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儿子的家乡

“麻涌香蕉壮,大朗荔枝红,清溪芒果旺,黄江橙柑浓。爸爸,我们家乡塘厦有什么水果?”读一年级的儿子放下手里那本《思想品德》,突然转过身子问我。

啊!我们的家乡?我顿时愕然了。我真料不到儿子会这样问我!啊!我们的家乡……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我是在十九岁时,离开故乡的。刚出来打工时,每年我都回家过年,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弟弟结婚之后,我便把妻儿从家乡接来塘厦,而且一住就是六年!刚来东莞时,儿子还没有断奶。虽然我们也时常回乡探亲,但每次在老家住的时间都很短。怪不得他对故乡一点儿印象都没有。我虽然总是有意识地教儿子学点家乡话,但他似乎并不感兴趣,刚学会的一句话,第二天又忘记了。然而,他并不笨,自从读学前班以来学习成绩便一直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有奖状,而且还当了学习委员!学“白话”也特别快,七岁的他就能说出一口地道的本地“白话”,而且话语中时常掺有一些“我们塘厦什么,怎么啦。”之类的句子,显然他早已把塘厦当作自己的家乡了……

“说呀,怎么不说话?”儿子那双充满童真的眼睛瞪着我问。

“孩子,我们家乡的桔子最好吃!下次爸爸回乡给你捎些回来。”我故意张冠李戴。

“孩子问你的是这里出产什么水果。”妻子及时纠正了我的错误。

“儿子说的家乡是指塘厦?”我疑惑不懈地反问妻子。

“嗯……”儿子点了点头。

塘厦?我语塞了。头颅里的血不停地旋转回晃,在塘厦的日子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展现开来……

我是一九九六年,随公司搬迁来到东莞塘厦打工的。在我十几年来居无定所的打工生涯中,没想到在塘厦不知不觉中已经住了将近六年!而且这里确实有个家,然而我们在这里没有户口,暂住证是要随身带的,孩子读书是要交借读费的……这怎能说是家乡?

“说呀,塘厦有什么水果呀?”儿子的问声打断了我的漫想。

“塘厦的龙眼挺甜的,荔枝也不错,芒果也很大一个……”妻子帮我解答了问题。

“爸爸,妈妈说得对不对?”儿子眨眨眼似乎还不相信他母亲的答案。

“妈妈说得对,你不记得啦?妈妈经常在市场上买的龙眼、荔枝、芒果都是本地出产的。”我说。

“嗯……”儿子点了点头后便继续读他的《思想品德》。

“唉……”妻子长长叹了一口气,忽然又问我说:“你又想家乡了?”

家乡?我眼前立即浮现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岗峦起伏的黄岐山,微波粼粼的榕江水,碧油油的桔子园……我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独自躺在榕江河边的那片桔子树下,仰望着江对面的黄岐山,自由地幻想着山外的世界,阳光下浓郁的桔子花香,像故乡的工夫茶一样令我回味无穷。

人生如流水,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又到了桔子花盛开的季节了……离开故乡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故乡的桔子。一说起家乡就好像躺在那片桔子树下……

“回家乡是迟早的事,打工本来就是这样哩。瞧你!又学孩子把这里当作家乡啦。”我轻描淡写地说,当然希望妻子能够理解。

“不把这里当作家乡,哪里才是孩子的家乡呀?我们在外拼搏这么多年,今天才算安定下来,难道还打算回乡?你不是常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乡也是家乡吗?”她的语言是理智的,表情是认真的。

是啊!“好男孩儿志在四方,有作为的人,决不会一生一世死守在家乡!”十几年前,我正是为了追求山外广阔的天空,才出来寻梦。如今,总算在他乡梦圆了——有了自己心仪的工作!现在,难道又要回去……我不得不再陷入了沉思。

“嗳,我只是随便问问,你可别伤脑筋!”妻子那只散发着熟悉气味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

“我只是在想小孩读书的事,听说塘厦正在全面创建教育强镇,计划将所有村办小学撒并到新建的几所镇属的市一级学校。”

“这不是好事吗?昨天,女儿已告诉我了,说下一个学期他们便可以搬到新学校,女儿还给我描绘着他们未来学校的美景!”

