”。
刘胜介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如今职工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一个大的提高,对生活、对文化、对美的追求更高了。特别是上渝怀铁路后,这种变化更是明显,最大的变化就是职工们知道了怎样建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了。”
根据职工的这种变化,刘胜和指挥长雷升祥提出:建家要因地制宜高标准,突出特色上水平,坚决不搞穷凑合。
集团公司各参建的施工单位,都按照他们这个思路,根据自己所居住的环境,精心设计,盖起了一批别具一格的临时职工宿舍。
刘胜带着我参观他们的工地,在彭水隧道出口,他指着几排职工宿舍说:“你看,那里是我们的‘遵义会议旧址’。”
我说:“还真像‘遵义会议旧址’。”
在郁江桥头,他指着江上架设的一座施工通行两用铁索桥说:“这是我们的‘泸定铁索桥’。”
我说:“像泸定桥。”
他转身指着远处山坡上绿树掩映的几排职工住房说:“那是我们的‘韶山冲’。”
我说:“真是韶山冲的翻版。”
透过这一系列“圣地景观”,我从中看到了刘胜和他的同志们的境界和胸怀。也记起与职工座谈时,职工提出的:“我们十八局集团在渝怀铁路用18个月打通18里长的彭水隧道,应该给刘胜书记等政工人员记上一功。”
勇争第一的侯希承
渝怀铁路是中铁十九局集团公司兵改工以来,继京九铁路之后,参加修建的第二条长大铁路干线,他们决心“不讲条件,不惜代价,要干得最好”,在渝怀线打响企业的品牌。
十九局集团职工做到了。他们在全线组织开展的劳动竞赛中,连续3次夺得第一名。职工们说,这成绩里浸透着侯希承的汗水。
侯希承,辽宁铁岭人,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先后任过工程队长、副段长、段长、工程处副处长,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他现在是十九局集团总工程师兼渝怀铁路常务副指挥长。
他走出校门十多年来,先后参加过京九、株六、内昆、水柏等多条铁路的建设。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评为铁道部“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全路“火车头”奖章、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先进科技工作者”、辽阳市“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称号。
采访中,他说:“一个工程项目的预先定位、领导和职工们的决心、各项工作的目标,决定项目的最后结果。”
2001年元月,他被集团公司任命为渝怀铁路常务副指挥长,率队走上渝怀线。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差、技术难度大的重重困难,一上工地,他就带领项目有关领导,马不停蹄地翻山越岭踏勘工地,迅速研究制定工程创优方案,在全项目树立起“全面工作争第一”的目标。
在项目安家设营和工程复测放线期间,他身先士卒,和职工一起吃方便面、喝凉水,起早贪黑忙在施工第一线。在他的模范行动带领下,经过大家夜以继日的准备,他们标段比计划工期提前一个月开工。
采访中,职工们说在渝怀铁路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侯希承夜里12点以前,从未休息过。他每天对20公里管区内各个工点,至少要巡视一遍,把施工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尽力解决在现场。
由于长期野外施工,生活无规律,造成他肠胃不好,经常拉肚子。他总是吃点药顶一顶,从未因病休息过一天。他说:“隧道施工,随时可能出现险情,我就是坐在工地,心里是踏实的。”
黄草隧道初次光面爆破试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一连三天蹲在掌子面,与技术人员一起细心观察,反复摸索,直到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才离开。
一次在隧道掘进中,突然发现拱部开裂,往下掉石块,一些胆小的职工吓得直往后退。他根据多年打隧道的经验,意识到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大塌方的危险。于是他立即组织职工进行支护,并带头冲上掌子面。职工们看到他在掌子面,胆子也大了起来,纷纷冲上去参加抢险。由于支护及时,隧道避免了一次大塌方。
上渝怀铁路4年来,侯希承连续4个春节,都是在工地和职工一起过的。
那天采访结束,侯希承说了一句话,使我久久难忘。他说:“既然历史选择了我们,那就让我们作出牺牲和奉献,无愧于历史!”
