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鱼河
一
每年农历的六月至十月,是后河的洪水季节。
每到洪水季节,后河总要发二至三次“鱼河”。
夏季,每当暴雨来临,后河两岸山野间,由暴雨组成的千万条溪流,全都汇流到后河,造成后河河水陡涨,山洪暴发。那如同千万匹脱缰野马的洪水,浪涛拍岸,汹涌湍急,摧枯拉朽,一路浩浩****,向下游的汇水湾——野鸭湖奔去。
由于洪水泥沙比重大、水流湍急,水中氧气严重不足,导致成千上万条鱼儿翻上河面,顺流而下,形成一道壮阔的“鱼河”奇观。
后河人称这是:发鱼河。
野鸭湖处于后河的下游,水面辽阔,足有上千顷之大。它是后河水量的天然“调节器”,洪水季节它蓄水,到了枯水季节,它湖底的天然涌泉向后河里排水。这也是后河,自古以来从不断流、顽强生存下来的一个秘密。
那些被洪水呛得晕头转向、死去活来、随波逐流的鱼儿们,只有到了野鸭湖汇水区域后,才稍微松了一口气,清醒过来,浮在水面大口大口频频换气。你瞧吧,湖面上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一片,全是大张着嘴,争相换气的大大小小的鱼儿们。
过去,后河里的鱼多,而且又肥又大。每当发鱼河时,后河两岸的人捕鱼大多不喜欢用网。他们说:“如果用网捕鱼,常常是大小鱼儿不分,鱼多,人少,难以提上来,太麻烦。”
人们捕鱼最简洁、最常用的方法是,挑选大鱼,直接用鱼叉子叉,用大网眼的鱼抄子捞。
发鱼河时的野鸭子湖,就如同一个大鱼库,一会儿功夫,一个人捞个百儿八十斤鱼,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就像闹着玩一样。
发鱼河,是后河两岸打渔人的节日。
每年一入夏,割完麦子,摘完杏儿,种上秋庄稼后,后河两岸的人们,就开始买盐的买盐,割香茅草的割香茅草,为迎接鱼河的到来,积极做各种准备工作。
买盐,是为了捕捞鱼多时防鱼腐烂腌鱼用;割香茅草,是用来烤鱼。用香茅草考出的鱼味美、香酥、好吃,在那冰箱冰柜还不普及的年代,可长时间贮藏存放而不腐坏。
二
后河里的鱼全是野生鱼,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人们可能会奇怪地要问,后河发鱼河时那么多的鱼,是从哪里来的?
起初,这还真是个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谜慢慢被人们揭开了。
后河是一条蜿蜒在深山里的河流。河道随着山势跌宕起伏,水流落差大,在河中形成大大小小成百上千个水潭。由于沿河两岸峰峦叠嶂、山势陡峭,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人迹罕至。这些大小水潭,就成了野生鱼儿们聚集生活、自由自在生长、而且很少有人捕捞和打扰的世外乐园。
有个别不惧艰险、进山到深潭里捕过鱼的人说:“那一个个水潭,就是一个个天然鱼塘,小水潭里掏个三五千斤鱼不成问题,大水潭里掏个上万斤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后,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为了搞活农村经济,“不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国家全面开放农村集贸市场,农民挣钱的路一下子变得宽广起来。各种各样的能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快速发家致富。后河北岸的梁家坝村,有一对有捕鱼技术特长的梁姓兄弟,雇佣了几个帮工,带着铺盖和干粮,翻山越岭,逆后河步行两百多公里,进到深山里一个名叫大泉眼的水潭,不到三天功夫,捕捞出一万多斤鱼。因为他们实行以捕捞鱼斤数计酬,这数字应该说是准确的。
“那鱼真是多极了,”梁家兄弟中的大哥后来这样对人说,“我们捞的那个水潭,还是个中等水潭,仅仅才捞了潭里不到三分之一的鱼,而且还全都是捡大鱼捞。”
梁家兄弟带领着雇工们,不辞辛苦,披星戴月,起早贪黑,费了好大的劲,把鱼从深潭里捕捞上来了,可是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鱼运无法出去。
后河水深浪急,溶洞、险滩一个挨着一个,自古以来,河道里只是偶尔漂流散木或放木排,从来没有行过船。山外来的货船和客船,一般都是行驶到野鸭湖码头为止。