“我只是担心,到时小孩入学有点麻烦。”

“我听女儿说,只要学习成绩好,便可以转到新学校,我们小孩的成绩,你还用担心?每学期成绩都是在前三名!”

“但愿如此……”

新学期不觉又快到了,我的心越来越沉重。我真害怕我的担心变成现实。

现实正如我所担心的一样,新的“市一级学校”几乎没有我们外来工的份,大部分借读生将面临着辍学,我的子女也不例外。学校公布录取名单的那个晚上,可以说是我们一家最苦恼的一晚。孩子们,不仅非常生气,而且非常悲伤。一直哭着,闹着,说一定要到新学校去读书,无论我怎么劝解,怎么解释,怎么哄骗都无济于事,一味哭哭啼啼。紧接着妻子也开始自责起来,说自己太天真了,没有提早做好准备工作。那些有准备的,已通过走后门,拿到入学申请表。我只能不停地安慰他们,说我有办法。我说,我在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又是高级工程师……

第二天,我找了铺面的房东,找了社区主任,也找过新学校的校长,也许是借读名额少,他们都表示无能为力。“如果你的子女要到新学校借读只能找镇长!”社区赵主任一本正经地对我说。

怎么找镇长,我陷入困境。晚上,怀着义愤填膺的心情给镇长写了一封长信,并把我几年来的个人所得税单复印后,一并邮寄给镇长,要求镇长帮助我解决子女借读的难题。

几天后,我终于接到镇领导的电话,说让我过去谈谈。我非常兴奋,按约来到镇科教办。我还没坐定,镇科教办主任便像审讯犯人一样问我。

“是你写信给领导的?”

“是的,信是我写的!”

“你的口气好大呀,是威胁还是投诉?”

“不是威胁,也不是投诉,只是请求帮助!不过,当时心情不太好,用词有些不恰当。”

“哦……你来这里几年了?”

“已整整六年了,都在这个单位工作。”

“你是不是特聘的?”

“不是,我是随公司搬迁来的,不过公司的技术人员大都是由我招聘的!”

“你什么职务?”

“PE工程师主管!”

“什么职称?”

“高级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有证明吗?”

“名片上写得很清楚。”

“我是说是否有国家承认的职称证书。”

“我们是外资企业,只要有技术,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就给我们这个职称并给予相应的待遇,不用通过国家考评。”

“你什么学历?”

“大专毕业。”

“唉,真对不起,你还不符合我市有关借读的规定条件!”

“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有些外地学生也能够去新学校借读?”

“市特聘的专才,或中高级职称以上的人才,或暂住多年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子女,至于个别特例,都是对本镇贡献特别大,并由各村、各单位推荐上来借读的。你想想,我们镇有几十万外来工,公办学校只有三四所,个个都来借读,学校哪能承受得起!”

“我是纳税人,每年交纳了上万元的个人所得税给政府,政府也应该回馈一点点给我们吧,况且义务教育也是每个学龄儿童的权利!”

“我们欢迎你的子女到镇民办学校就读,学费也不是很贵,这些被撒销的村办小学大都已被民办学校‘收购’了,大大增加了招生数量!”

“我也是这么想,可是孩子们就是不愿意,孩子们说,如果不到‘新学校’去,就不读书了!”

“如果镇不同意你的申请,你将怎么办?”