我想,这可能是他领导职工多次夺得全线劳动竞赛评比第一名的动力吧!
精明强干的陈汉彪
陈汉彪,中铁十二局集团副总经理兼渝怀铁路指挥长。
我在秀山十二局集团渝怀铁路工地采访时,没有看到他,他回太原集团公司去了。为这,我还很是遗憾了一阵子。
这次,我到重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渝怀铁路建设指挥部审查稿子,碰巧陈汉彪从宜万铁路检查工作归来,在重庆转车到西安参加铁道部工程质量座谈会。利用他转车的空隙,我对他进行了补充采访。
他个子不高,人很精神,湖北人精明强干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十二局集团在渝怀铁路担负施工的第25、26标段,是全线由一家集团公司施工连续里程最长的管段。施工中,陈汉彪率领职工们苦干加巧干,把非重点工程当重点工程干,化平凡为奇迹,将平凡的工程做成了精品工程,在全线的工程质量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
铁路线下土建工程完工后,线路上道碴是占用资金的大项工程。为了防止集团内部各参建单位抢道碴抬高价格,造成效益无为流失,他提出全标段的所有道碴,由集团公司指挥部统一购进、统一上碴。
更高明的是,在他的组织指挥下,购进道碴不是用汽车拉到线路上,或在车上量方,而是采用过泵收道碴。运道碴的实车重量,减去空车重量,再除以每方道碴的标准重量,就是道碴的实际数量。
陈汉彪说:“我们施工管区要上近10万方道碴,每方道碴要两百元左右,那可不是个小数字。如果管理得稍松一些,十万八万元就会流失,这都是职工的血汗钱啊!”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陈汉彪和他的同事们在项目管理上的精细和到位。
陈汉彪在集团公司工程指挥长这个位置上工作过多年,曾率领职工出色完成过多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施工任务,为企业赢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好的社会信誉。
我问他: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具体要求也不大一样,但最起码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政治素质,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做职工们的榜样,为人处事公道,有胸怀,大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二是业务素质,要当内行不当外行。”
他还特别强调说,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团结人、凝聚人、带领职工战胜一切困难、最后取得工程胜利的气魄和能力。
陈汉彪在这方面可谓是个典型。他以高超的组织领导才能和个人的模范表率作用,把一个项目管理得井井有条,整个指挥部领导班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通力合作,率领职工积极完成所担负的工程任务。
1968年入伍时,陈汉彪仅有中学文化,后来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在工程的许多方面,可称得上是行家和专家。他们担负施工的管区内有一段软基高挡墙,起初,设想了多种施工方案,都不理想。他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在现场经过一番刻苦攻关后,提出采用桩基托梁挡墙,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我请他谈谈项目管理的体会和经验。
他说,要管理好一个项目,首先要做好双预控:施工方案预控,工程成本预控。再就是抓住六个环节:一是班子建设,加强项目领导班子组织、思想和文化建设,组建一个能率领职工攻难克险、打胜仗的领导班子;二是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拟定合同、加强合同管理、最后兑现合同的过程;三是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使施工方案更科学更合理;四是及时配齐配强施工所需要的人员、物资、设备、资金等生产要素;五是在具体管理办法上,要做到“责、权、利”三管齐下,建立一个良好的适应本项目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起职工的施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加强执行力度和执行记录,项目所制定的一切创优目标、规章制度,都要坚决执行,并认真做好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记录。
他最后坚定地说:“如果能做到以上这几点,没有管理不好的项目。”
嘿,没想到一个让人看来非常复杂的问题,被他深入浅出,讲得如此透彻。我从中看到他对项目管理研究的深度,也从中找到了十二局集团取胜渝怀铁路的“秘密”。
决心一辈子献身筑路事业的崔淑斌
崔总,在此我想告诉你,你给我讲的那个“故事”,已经成为我采访的“秘密武器”,在关键的时刻,我就把它亮出来,所有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听一个哭一个,听两个哭一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