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端午龙舟赛

在一年的各种节日中,后河人最看重的是春节、五月端午、八月十五,这三大节日。

最隆重、最热闹的,还是当属五月端午节。

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都要插艾蒿,以辟邪祈福。家里有小孩的人家,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缝制虎头鞋,穿老虎衣,带虎头帽,把孩子打扮成小老虎的模样。

在端午节的当天,讲究的人家,还要用毛笔蘸着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上写下个“王”字。以此祝愿孩子生龙活虎,身体健康,长大后前途远大,事业有成。

在后河,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最热闹、最激烈、最有看头的还是赛龙舟。

后河龙舟赛的历史悠久。关于赛龙舟的起源,在沿岸的人民中,有着多种版本的传说。

第一种版本,说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在后河一带生活着两个大的部族:一个是虎族部落,一个是熊族部落。两个部族的人都非常强悍、好战,常常为一小片领地、一头猎物的归属,而引起纷争,爆发战争,双方兵戎相见,大动干戈,造成双方部族人员大批流血牺牲。

随着两族双方争斗越激烈,相互杀戮越残酷,两族人之间的积怨就越深、矛盾就越大。最后发展到不共戴天,势不两立,虽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

人常说:两座山离得再近也不会相逢,两个人离得再远,也终会有见面的一天。

“人眼不开天眼见”。一次,虎族部落族长美貌出众的公主,带着仆人到山林里游玩,途中被一群恶狼包围,所带的卫兵,大都在与狼群的搏斗中受伤或死去。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卫兵,拼死保护着公主且战且退。他们剩下的这点卫兵,根本不是狼群的对手,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转眼之间,又有两名卫兵,遭到狼群的围攻,连人带马,被狼群撕成碎片。眼看着虎族部落族长的千金公主,即将成为群狼口中的美餐佳肴。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高大英俊、武艺高强的熊族族长王子打猎刚巧路过此地。看到此情此景,熊族王子没有丝毫的犹豫,更没有被两个部落多年来的恩恩怨怨所困扰,立刻奋不顾身,一马当先,率领众卒与狼群展开激烈搏斗。

在与狼群的搏斗中,王子的腿部被凶恶狡猾的头狼咬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但王子救公主心切,带伤继续率队与狼群展开激战。

熊族王子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励鼓舞了众人,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英勇奋战下,终于打死头狼,驱散狼群,救出了公主。

王子怕公主在回去的路上,再会遇到什么不测,拖着流血的伤腿,亲自率领众兵卒,把公主护送到虎族居住的寨子。

虎族族长一家和全族老少,被熊族王子这种不计前隙、舍身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众人极力坚持挽留,一定要熊族王子留下来治好伤后再回去。

虎族族长一边派部落最好的医师,为熊族王子治伤,一面亲自带领族人牵着着牛羊,抬着好酒等重礼,登门向熊族族长致谢。

在熊族王子疗伤过程中,虎族公主不离左右精心护理。日久生情,聪明漂亮的虎族公主与英俊勇敢的熊族王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交谈和加深了解,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渐渐地连到了一起,双方都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他们手牵手面对着明月,立下海誓山盟:永结连理,百年好合,海枯石烂不分离。

他们的婚事,得到双方父母的一致同意和支持。

这是虎族和熊族,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跨族联姻。两族上下,人们欢天喜地,隆重庆贺。

从此,虎族和熊族两个部族,渐渐释解了以往的恩恩怨怨,慢慢地变得和睦团结起来。

过去,一到夏天下暴雨,后河经常山洪泛滥,洪水溢出河道,淹没两岸的村庄和田地,冲走人员和牲畜。后来,随着熊族和虎族民众的合好,两族携手共同出人出物改造河道,加固河堤,大大减少了每年洪水给两岸人们造成的损失。

哲人有话: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生活永远是在矛盾中前进。常常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如果没有了矛盾,生活也将停滞,宇宙也将不复存在。

俗话说,盆盆罐罐还有磕碰的时候。何况两个不同的部族,数十万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人呢。

无论两个部族怎样讲团结、和谐,但部落之间、成员之间,也还是经常不断发生领地、森林、草场等各种各样的纷争和矛盾。

继续用战争手段相互残杀来解决,是两个部族的人们都不希望看到的,也不愿那样去做。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纷争和矛盾呢?