前些年,国内一度兴起漂流热时,也有个别大胆勇敢者,几次企图漂流后河,但中途都遭到了失败。有两位漂流者,所乘的橡皮筏被激流打翻落水后,至今连尸体都没有找到。有经验的渔民说,一定是被水流卷到地下暗河中去了;也有人断言说,可能是被后河里的水怪,拖到水底吃了。不论是卷到溶洞或被水怪吃掉,反正两个人掉进后河以后,就彻底失去了联系,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像人间蒸发一般,无踪无影,再也没有出来。
后河之凶险,由此可见一斑。
梁家兄弟雇人捞上来的上万斤鱼,二百多公里的崎岖山道,山高路险,要他们几个靠人力步行运出去,成本昂贵不说,是一件根本难以办到的事。他们无可奈何,辛辛苦苦捕捞出来的鱼运不出去,白白丢在深山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点一点慢慢地腐烂、臭掉,所有的辛苦都付之东流。
这完全是作为雇主的梁家兄弟,进山捕鱼前计划不周所造成的。起初,他们满脑子考虑的只是如何捕鱼卖钱,事先压根就没有想到,捕捞上来的鱼怎样运出去的问题。
眼看着生意要栽了,梁家兄弟俩心急如焚。他们动心思想少赔些钱,不按预先说好的论捕鱼的斤数多少付酬,而是按日工发薪。几个雇工死活不干,坚持要按事先立下的合同办事。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把事情闹上野鸭湖镇上的法庭,才得到解决。
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后河一带没有一个人得浮肿病,更没有一个人饿死。人们都感激地说:“这一切全靠后河里的鱼儿肥又多。”
当时,后河沿河各村镇,都组织打鱼队,到山里后河的深潭里捕捞鱼。人们熬鱼汤喝,腌咸鱼,晒鱼干,掺杂着榆钱、槐花、柳芽儿、榆树叶、苦苦菜等野菜和树叶一起蒸煮着吃,终于熬过了三年困难时期。
后河两岸的人,把每年发鱼河,称为是后河“洗胃和清肠子”。他们说,老的不去,新的不来。下暴雨,发山洪,把后河深潭里的老鱼逼出来、淘汰掉,有利于新的小鱼更好更快地生长,这符合生态环境发展和优胜劣汰的大自然规律。
当地渔业部门曾经派人,对后河渔业资源进行普查后说,后河每年的产鱼总量,最保守的估计也在三亿斤以上。按当地市场每斤新鲜野生鱼均价十元计算,是三十亿元。对来钱渠道少、收入低的山里人来说,这个数字真是太诱人了,是个做梦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在市场经济时代,后河,在当地人们的眼里,又成为一条流淌着黄金和钞票的河流。
三
在过去人民公社、走集体化道路和“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每当后河发鱼河,人们把鱼捞回去,除自家吃一部分、晒一部分咸鱼干外,大部分鱼儿都喂猪了。后来,人们发现猪吃鱼后,鱼刺常把猪的肚子、肠子刺穿,使猪得病而亡,从此就不再用鱼喂猪了。
这样,每年后河发鱼河时,捕捞上来的鱼,多余部分如何处理,就成了人们的一道难题。
如果把鱼运到山外去买,走水路,用船运出去,路途远,船慢,没有运到市场,鱼就会腐烂臭掉,白辛苦一场;如果走旱路,山路崎岖难走不说,当时的汽车稀少、难雇,而且费用高,常常是一车鱼卖的钱,抵不住一趟运鱼的汽车租赁费,得不偿失。再加上当时社会上,到处都在全面打击剿灭“投机倒把”、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抓住私卖东西的人,不但没收东西,人还要批斗游街,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人们只得让大部分辛辛苦苦捞上来的鱼,白白烂掉、臭掉,最后丢弃。
随着国家对农村改革的深入,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市场放开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心眼也活了,发家致富的路大大拓宽了。紧挨后河南岸的石柱槽村,一位名叫景大奎的退伍军人,从后河每年发鱼河里看到了商机。他召集了几位本地要好的退伍兵战友,通过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创办了“后河渔业有限公司”。
