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鸳鸯潭的传说
浩浩****奔流了亿万年的后河,由于两岸山势陡峭,水位落差大,常年“水滴石穿”的作用,在山中形成了上百成千个大大小小的水潭。大的水潭深不可测,水域面积有十余亩大;小的水潭,也有篮球场大小,水深一般在二三十米左右不等。
在这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潭中,鸳鸯潭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水潭。
特色在于,紧挨着鸳鸯潭前后,也有许多大小水潭,但鸳鸯们成双成对,只在鸳鸯潭中嬉戏、觅食。而其它水潭,很难见到鸳鸯们恩爱靓丽的身影。
这也是后河十大未解秘密之一。
我们连队在后河驻防时,我曾跟随地方水文地质勘测队,爬山涉水、费尽千辛万苦到过鸳鸯潭一次。
当时的年月,后河一带的山林里,还生活有老虎、豹子、黑熊、狼群、猞猁、兔狲等多种猛兽。一支来后河调查水文地质的勘测队,刚进山的第二天,帮队里运给养、驮设备器材等物资的骡马队中,就有一匹马和两头骡子,夜里宿营时,被老虎和狼群活活咬死,给吃掉了。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夏早晨。连队刚吹过起床号后,勘测队一位姓罗的带队领导,就满头大汗、火急火燎地来到我们连队,请求连队给予他们支援和武装护卫。不然,由于老虎、豹子、狼群等野兽的骚扰和袭击,他们无法深入山里进行勘测工作,完不成国家交给的勘测任务。
我当时在连部担任文书。连里电话请示团司令部后,决定由我带领五名战士,给勘测队担任武装护卫任务。
也就是那次,我见到了后河的源头,走遍了整个后河。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渐渐地爱上了写作和自然科学,喜欢上了山野探险和考察。
后河,可以说是我山野探险考察的第一条“处女河”。
鸳鸯潭位于大山深处,离野鸭湖镇大约有近两百公里左右。
鸳鸯潭有一个足球场大小。潭边周围生长着香樟、银杏、刺柏、香椿、雪松、圆柏、皂角、樟子松、落叶松、红枫、山榆树等针叶和阔叶树木。由于水分充足、土质肥沃,水潭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长得很是茂密和粗壮高大。有一棵落叶松,树干有三人合抱粗,树冠足有20多米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初夏,正是鸳鸯们恋爱交尾的季节。偌大的水潭里,一对对、一双双鸳鸯,在碧波**漾、群山倒影的潭水中漫游。它们一边戏水觅食,一边谈情说爱,互相梳理羽毛,是那样相亲相爱,随心所欲,闲适优雅,自由自在。整个鸳鸯潭,如同一幅浑然天成的风情画。
鸳鸯为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类,是一种仪态端庄而美丽的鸟儿。雄鸟嘴为红色,脚蹼为橙黄色,身上羽色鲜艳、华丽,头上有漂亮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雌鸟嘴为黑色,脚蹼也为橙黄色,头部和上体羽毛为灰褐色,眼部周围为白色,镶有一道白色的眉纹,独特而醒目。
鸳鸯是一种小型游禽。它们冬天在南方越冬,每年的三四月份,返回北方的繁殖地。
鸳鸯的恋爱和**很有意思。**活动开始前,雌雄鸳鸯双双漫游于水中。先是雄鸳鸯将嘴浸于水里,频频向雌鸳鸯曲颈点头、主动示爱。同时,雄鸟竖直头部艳丽的冠羽,伸直颈部,头不时地左右摆动,向雌鸟炫耀自己头顶花冠上漂亮的羽毛。
随后,雌雄鸳鸯并肩徐徐畅游于水面,双方都不时地将嘴浸入水中,相互放电传情,相互示爱吸引。它们并肩在水里游一段时间后,雌鸟突然疾速向前,雄鸟紧跟其后,同时不断地翘起尾部。紧接着,雄鸳鸯瞅准时机,跃伏于雌鸳鸯背上,用嘴衔着雌鸳鸯的头部羽毛,进行交尾。
雄雌鸳鸯交尾时间很短促,每次不超过三秒钟,可连续进行交尾四到五次。交尾结束后,雄雌鸳鸯各自昂首展翅进行水浴和整理羽毛。然后,它们相跟着一起上岸,到岸上的针叶和阔叶混交树林里觅食、休息。
一两个小时后,等到雄雌鸳鸯吃饱了,也休息好了,双方又下到水潭里,继续它们的爱情和交尾活动。