熊族王子和虎族公主开动脑筋,分头深入两族成员中间,广泛征求众人的意见。他们最后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办法:每当两族间发生纷争和矛盾无法解决时,采取在后河的野鸭湖里,以划船比赛来定输赢。

此办法一经传出,立刻得到两个部族成员上下的一致赞成和通过。

从此,两个部落间再也没有发生过战争和相互残杀,大家同喝一河水,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人们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划船比赛,在后河两岸代代相传,成了民间一项重要的解决纷争办法和大众竞技体育活动。

第二种说法是,古时楚国贤臣屈原报国无望,在汨罗江含悲投江而死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划龙舟作为纪念。同时,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鱼群,并向江中投放糯米粽子喂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肉体。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划舟活动,逐渐在神州大地兴起。传入后河一带后,人们立刻喜欢上了这种活动,从此,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第三种说法是,先是原始社会末期虎族和熊族人用赛划船比赛,来裁判纷争的输赢。后又与纪念屈原划龙舟活动相融合,最后演变成现今每年五月端午的龙舟比赛活动。

目前,在后河两岸人们中间,流传最广、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是这第三种传说。

在后河一带,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野鸭湖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

后河人有话:“粽子可以不吃,雄黄酒可以不喝,龙舟赛一定要进行。”

由此可见,当地人们对赛龙舟的热爱和重视。

后河一带各村镇划龙舟的高手云集,有数十支技术熟练的龙舟队。每年端午节龙舟赛盛况空前,按当地人的话来说是:“热闹非常,惊天动地”。

野鸭湖水流缓而清,水面宽而深,水中无杂物,更无礁石等障碍物,多年来一直是后河一带赛龙舟的理想水域。

聪明智慧的后河人,借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积极利用优越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每年举办“龙舟赛旅游文化节”,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来四面八方的商家和游客,大大促进后河一带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文化和经济双赢。

一进入农历四月,清静了一个冬天的野鸭湖,渐渐地就变得热闹了起来。天鹅、白鹤、大雁、野鸭等到南方越冬的水鸟,先后陆续地回来了,再就是后河沿岸各村镇参加比赛的龙舟队,陆续汇集到野鸭湖,一边熟悉比赛水域,一边进行适应性训练。

每支参赛的龙舟队,都选举有一个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龙总”。

龙总,是每支龙舟队的全权代表和总指挥。别看官衔不大,责任可非常重大,工作繁多,负责对外接洽联络、比赛战略战术的制定和各种参赛事务的运筹帷幄。

借着当记者工作的便利,我曾走过许多地方,也曾留心仔细研究过各个地方的龙舟。全国各地的龙舟,除了长度不一样外,其形状结构等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后河人统一规定:端午节每条比赛龙舟的长度为28.8米。

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的更新,在一些地方,五月端午节龙舟赛,大都使用上了船体轻便、流线型好、划起来吃水浅和速度快的现代化玻璃钢龙舟。

可在后河一带,端午赛龙舟,人们仍坚持使用手工打造的传统木质龙舟。他们的龙舟制造技艺,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木质龙舟,在材料选择上十分讲究,要选择那些质地坚硬、不怕浸水、耐腐蚀、抗虫蛀的坤甸木、杉木、松木、樟木等一些上等优质木料。在后河,一条好的龙舟可使用上百年,几代人都用不坏。

龙舟在制作工艺上,要求也非常高。船形如龙,扁长、轻巧、两头翘,无桨桩。每只船头上都安装有精心制作的木雕龙头。龙头色彩鲜丽,形态各异,有金龙、黄龙、白龙、花龙、乌龙、青龙等。船体画有龙鳞,在水上划动时,远远望去,真犹如一条水上蛟龙,劈波斩浪,活龙活现。