起初,他们主要是卖鲜鱼,把发鱼河时人们捕捞的鱼收上来,运到周边的城市去买。
由于后河发鱼河季节性强,时间也不固定,鲜鱼又难以保存。初算毛利润很是可观,但刨去汽车运输费、超市柜台租赁费、应交的营业税、市场管理费、装车、卸车、售卖等各类人工费用,最后真正落到他们手里的钱没有剩下多少。这其中,还不包括办理各种营业手续、租赁超市柜台求人办事、请人吃饭等一些看不见、难计算的花销。
景大奎有当兵人那种不惧困难的闯劲和坚韧劲。他带领全公司员工向鱼深加工要效益。他们开发出的第一个产品是“后河香茅草烤鱼”,而且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回头客络绎不绝。
说起“后河香茅草烤鱼”产品市场走俏,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景大奎的老父亲。
景大奎的父亲过去是位教书育人的老师,常年喜欢读书看报,断文识字,在乡下属于见多识广开明之人。退休后,他工作虽然停了,但人老心不老,并没有完全歇下来,整天仍是喜欢写写画画,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是后河沿岸一带,乡村间常见的、受人爱戴尊重、红白喜事都离不了的“执事先生”。
父亲是景大奎创办“后河渔业有限公司”的顾问和坚定支持者。他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和退休金,全都交给儿子创办渔业公司。
另外,景老先生还是个“老学究”,一天到晚喜爱翻阅发了黄的线装古旧老书,仔细钻研、考证书里那些生僻的古词怪字。等他自己弄懂学会后,然后拿出来考别人,特别是那些不知天高地厚、才疏学浅、自命不凡的年轻人。
一天,景老先生不知从那一本古书中查阅到,当年徐霞客游历大江南北时,曾先后两次到过后河一带。在书中,徐霞客提到后河有一种用香茅草烤得鱼香酥可口、非常好吃。于是,老先生立刻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儿子景大奎。
景大奎发动全公司员工漫山遍野寻割香茅草,并亲自沿河深入寻访了一些老渔民和老住地户,了解收集到多种烤鱼配方。他亲自挂帅,在公司成立烤鱼技术攻关小组,把收集来的多种烤鱼配方,一个个进行试验,取长补短,优化组合。
在烤鱼研发试验中,景大奎身先士卒,他带领着员工忍受烟熏火烤搞试验,“三更灯火五更鸡”,几经挫折,锲而不舍。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了成功。
景大奎听从父亲的建议,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一些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在公司实行标准化管理。他们烤鱼的材料格外讲究,所用的鱼,全部采用后河深山老潭里长大的野生鱼;烤鱼的茅草,是后河一带生长的特有的香茅草。
“我们的烤鱼,”公司的员工们自豪地向外界宣传夸赞说,“肉厚、刺少、味道鲜美,是普天下的独一份。”
他们研制开发出来的后河香茅草烤鱼,首先在内地市场打响后,接着又登陆香港、澳门市场,后又进军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特别是在东来亚一带的华人富商和阔佬中享有盛誉,凡是品尝过烤鱼的富商和阔佬,都称赞“后河香茅草烤鱼是难得的山珍美味”。
景大奎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带领公司员工经过科技攻关,上新设备,实现真空包装,大大延长烤鱼的保鲜保质期。
随着航空业和电子网络的发展,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他们又开辟了“空中市场”,商家与用户网上订货,直接快递,有效地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一些旅居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华人和当地阔佬们,也慕名加入进来,在网上下单,通过航空直运,一饱“后河香茅草烤鱼”口福。后河香茅草烤鱼,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一些国家市场,也都赢得好的口碑,买出好的价钱,并供不应求。
