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发“河财”
一
每年夏天一到暴雨季节,后河时常发洪水。
汹涌的山洪,常常把上游的人、马、牛、猪、羊、家具、树木、船只、草垛、房屋木料等物品,冲到下游来。
后河人,把洪水季节从河里打捞东西,统称为是发“河财”。
野鸭湖处在后河的下游,被人称为是后河的“蓄水池”和水量“调节器”。天涝雨水稠密的时候,它能起到蓄水作用;天旱少雨的时候,湖中有许多地下天然涌泉,可向外面排水。
人们都说,这是自古至今,后河之所以从没有断流、从没有干涸的秘密之一。
野鸭湖是后河天然的蓄水池,还是个大汇水湾。
每年夏天洪水季节,随着汹涌的山洪,从上游冲下来的马、牛、羊、猪、家具、树木、船只、草垛、房屋木料等物品,一般都会在野鸭湖暂时停留下来。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当后河发洪水,由父子、兄弟、叔侄等亲朋好友,自愿结合组成的各种打捞队,带着绳索、捞钩、生羊皮充气筏子等打捞工具,便纷纷出动,到后河里碰运气,打捞洪水从上游冲下来的各种物品——发“河财”。
二
后河年年发洪水,生活在两岸的人们也年年搞打捞。在后河岸边长大的男人们,一个个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浪里白条”和冲浪高手,再大的洪水,再凶猛的浪涛,都难以阻挡住他们。
到了夏秋洪水多发季节,你瞧吧,那些水性好、热血贲张、精力旺盛、有劲无处使的年轻后生,驾着一个羊皮筏子或划着一片小舟,如水中蛟龙、浪尖飞燕,在汹涌的激流和小山般的浪涛间自由穿梭,飘来游去,寻找着打捞目标。
一些过了盛年、年纪大的长者,也常常耐不住寂寞。他们手持带有铁钩的长竹竿或绳索,站在岸边,一边替年轻人瞭望、指挥,一边“守株待兔”,顺手捞点洪水冲下来的木料、家具、小猪、小羊、小狗、鸡、鸭等小物品和小动物,发点小财。
后河人爱财,但取之有道,取之有德。特别是在洪水中,捞物和救人两者的选择上,人命关天,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选择先救人。
在洪水打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有时,人们正在奋力打捞山洪冲下来的一根上好的香樟木、红松木或房屋大梁等值钱的大物件,突然看到上游冲下来的一只小船、一个柴草垛或一根浮木上,趴着一位妇女或一个孩子,在浪涛中沉浮,随时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眼看即将到手的值钱东西,立即不顾一切,全力去搭救那些不幸落水的老人、妇女或孩子。
这是在后河两岸的人们中,自古流传下来的一条不成文的乡约和铁律。
如果谁在洪水打捞中见财眼开,放弃救人而只顾自己捞东西发财,一旦让人看见,传了出去,那他的名声和信誉就会一落千丈,将会受到众人的非议和谴责。他的人脉、财路,在后河这片土地上,也都将走到尽头。从此,不会有多少人愿意与他来往或做朋友。在后河地界,他将名誉扫地,寸步难行,成为孤家寡人。
三
我在后河当兵的日子里,曾听人说过,后河北岸的高家埝村,过去有个名叫侯老七的人,是位水中打捞东西的行家里手。民国三年夏天,后河发大水,侯老七也和众人相互结伴,一起到河里搞打捞、发河财。
那天,侯老七的运气不错。他驾着小船刚一下水,就看到汹涌的河水,从上游冲下来一根合抱粗、约三丈多长、能做房屋大梁的上等黄松木。对打捞轻车熟路、富有经验的侯老七,基本上没费什么大劲,就用捞钩把那根黄松木钩住,拖上了岸。他知道,这根黄松木在野鸭湖镇的集市上,一定会买个好价钱。
没等侯老七喘口气,他看到洪水从上游又冲下来一根比刚打捞上岸的黄松木更粗、更长、质地更好、更值钱的白松木。他立即精神抖数,划着小船迎着浪头,向那根白松木冲了过去。他用捞钩紧紧地钩住并控制好白松木。就在他借助水力,将那根白松木快拖到岸边时,突然听到有人朝他高喊:
“老七,快救人啊!”