龙舟的宽度,要能容纳两个人并排坐下,并充分考虑力学原理,既做到舟在水中划行时阻力要小,又要使运动员坐在舟上保持龙舟重心平稳,不至于翻倒。

每条参赛龙舟,一般由22名人员组成,一名队长兼鼓手,一名舵手,其余为划手。比赛中,队员分两排坐在龙舟中间,每人手拿一只船桨,听从队长的鼓令,用力向前划行。

队长是龙舟的“灵魂”,组织指挥能力的高低非常重要。比赛中,全体队员一切行动听从队长鼓点的引导和指挥。舵手站在船尾,主要是掌握龙舟的行驶方向。舵手的临战经验和综合素质,也是一条龙舟在比赛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加龙舟比赛的每个队员,比赛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身体健康体检,未经过体检或体检不合格者,不得参加比赛。所有参赛队员要会游泳,熟悉水性。并严格规定,队员一旦登船进行比赛,中途不得随意更换。

龙舟比赛的河段一般要求要直,比赛距离长度,根据河道条件因地制宜,可设1000米、15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甚至更长的距离。

比赛前十天,各村都把训练的龙舟收起来,把正式参加比赛的龙舟下水,当地人把这称为“起龙舟”。

新龙舟下水后,就进入比赛前的强化训练阶段。这期间,整个野鸭湖畔热闹非凡。每天傍晚龙舟队训练结束,许多村镇男女老少,用车运来自己做的好饭、好菜和好酒,犒劳本村参加龙舟赛的队员们。他们在宽阔的湖堤上拉起帐篷,摆起桌子,与本村的龙舟竞赛队员们一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共进晚餐。给本村队员们补充营养,增强体力,加油鼓劲,营造出大赛前浓厚的临战气氛。另外,还有一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老说法,称这是吃“龙船饭”。吃了“龙船饭”,能使人“消灾免病,身体健康”。

在后河,龙舟比赛前,每个龙舟队还有一项重要而神秘的工作必须要做,那就是“祭龙头”。

“祭龙头”是祖宗传下来的老传统。每个比赛队的“祭龙头”,除了场地选择不同、时间不同,仪式和内容大同小异,基本相同。

找一个庙宇,如龙王庙、屈子祠、村里的宗族的家庙、祠堂或一僻静地方均可。在村里选举出来的德高望重“龙总”的指挥下,由龙舟参赛队员给龙头披上红绸,称为是“上红”。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点龙眼睛。

然后,参加祭龙头的全体人员,向龙头磕三个头或三鞠躬,随即抬着龙头直奔龙舟赛场,将龙头安装在参赛的龙舟之首。

“祭龙头”必须秘密进行,不得有“外人”在场。一旦被人偷窥,泄露了“天机”,那可是最大的忌讳。偷窥者一旦被抓住,其罪不可饶恕,下场都非常惨烈。

解放前,后河沿岸各村镇,曾发生数起因外人故意偷窥别的村镇祭龙头被抓后,不是打得体无完肤、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就是装入麻袋,系上石头,夜深人静时,秘密沉入后河的深潭中,让偷窥者连个尸体都难以找到。

现在这种偷窥的情况基本上绝迹了。各村镇在开始祭龙头之前,都首先要认真进行清场,然后派上岗哨,外人难以接近和进入。

后河的龙舟赛程一般要进行3天,头两天先是进行预赛。决赛放在五月端午的当天。

五月端午这天,你瞧吧,野鸭湖畔人如潮涌,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后河的十里八乡,万人空巷,人们扶老携幼都前来观看当地每年的一大盛事——龙舟决赛。

上午10点整,随着龙舟比赛总指挥决赛开赛的号令枪一响,只只参加决赛的龙舟犹如出水蛟龙,离弦之箭,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湖中,只见每只参赛的龙舟上,队长挺立龙舟前端,手握鼓槌,击鼓发令,一锤锤鼓点,有板有眼,时急时缓。桨手们听令而动,用力划桨。舵手稳立舟尾,眼观八方,把舵定航,一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的大将风范。

