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为年例做准备

钟奶奶坐王爷爷的电动车出去买东西,他们被一个莽撞青年小车撞伤了。两人行走不方便。钟奶奶很着急。因为王爷爷的生日快到了,她要准备他的生日。王爷爷生日之后不久春节就到了。过了春节,当地的年例又到了。这些她都要做准备。现在身体这样子,她怎么不着急呢?

她最念叨的是王爷爷生日要给亲朋好友的“回礼”。他们都喜欢她做的螃蜞汁。她每次“回礼”,必送螃蜞汁。有的来客啥都不要,只要螃蜞汁。

在雷州半岛,海里可吃的海产品实在太多了,对个子不大的螃蜞,海边人一般不直接吃,多是制成做螃蜞汁,用来做调味品,或是餐酱品小食。螃蜞营养价值高,自古以来,人们把它当作珍品佳肴。

做螃蜞汁的主要材料是螃蜞。螃蜞生活在近海的滩涂湿地,每年立冬前就进洞穴睡觉不出来了。再过几天,立冬就到了,得赶在螃蜞冬眠之前捉它们。

“钟奶奶,我来帮您做螃蜞汁!”知道情况后,暖暖自告奋勇。

“奶奶知道暖暖现在很厉害了,也很懂事,可你要上学,也不知怎么捉螃蜞。”

“奶奶放心吧,我有办法!”

暖暖回家跟爸爸妈妈说想帮钟奶奶做螃蜞汁,他们都很赞成。

妈妈说:“暖娃,钟奶奶对你真是好,有好吃的都留给你,你生病的时候,天天用海红米熬药材粥给你吃,比亲奶奶还要好。我这个做亲妈不像亲妈。”

“暖妈,暖暖的亲奶奶对他也好,只是家里穷,亲奶奶给他吃的好东西不像钟奶奶那么多。”爸爸接过妈妈的话,为自己的妈妈说话。他现在叫她“暖妈”,她亲热地叫他“暖爸”。

“你们对我都好。爸爸说过,别人对你好,你也要对别人好。”暖暖说,“所以,我要对我好的人好。”

“暖暖懂事了,爸爸很高兴。我算一算看哪天晚上潮水退了,就带你去红树林捉螃蜞。”爸爸口中念着,用手指掐算着潮水涨落的时间。海边的人都是这样掐算。爸爸很像当地的渔民了,外貌、生活习俗等都像,本地话讲得更是溜溜转。

“明天晚上潮水退。”爸爸说。

“太好了!”暖暖很高兴,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露出两个尖尖的小虎牙。

“暖爸算准了吗?你再算一次!”妈妈不放心。她想起暖暖那次在红树林早点被潮水淹没的事。

“暖妈,你知道我算了十多年潮水啥时涨退,有哪次算错过?”爸爸说。

“退了的潮水会不会突然涨起来?”妈妈还是心有余悸。

“涨潮又不是小孩子玩泥沙,涨潮落潮都是有规律的,不会乱来。”爸爸说。

只要能帮到钟奶奶,暖暖是不会怕危险的,但也不能让妈妈担心。为了安慰妈妈,他说自己现在是游泳高手了,加上爸爸这个整天在海底谋生的捉螺人,妈妈可以放一百个心。

第二天晚上,暖暖和爸爸穿上厚一点的冬衣,穿上长筒防水靴子,带上手电筒,提着水桶,向红树林走去。路上正好碰到王龙海。暖暖本不想告诉他去干什么,可经不住他的盘问,只好老实交代。

王龙海得知暖暖和爸爸要去红树林捉螃蜞,而且是给自己的奶奶做螃蜞汁的,很感动,也要去。

“那片红树林,我闭着眼睛都能进出。我带你们去。你们等一下,我回家拿大马灯和大袋子。”

“不要让爷爷奶奶知道!”暖暖叮嘱。他怕他们知道了不让他们晚上去红树林捉螃蜞。

王龙海用食指和拇指做了一个OK的手势。

夜间的红树林伸手不见五指,阴森森的。一些不知名的东西飞来撞去,哇哇呜呜怪叫。爸爸抓住暖暖的手,问他怕不怕。暖暖说,不怕!

他们用手电筒照,红树林里的螃蜞多得数不清。

螃蜞的学名叫相手蟹,是穴居的蛰伏类动物。因为长得跟螃蟹有点像,当地人叫它小螃蟹。它全身灰褐色,个子不大,头胸甲方方的。螯足没有毛毛,步足有毛毛。螯足大的是雄性,螯足小的是雌性。

海里的小贝壳、微生物,甚至海泥,它们都喜欢吃。当地人说,吃红树林根部的腐殖质、内脂的螃蜞,营养更丰富,红树林里的螃蜞做汁最好吃。

暖暖赶海的时候,在海滩见过螃蜞,好多呢。它们出来找吃的,慌里慌张地爬到暖暖的脚上,他蹲下来想捡,它们迅速地钻进海沙里,留下一个个小小的窟窿。暖暖挖开小窟窿,哪见螃蜞的踪影?海边人说螃蜞是鬼精灵,跑得飞快,钻洞的本事比土行孙还要厉害呢。

夜晚比白天容易捉螃蜞。暖暖学着王龙海的方法,用手电筒一照,一束光罩住了螃蜞。刚才还在跑的螃蜞,像被点了穴位,傻傻地呆住,不动了。暖暖马上伸手去捉,边用手电筒照边捡螃蜞,越捡越欢。有的螃蜞醒悟过来了,知道那“光明”的厉害,三十六计跑为上计,想爬进洞穴。可天黑,它们看不清路,转来转去,又成了暖暖的桶中之物。