侯老七回头一看,在离他不远的水面上,洪水冲下来的一个麦草垛上,爬着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正在汹涌的浪涛中忽上忽下漂流着、沉浮着,随时都有被洪水吞没的危险。
侯老七急忙取钩住白松木的铁捞钩,可由于钩子扎进松木里太深,钩的太紧,一时怎么也取不下钩子。再者,他看到离岸边只有四五米了,眼看着马上就要上岸了,又一笔可观的收入就要到手了。他的想法是,凭自己多年的打捞经验,先把白松木拖上岸,取下捞钩后,再去救人也来得及。
可后河里浪大水急,等侯老七把那根白松木拖上岸,取下捞钩,转身再去救人时,麦草垛和小姑娘,早已消失在后河洪流滚滚的波涛中,不见了踪影。
侯老七只顾自己发财捞东西不救人的消息,没过多久,就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野鸭湖镇和后河两岸。
事后,侯老七有说不出的自责、内疚、后悔,羞愧地无地自容。不论他如何向人们解释强调说,当时他不是不想去救人,而是捞钩在白松木上扎得太深,一时取不下来。但没有人相信他,人们都用异样和鄙视的眼光看着他。一些过去的老相识、老朋友,看见他,就仿佛是遇见了瘟神似的,远远地躲着他、绕着他走,不再搭理他。他成了不受大家欢迎的人。
侯老七从洪水中捞起的两根上等的好松木,人们说带有晦气,盖房子,做家具,都很不吉利。在野鸭湖镇的集市上,不论他要多低的价格,始终都没有人问津。他家有世代祖传做醪糟、卖醪糟的手艺。过去,每逢野鸭湖镇赶集,侯老七总是挑着醪糟担子,到集市上卖醪糟。
他家做的醪糟,糯米、曲子、白糖等食材货真价实、做工讲究、甜度适中,口感好,远近有名,慕名喝他家醪糟的人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可现在,人们都嫌他为人太自私、心眼“脏”,没有多少人再去买他家的醪糟了。
从那以后,在后河一带,侯老七成了另类和孤家寡人,没有人再愿意与他共事和搭理他了。他的醪糟摊子也很少有人问津,生意做不下去了,只好变卖房产,远走他乡,隐姓埋名,另谋生路。
四
后河每发一次洪水,一些人总能从洪水里捞到马、牛、驴、猪、羊、家具、木料等。有的人,还常常会“捞”出一位漂亮贤惠的媳妇、儿子或女儿呢。
我们部队在后河岸边驻防的时候,紧挨着我们连队河边村的木匠张来胜、电工马明娃和船工吴黑子等人的媳妇,就是他们在后河发山洪时,从洪水里“捞”上来的。因为丈夫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一般这样的家庭基础牢固,夫妻恩爱,团结和睦,很少会半路出什么岔子,更少有“劈腿”现象。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高家埝村的高老三。他的漂亮、贤惠、心灵手巧能干的媳妇,就是后河发大水时,他从河里捞上来的。令人更可喜的是,一年夏天,高老三和儿子高拥军两个,从洪水里捞起了一匹骡子。没想到,这匹骡子的主人,竟是他苦苦寻找多年,一直没有找到、在自卫还击作战中一起出生入死坚守阵地的战友。从此,给他们家带来发家致富的好运气……这些,在后面的章节中,我都会详细讲给读者朋友们。
在后河一带,有个不成文的民间约定:从山洪里打捞上来的牲畜、家什等物品,一般寻找的期限是三个月,过了三个月,即便失主找上们来,捞到者也可以不给。例如,三个月前,你家的小猪被洪水冲走了,三个月后小猪都长成了大猪,即将出栏上市了,你找上门,来要你的小猪能成吗?这在道理上和人情礼义上,也都是难以讲通的。
每当洪水过后,上游人沿河寻找自家被洪水冲走的亲人、家具、马、牛、猪、羊家畜家禽等物品,一般都是找到野鸭湖地段为止。能找到的算自己有运气,找不到的只好自认倒霉,也就从此放手,不再往前找了。
后河人爱财,但很是仗义。
洪水过后,从后河中打捞上来的马匹、骡子、牛、驴、羊、猪、木船、家具、木料等,只要有失主找上门来,有正当理由,说对了被冲走牲畜和物品的特征和记号,后河人一般都会物归原主。
有许多人家,还因为这,从此成为要好的朋友,结成亲戚,相互走动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