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煤河

每年到了洪水季节,后河除了发“鱼河”外,还要发一到两次“煤河”。

这里所说的煤河,就是洪水把上游山体浅层中的煤块,冲到下游来。

发煤河时,一场大洪水过后,你瞧吧,河滩上到处都是大如牛身,小如狗头的煤块,一个人一会儿工夫就能捡拾一大卡车煤。

后河冲下来的煤块质量好,燃点低、热力大、而且灰分少。一张报纸就可把煤点燃,一大堆煤燃烧到最后只有一点点煤灰。

冬天,村里的人在野外看电影或看戏,搬几块煤往场子中间一架,用报纸点燃,大半个场子都是暖融融的,人们边烤火边看戏或电影,有说不出的惬意。

更有一些远路者,下地劳动了一天,因家离的远,为看电影或看戏,急着赶路而耽误晚饭的人,把从家里带来的红薯、土豆、栗子、花生等,埋进炭火滚烫的灰烬里,要不了多一会就煨熟了。边吃着烤红薯、土豆和香喷喷的栗子、花生,边看节目,更是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发“煤河”,是后河最热闹的季节。你瞧吧,沿河上下,男女老少,山里山外,大路小路,到处都是捡煤的人群。运输工具更是五花八门,有架子车、独轮车、平车、牛车、马车、蹦蹦车、手扶拖拉机、卡车、翻斗车、载重汽车等。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这世界越是变幻莫测,就越应该坚守一些不变的东西。

俗话说,山有山规,乡有乡约。千百年来,后河人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乡规和乡约。只要你踏上后河地界,在后河一带生活的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这些乡约和乡规。胆敢违犯者,一定会受到众人的惩罚。

就拿每年发煤河捡煤来说吧,后河两岸人约定,凡是河滩上洪水冲下来的煤块,是老天爷赐福给天下众人的,大家谁都可以捡拾。不能说这段河道属于张家村的,洪水冲下来的煤就属于张家村的;是李家庄的河段,就属于李家庄的。那不行,天底下的每一个人都有份,就连路过后河的外地人都可以捡拾。

为了防止一些人持强欺弱,占地为王,后河人同时还规定,只要煤没有运走,还在河滩上,仍然是属于大家的,人人都可以捡拾。不论你官阶有多高,家族实力有多强,都必须遵守这个老祖宗传下来的规定。谁违反,谁将受到众人的批评和指责,成为大家的公敌。

当年,后河南岸刘家窑村,有一户姓刘的大户人家,为富不仁。灾年,乡亲们到他家借粮,他总是小斗出大斗进,进行盘剥。平时,大肆放高利贷,趁人之危,敛不义之财。

刘家凭借家丁众多和有钱有势,无视乡规民约,强占豪夺,称霸一方。每年到后河发炭河时,他们家总要霸占一段冲下来煤块最多的河道吃独食,从而引起民愤。

真是应了那句古语:人眼不开天眼见,多行不义必自毙;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一切全报。

一年除夕之夜,刘家人放炮竹不小心把房子燃着。当时,正刮着西北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从一座房烧到另一座房,从前院烧到后院。眨眼功夫,刘家一连三座院子,百余间房子全都着了火。

刘家人敲锣央求乡亲们救火,平时遭受刘家欺负的乡亲们,仿佛就像大家约好似的,没有一人出来救火。

这时,平常飞扬跋扈、横行乡里,从不把乡亲放在眼里的刘家老太爷,跪倒在村头的十字路口,高声哀求村人:谁参加救火赏十块大洋、二十块大洋、三十块大洋,最后出到一百块大洋,仍无一人出来救火。

就这样,刘家一排三座连着的大院、百余间房屋和家产,连同他们平时欺辱乡亲的霸气,一起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最后,刘家看到自家平时作恶多端,失去民心,在后河地界是无法再呆下去了。于是,他们家变卖了剩余的产业和田地,远走他乡,另寻栖身之地。

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煤炭价钱看涨。一年后河发煤河时,不知从哪儿窜来一伙歪心眼的“强人”,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强占河段,不允许别人在他们划定的河段里捡拾煤块。立刻引发民愤,被自发组起来的后河人打得丢盔卸甲,屁滚尿流,满地磕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这样霸道,吃独食,带这样的坏头了。

“后河发煤河,是老天对后河两岸人民的惠赠和赐福,只要是天底下的人,来者都有份。”我在后河沿岸走访时,人们都这样说。

后河发一次煤河,人们捡一次煤,一般人家做饭取暖可用两三年。也就是说,两三年内,都不用上山割草、打柴。

后河两岸山野的植被保护的好,山林茂密,很少遭到人为的砍伐和破坏,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这与后河每年发“煤河”,有直接的关系,也是后河千万年来没有断流和枯竭的秘密之一。

但愿后河的“煤河”,每年继续发下去!让两岸的人们世代享受大自然的恩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