我跟随勘测队,在鸳鸯潭边休整了一个星期。通过观察,我看到,鸳鸯是善于游泳和潜水的高手。它们除了在水里活动外,也很适应和习惯到陆地上活动和觅食。它们飞行的本领也很强,生性机警,遇到人或其他野兽惊扰,会立即起飞逃离。
鸳鸯除了恋爱交尾季节,成双成对单独活动外,平时喜欢结群集体活动。
它们是一种警惕性高、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鸟。每当它们在水里或陆地上觅食,吃饱之后,返回栖居之处时,常常先派出一对鸳鸯,在栖居地的上空进行盘旋侦察,等到确认没有什么危险后,才招呼其它同伴一起落下来歇息。一旦发现有险情,负责侦查的鸳鸯,就会立刻会发出“哦儿、哦儿”的报警声,与同伴们一起迅速逃离。
鸳鸯在北方度过整个夏天。它们生儿育女后,于十月底前后离去,重又沿着祖祖辈辈开辟出来的千古不变的迁徙路线,飞回南方越冬。它们世世代代,就这样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鸳鸯,还是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一种鸟儿。
据考察,它们一旦结对成为夫妻后,便出入成双,形影不离,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即使一方不幸夭折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直到终老。
正因为鸳鸯的这个特性,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鸳鸯是永恒爱情的象征。人们称赞它们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和榜样。
在后河两岸,自古以来,流传着鸳鸯潭里的鸳鸯,是虎族公主和熊族王子化身的动人传说。
后河两岸的人们传说,远古时期,后河一带最早生活着两大部族:一个是虎族部落,一个是熊族部落。两个部族的人都非常强悍、好战,常常为一小片领地、一头猎物的归属,而引起纷争,爆发战争。双方兵戎相见,大动干戈,造成双方部族人员大批流血牺牲。
随着两族双方争斗越激烈,相互残杀,两族人之间的积怨就越深、矛盾就越大。最后发展到不共戴天,势不两立,虽鸡犬相闻,但从不互相来往。
人常说:两座山离得再近也不会相逢,两个人离得再远,也终会有见面的一天。
“人眼不开天眼见”。一次,虎族部落族长美貌出众的千金公主,带着仆人到山林里游玩,途中被一群恶狼包围,所带的卫兵,大都在与狼群的搏斗中受伤或死去。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卫兵,拼死保护着公主且战且退。他们剩下的这点卫兵,根本不是狼群的对手,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转眼之间,又有两名卫兵,遭到恶狼的围攻,连人带马,被狼群撕成碎片。眼看着虎族部落族长的千金公主,即将成为群狼口中的美餐佳肴。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机时刻,高大英俊、武艺高强的熊族族长王子打猎刚巧路过此地。看到此情此景,熊族王子没有丝毫的犹豫,更没有被两个部落多年来结下的恩怨所困扰,立刻奋不顾身,一马当先,率领众卒与狼群展开激烈搏斗。
在与狼群的搏斗中,熊族王子的腿部被凶恶狡猾的头狼咬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但王子救公主心切,带伤继续率队与狼群展开激战。
熊族王子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励鼓舞了众人,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英勇奋战下,终于打死头狼,驱散狼群,救出了公主。
王子怕公主在回去的路上,再会遇到什么不测,拖着流血的伤腿,亲自率领众卒,把公主护送到虎族居住的寨子。
虎族族长一家和全族老少,被熊族王子这种不计前隙、舍身救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众人极力坚持挽留熊族王子住下来,等治好了腿伤后再回去。
