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他乡的节日

我离开故乡,在他乡打工已经整整十五年了,但对于他乡的节日并不怎么关心,就算偶尔当一两回看客,也只是看客而已,很少有参与的机会。这除了大多数节目用不着我们这些“外来工”参与外,更主要的是我们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不知是由于情感的牵引,还是他们热诚的邀请,在2003年东莞塘厦镇“首届文化艺术节”中,我第一次做了节日的主人,深切感受到他乡节日的温馨。

2003年,金秋八月,我们厂里员工园地及饭堂门口都贴着关于镇文化艺术节的大型宣传海报。“文化艺术节”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打工者来说,的确是个“奢侈”的节日。我们不仅没有这份闲情,而且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当然,作为来塘厦打工已有七年的我来说,还是被深深地吸引着。虽然我还没有在这里安家落户,但在不知不觉中对这里也有一点归属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早已成了我的积习。我们真意想不到,这次文化艺术节除了展示“本土”艺术之外,还有很多“现代”和“外来”的节目。更令我们欣喜的节目是以“三个现代”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我们公司员工园地写作小组的成员,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每人写一篇文章参赛。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窗外,沙沙的雨声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我蓦然间感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激动。我是1996年来到东莞塘厦的。当时,我随公司的搬迁从深圳特区来到这里。那时候,塘厦镇还是比较落后的村镇,没有商场,没有广场,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最繁华的塘新街也不过是一条十来米宽,不到半公里长的小街道,留给我的不仅是拥挤不堪,而且是深深的失落!当时,作为生产工程师的我,也许是出于对公司领导承诺,也许是职业道德的原因。我最终成为了我们公司第一批来塘厦工厂工作的技术人员。那时,我们厂周围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色,到处是满目蓬蒿,漫天尘土!生活非常不方便。也许是这个原因,我们公司大多数技术人员都不愿意随公司搬迁来这里,几千人的大厂,PE部只有几位刚刚被我提升为技术员的修理工随我一起来到塘厦工厂。作为公司技术骨干的我,不仅要解决生产的技术问题,而且还要培训与招聘新的技术人员。那时候,基本没有休息日,晚上也常常加班到深夜!工作的困难与可想而知……

往事不堪回首,今日的塘厦已从一个偏僻的小镇变成为非常现代化的城镇。我也从一位普通的工程师晋升为PE部主管……就这样,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展现开来,七年的生活记忆刹那间燃烧起来,一个个细节忽然变亮起来,互不相关的事物,在这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散文《七年塘厦》终于写成了。

我万没想到,《七年塘厦》这篇散文竟然在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就这样,我有幸成为这次文化艺术节的主人,参加在十月二十八日晚上的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的盛会。

那天晚上,我没有去加班,早早地吃过晚饭,穿上了新买的西装,匆匆赶到镇中心文化广场。迎风飘扬的彩旗,五彩缤纷的灯饰,满面春风的宾客,以及悠悠的乐曲,使整个广场呈现出节日特有的喜气。我一踏进广场,就被这种欢乐的气氛包围着,心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我在入场门口接过迎宾志愿者递来的一面小国旗,下意识地觉得脑海里飘过一声旋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被带到指定的“贵宾”座位上就座。在周围一片“白话”的他乡的乡音中,我立即感到身处他乡的寂寞与失落。我本来希望妻儿、同事能够随我一起来参加这次盛会,但无奈票源紧缺,他们只能在家里看直播。寞落的我,真渴望能听到自己的乡音。于是,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故乡的节日。故乡令我最难忘的节日是传统的中秋节。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没有忘记拜月的事儿。晚饭后,各家各户便在院子里摆上了拜月的案台,奉上拜月的供品。拜月的供品都是传统的食品:月饼、“反沙芋”、油甘、橄榄、柿子……当月亮升起的时候,父母亲便点上蜡烛、清香、然后用石榴花、仙草水撒在地上,说是来领引月亮娘娘。接着父母便教我们对着天上的月娘祝福,祈求对亲人,对未来美好的祝愿……一柱子香之后,一家人便围在一起一边喝着“工夫茶”,一边品尝着传统的中秋美食。这时,父母亲总给我们讲起家乡的传统与祖辈的旧事……

时间飞逝如梭,往事一去不再。如今,父母亲都已先后去世了,妻儿也都随着我一起外出打工,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家过“中秋节”了。故乡节日的传统也已渐渐淡忘了,但此刻却又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

强劲的现代音乐,把我从回忆中唤醒,思维又回到晚会的现场。热烈的掌声,耀眼的闪光灯,终于迎来了颁奖典礼。

我默默地走上领奖台,兴奋中带着一种自豪。此刻,几万双眼睛向我注目,几十个长镜头向我聚焦,雷轰般的掌声,烁眼的闪光灯,使我眼晕目眩……

当我从“本地领导”接过印有当地政府标记的奖杯时,鼻根不禁一酸,漂泊他乡的苦涩即刻涌上心头。虽然我强忍住,但眼睛还是被泪水模糊了……

此刻,我深切地感悟到,虽然“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但在他乡的土地上,也同样有着好山好水,同样有着人间的温情。他乡的节日也同样温馨,同样令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