“如果不同意,只能再向上级反映,找市领导!”我有点激动。

“找市领导,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最多也是打个电话让我们去安排。不过嘛,按你现在的具体情况,倒有一个可行的方法,你可以试试!”他的语气突然变得温和起来。

“什么好办法?”我迫不及待地问。

“你可以写一份正式的借读申请书,经你们公司领导批准,盖上单位公章,你们公司是我镇最大的企业,你的子女就按照你们公司推荐来借读的办法操作,我相信教办会酌情批准你的申请。”

第二天,我便按照科教办领导教给我的好办法,写了一张“借读申请书”,给李德经理签上了大名,然后去人事部盖上工厂的公章。接着,便去镇“科教办”填表申请。科教办同志说除了这些之外还需要我再提交:户口本、结婚证、出生证、暂住证、计划生育证明文件、无犯罪证明书。

计划生育证明文件与无犯罪证明需要回老家办理。计划生育证明文件办理至少要跑五个单位:户口所在地村委领表,登记,然后到户口所在地镇计生办盖章领取“计划生育服务证”,有了这服务证,然后才能接受暂住地计生部门的服务,先到暂住地居委会领表,接着到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进行查孕、查环,然后再将“广东省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交给暂住地居委会盖章,再到暂住地镇计生办审查盖章,才完成整个流程。办证过程中遭受的种种“白眼”、排队、交费,真是费时费力。其中的滋味,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品尝出来,也许可用“千辛万苦”来形容吧。计划生育是国策,是一票否决制,无论官有多高,权有多大,只要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就是一票否决。何况我们平民百姓,这一点我们都能理解。让我无法理解的是“无犯罪证明”,这个流程也要跑三四个单位。按流程先到申请人父母双方户口所在地村委会开出“无犯罪证明”,注意这是父母双方,还好,妻子的户口结婚时就迁移到我这边。开证明时不用两头跑,一张证明就搞掂了。开这证明,当地村委倒非常给予方便,到了镇派出所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先找办事员,办事员说找所长,所长说找指导员,指导员说找“档案室”。“档案室”的老头上上下下打量着我,问我的姓名、家庭住址,外出到那里、为什么要开这个证明……我一一如实回答。他听后还是一脸茫然,似乎他脑子里没有储存我这个人的“档案”。他想了良久,突然问我,你老爸叫什么名字?我心里想,奇怪?怎么问起我去世多年的父亲?但为了能让那老头盖章,我还是如实回答。“呵,你父亲我认识,表拿过来。”他爽快地盖了公章。啊!真是祖宗有灵。我如释重负地离开档案室。办好户口所在地的“无犯罪证明”,还需到暂住地公安机关盖公章,这倒比当地的要方便得多,公安部门早已有所准备,不用申请人解释,也不用再说明,由社区警务室就可以直接办理。

我终于在开学前办齐了所有证明文件,孩子的入学终于落实了。入读公校对于一般的外来工来说,是很难享受到的福利。正是由于这样,在南方才会有那么多以营利为目的的民办学校,也正是这样,才有那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故乡外出谋生,异地入学将是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大“课题”。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像税收政策一样,无论你到哪里工作,国家都会帮你扣税;同样,无论你到哪里工作,都应该享受到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已越来越多,基本上已实行对“常住人口”免费义务教育,但却对于越来越多的暂住人口却没有相应的规定,还处在真空地带,而地方政府所出台的有关对外来工子女的优惠政策,却把门槛都定得高高。对于一般的打工家庭,这些所谓的优惠政策,不是迫使他们家庭分离,就是把他们赶到民校自费,这显然有失公平的原则!只要国家与地方政府从外来工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中抽出一小部分资金,在外来工暂住的地方兴办一些“外来工子女学校”,并全面降低外来工借读的门槛(比如,暂住时间达到一定年限或者交纳的所得税达到一定的金额等)。如果借读门槛能够放低一点,让所有外来工都能够享受到借读的权利,那么将会使千万分离的家庭得到团聚,将会使几千万儿童得到父母的关爱!我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女儿,儿子终于顺利入读心仪的学校,也许以后这里便是他们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