虎族族长一边派部落最好的医师,为熊族王子治伤,一面亲自带领族人牵着牛羊,抬着好酒等重礼,登门向熊族族长致谢。
在熊族王子疗伤过程中,虎族公主不离左右精心护理。日久生情,聪明漂亮的虎族公主与英俊勇敢的熊族王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交谈和加深了解,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碰撞出爱的火花,渐渐地连到了一起,双方都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他们手牵手面对着明月,立下海誓山盟:永结连理,百年好合,海枯石烂不分离。
他们的婚事,得到双方父母的一致同意和支持。
这是虎族和熊族,开天辟地以来,第一次跨族联姻。两族上下,人们欢天喜地,隆重庆贺。
从此,虎族和熊族两个部族,渐渐释解了以往的恩恩怨怨,慢慢地变得和睦团结起来。
过去,一到夏天下暴雨,后河经常山洪泛滥,洪水淹没两岸的村庄和田地,冲走人员和牲畜。后来,随着熊族和虎族人们合好后,两族携手共同出人出物改造河道,加固河堤,大大减少了洪水给两岸人们造成的损失。
从此,两个部落间再没有发生战争和相互残杀,大家同喝一河水,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为了纪念这对为后河两岸人民带来福祉的恩爱夫妻,人们传说,虎族公主和熊族王子百年之后化作了鸳鸯,一直生活在生养他们的故乡——后河。
当然,这只是后河人们,对熊族王子和虎族公主一种美好的怀念和口头创作的动人传说。
一段时间,不知何人谣传,说鸳鸯潭里的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能壮阳补阴,特别是有益于生育,常喝潭里的水,能治男女不孕不育症。
一时间,以讹传讹,一些婚后不孕不育的少男少女们,慕名盲目带着帐篷,背着被褥、衣物和食品,远路迢迢,到鸳鸯潭边安营扎寨。他们信誓旦旦,不造出人,绝不撤兵。
你也别说,有个别结婚多年没有生育的夫妻,在鸳鸯潭边住了一段时间,天天喝鸳鸯潭的水后,竟然怀上了小宝宝。
传出去后,吸引更多的不孕不育的青年夫妻纷至沓来。过去,藏在深山里、人迹难觅的鸳鸯潭边,立刻人流如织,热闹如集市。野鸭湖镇旅游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我,在人多时候,鸳鸯潭边的树林里、草地上,常住有300多对夫妻。
人“鸳鸯”,把自然界的动物鸳鸯挤得没地方呆,纷纷逃离。一段时间,鸳鸯潭里的鸳鸯,几乎绝迹。
就鸳鸯潭里的水,能否真正治疗不孕不育症?我曾仔细咨询过野鸭湖镇医院的妇科大夫。
他们告诉我,镇医院联合上级有关科研机构,曾对鸳鸯潭的水质进行过取样化验。鸳鸯潭里的水质,与后河其它水潭里的水质没有什么区别,所含的各种微量元素基本一致。
我说,传说有结婚多年不孕不育的夫妻,喝了鸳鸯潭里的水后,真的怀上了孩子。
镇医院的大夫们告诉我,这可能完全是一种巧合。这对夫妻的生育肌体器官,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毛病,是完全正常的。他们结婚多年之所以没有生育,可能是同房时间等其它方面的阴差阳错造成的。
大夫们告诉我,到目前为止,经多方面的努力,说鸳鸯潭里的水能治不孕不育症,没有找到任何可靠的科学支持依据。
现在,人“鸳鸯”们已经都撤走了,鸳鸯潭边已恢复了往日的寂静。逃走的鸳鸯们又回来了,在潭中自由自在地戏水、觅食。
鸳鸯潭另外还有一个未解之谜。
可能是由于水土、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缘故,后河一带的水域,多产大头胡须鲶鱼。这种鲶鱼,嘴里长着锋利的倒刺牙齿、喜欢捕食鱼类和水鸟,特别是吃了动物和人的尸体后,极容易变异,超常规发育,天长日久,最后能长成为河怪,吃狗、吃羊、吃牛,甚至吃人。
后河的大多数水潭里,都生活有这种令人可怕的鲶鱼。
在有关部门对后河渔业和水利资源普查时,人们曾用机械蛙人对鸳鸯潭的水底进行过仔细探查,却没有发现一条大头胡须鲶鱼。
这是很令人诧异和奇怪的一件事。
这个谜,也只有等待将来科技更进步、知识更渊博的后人们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