湖岸上,前来呐喊助威的观众人头攒动,群情激昂,雀跃欢呼。人们的口号声、加油声,随着龙舟的赛程和进度,此起彼伏,一浪紧跟一浪,一浪高过一浪,扣人心弦,把龙舟赛和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推向了**。

一些熟悉龙舟赛的人们,远远地听着那锣鼓点的节奏,便知赛事的进展情况。

“咚咚咚咚锵”,那是龙舟在湖上漫游。

“咚咚锵,咚咚锵”,便是初赛小试锋芒。

“咚锵、咚锵、咚锵”,随着锣鼓点子越来越急促,和着那两岸观众呐喊震天撼地,定是决赛进入最后的冲刺。

最后冲刺,是龙舟决赛最为热烈、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着那紧如雨点一般的鼓声,只见条条龙舟水花四溅,劈波斩浪,飞速向终点冲去……所有人的心都高高悬起,岸上观众的加油声、欢呼声和比赛队员们的呐喊声,交织响成一片,排山倒海,震天动地。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是对端午龙舟比赛盛况最好的写照。

后河人自古养成“永争第一、永不言败”的剽悍性格。他们把每年龙舟比赛的成绩,看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得胜的村镇或单位,成为人们长时间议论的话题。那些划龙舟的高手,在后河人们的眼里,一点都不比当红的电影电视明星逊色,所到之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尊敬。

每年龙舟赛结束后,你瞧吧,夺得冠军的队员们欢天喜地,披红戴花,鞭炮开路,人们夹道欢迎。那些成绩不佳的队,悄无声息地默默走人。更有甚者,当场卸下龙头,砸毁船身,打碎划桨,以示“输船没输人”;同时,也表示他们的决心,卧薪尝胆,苦练内功,明年龙舟赛再见高低,不取得好成绩誓不罢休。

龙舟比赛结束后,龙头要卸下来,仔细精心保管,供奉在龙王庙里;龙舟的船身要认真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埋入河床的泥沙中,第二年比赛时挖出来再用。

等把这一切安排好后,村民们还要杀猪宰羊,用多口直径在一丈左右的大海锅,烧几大锅“龙船饭”,不管村里村外等什么人,凡来者有份,都可以食用。人们称这是:“广结‘龙缘’,遍得‘龙福’;共谋发展,携手发财。”

通过龙舟比赛,陶冶了大家的情操,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提高和升华,使人与人之间更加友爱、更加团结,也大大激发了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为促进后河两岸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和不竭的动力。

后河五月端午节,除赛龙舟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重要节目不得不说——那就是“抢鸭子”。

在龙舟赛结束后,主办单位把预先准备好的118只又大又肥的鸭子放入湖中,让众人抢,谁抢到鸭子归谁。

一时间,野鸭湖中人声鼎沸,各路英雄好汉,大显本领。有一些性急者,甚至急的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脱去,就和衣跳入水中,参加抢鸭子。

满湖的鸭子,满湖的人,热闹非常。

抢鸭子需要很好的水性和技巧,常常是你明明看到鸭子就在身边游,就是难以捉住。有时,手已经摸到鸭子了,可没有抓牢,已经到手的鸭子,眼睁睁给逃走了。在抢鸭子过程中,那可是洋相和笑话百出,能让人笑破肚子。

说起后河五月端午节抢鸭子,我就忍不住想起我的好战友王老蛋。他是猎人出身,从小在怒江边长大,水性特别好,徒手捉鱼是他的拿手好戏,捉鸭子对他来说是手到擒来,小菜一碟。

他捉鸭子不是从水面去逮鸭子的翅膀,而是潜入水中,从水下抓鸭子的双脚,一抓一个准。

我们部队进驻后河的那年,端午节抢鸭子,主办方放入水里的118只鸭子,上千人抢。王老蛋一人就抢到38只,据说,在后河端午节抢鸭子的历史记录上,无人可比。

那次,我帮他提鸭子,累得我两只胳膊酸疼,三天吃饭都端不稳碗。

当然,人民的子弟兵不能与人民群众争利。王老蛋把他所抢到的鸭子,全部送给了野鸭湖镇敬老院,给那些孤寡老人们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