付出总会有回报,汗水里长出了金条。不出五年光景,景大奎和他的公司依靠后河发鱼财,赚的钵满盆溢。除了公司上亿元的现金流不说,仅固定资产就非常可观。当初,公司在野鸭湖镇刚成立时,只有两间不遮风不避雨的活动板房,不到五年功夫,发展到拥有上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的智能制冷冷库、自动化烘烤车间、包装车间等生产和办公用房;公司有了自己的运输车队,前不久,公司还计划准备投资购买直升飞机。这样,早上生产的“后河香茅草烤鱼”,下午就可摆上香港、澳门、泰国、新加坡等顾客们的餐桌上。
四
正当景大奎的“后河渔业有限公司”发展蒸蒸日上时,也和国内许多私营企业一样,都绕不开那个制约发展的“死结”——企业在困难时,大家抱团苦干,汗往一块流,劲往一块使,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可每当胜利分红时,立刻见利忘义,各有个人的小九九,各打个人的小算盘。
公司股东之间对企业发展出现了分歧,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买直升飞机,他们说:“办企业重要的是要稳当,冒进是最容易翻船的。”
“商场如战场,世界经济危机一浪接着一浪,”更有几位不思进取害怕冒险的股东提出想退股,他们说,“说不定哪一天企业遇到强风巨浪,船翻人亡。如果那样,到时候连哭都来不及。兄弟们拼搏一场不容易,见好就收吧!愿意冒险的,你们继续发财;我们想保本,不愿意冒险,按股份把钱分给我们。从此,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们走我们的独木桥,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个人干个人的事好了。”
公司内部出现的分歧,通过深入逐个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渐渐平息下来。除了两名铁心要退出的股东分到本息离开后,大多数股东,对公司的前途和发展战略,最终还是达成了一致。
令景大奎和他的员工们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外部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变得恶化和严峻起来。
见利蜂拥而上,这是市场竞争中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是,国内市场上一些人,在市场竞争中不走正路,而投机取巧、“刀走偏锋”。
“后河香茅草烤鱼”在香港、澳门、泰国等东来亚市场出名后,国内马上就冒出多家“后河香茅草烤鱼”套牌厂家,通过一些不法渠道,以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大销特销,把真正的厂家挤兑的生意无法做。更恶劣的是,这些“野鸡”厂家产品卫生质量无法保证,以次充好,一旦发生产品质量纠纷,名誉和经济受损的往往是正规厂家。
虽然国家有关执法部门打击了多次,但收效甚微。就如同割韭菜一般,一批假冒厂家取缔了,一批新的假冒厂家又冒了出来,任你怎么打击,也难以扫除干净。
后河沿河地下暗河多,泉水多,水质好。于是,沿河各种牌子的矿泉水厂林立。
这些矿泉水厂,就如同一个个紧紧依附在后河身上的吸血鬼一样,吸走了后河许多水量,使主河道流量大为减少,严重影响后河的渔业发展。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听说后河野生鱼肉厚、刺少、鲜嫩,市场价格看涨。他们出巨资,拉队伍,背着电网等现代化捕捞工具,沿着后河,一个水潭挨着一个水潭掏鱼。
“他们那里是在捕鱼啊,”后河沿岸的渔民们提起这些,总是气愤地说,“简直是断子绝孙、毁灭性的竭泽而渔。凡是他们用电网打过的水潭,不论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后河已经两年没有发鱼河了!”在后河沿岸走访中,一位老年渔民深情地望着后河,沉痛地对我说。
听着老人的话,我望着夕阳里蜿蜒静静流淌的后河,心里有说不出的惆怅。
我真不知道,这条发迹于冰河时期的河流,还能流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