“看你往哪跑!”螃蜞跑得快,暖暖的动作更快。不一会儿,他的塑料桶子就差不多满了。

暖暖张望爸爸和王龙海,他们还在捉螃蜞,手中的光亮,点点灯火,闪闪烁烁,在黑夜中分外明亮,分外温暖。这个捉螃蜞的场面让暖暖觉得十分温馨,也十分享受。

捉了一个多钟头,三人捉的螃蜞少说也有四五十斤。

差不多9点钟,三人回到钟奶奶的家。她已经睡了。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她起床,拄着拐杖出来。一看他们捉了那么多螃蜞,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好罗好罗,可以做好多螃蜞汁罗。你们困了,快去睡觉。我睡够了,让我来做螃蜞汁。”

暖暖赶快过去扶钟奶奶,叫她坐在椅子上。

“奶奶,你坐在一旁休息吧!让我们来做。我们都见您做过螃蜞汁了,不懂的地方再请教您。”暖暖说。

“暖暖说得对,我们来做。”暖暖的妈妈、伯母知道他们捉螃蜞回来了,都过来帮忙。

王爷爷也起床了。

这时,月亮已升起来,月光如水,院子如银,像披上一层白纱,不像在红树林黑得像墨鱼汁。

几个人在月光下忙开了。钟奶奶是个制作螃蜞汁老手,她当总挥挥分派任务给各人。

大家流水作业,妈妈负责洗螃蜞。怕螃蜞跑出来,她把螃蜞放在煮饭的大锅里,放满水,浸泡一阵子,再清洗干净。通过反复洗,不留一点杂质。

爸爸负责去掉螃蜞的内脏,把去掉内脏的螃蜞放进陶臼中。王龙海和暖暖则用杵臼反复杵陶臼中的螃蜞,直到碎。王爷爷家有一个祖传的陶臼,常用来杵螃蜞。现在海边不少人贪图方便,用机器磨螃蜞。奶奶不喜欢这样。她说,用机器磨螃蜞,哪比得上我用古老方法做的螃蜞汁好吃呢?

伯母把暖暖杵碎的螃蜞,按王爷爷家祖传的方法,加上海盐、虾油、少量白酒等搅混,放进瓮子里生腌渍、发酵。一个月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埋在地下,几年之后再拿出来吃,那种味道更好。

忙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完成了。钟奶奶知道大家都饿了,要做宵夜给大家吃。

暖妈说:“钟奶奶您歇息,让我做吧!”她从钟奶奶家的冰箱拿出白切鸡、五花猪肉做热,炒几个小菜。钟奶奶倒出以前做的螃蜞汁给大家蘸味。

大家实在是饿了,大快朵颐。螃蜞汁醇厚鲜香,用它来蘸白切鸡、五花猪肉,味道那个好吃,真叫绝配!

“真好吃!”大家说。

王爷爷无酒不欢,叫暖爸陪他喝。

“吃白切鸡,一定配上螃蜞汁。一小碟螃蜞汁,一盘白切鸡,一杯海马泡的药酒,我会吃得有滋有味。”

暖暖想起王爷爷家那个制作螃蜞汁的祖传秘方,好奇地问他是哪个朝代流传下来的。

“我先给你讲个螃蜞汁的古仔(故事)”王爷爷说。

据说,古时有一个才子特爱吃螃蜞汁,每餐少了它,吃饭就没味道。连赴京考试,也要带上螃蜞汁。有一次吃饭的时候,有一官员见他吃得津津有味,便问他是什么东西。才子便向他介绍螃蜞汁,还送了一坛给官员。官员的小孩子肠胃不好,吃了螃蜞汁之后,胃口大开,肯吃饭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螃蜞汁的美名传开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那个才子爱吃的螃蜞汁就是我的祖先提供的。”王爷爷说,“我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了,反正就是很久很久了。”

为了省钱还债,这一年的春节,爸爸妈妈没回老家过年,就在雷州半岛过。暖暖过了一个跟老家很不相同的年。王爷爷和钟奶奶都给暖暖过年的大红包,当地人叫“利是”(压岁钱)。

按习俗,爸爸也封“利是”给他们的孙子。

暖暖打开红包,有五千元。他从来没收过这么多钱。

暖暖交“利是”给爸爸。

爸爸说,当地人过年封给小孩的“利是”只是图好意头,都很少钱,一般是十元、二十元的,很少超过一百元。而王爷爷和钟奶奶给暖暖这么多钱,是想帮他们家。

“他们帮我更多!”暖暖理解爸爸为什么要留在这里,与这里的人融合在一起。

春节过后,从年初二开始,各地就开始做年例了。

爸爸说:“年例就是年年有例。是雷州半岛,直至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盛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年例以游神摆宗台为核心,祭祀社稷、拜祖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除此,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表演。同时,宴请各方亲戚朋友来庆贺,叫食年例,而且一律不收来客的钱,是真正的免费‘午餐’。谁家客人来得多,吃得好,就表明这家人人缘好,得到的祝福多。每到年例,家家户户都拼尽所能,春节可以过得节俭些,但年例不能马虎,所以,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王爷爷和钟奶奶的伤都好了。从年初三开始,他们就带暖暖去各地食年例。暖暖大饱了口福,也大饱眼福,看了不少民俗文化表演节目,比如舞狮子、穿刺床、穿令箭、上刀山、下火海、放烟花、飘色、粤剧、木偶戏等。

食年例的时候,暖暖遇见在暖海湾有过争执的双胞胎兄妹,小哥哥还要暖暖去家玩。

年初九,轮到王爷爷这里做年例。他家来了很多人,比做生日还要热闹。亲戚朋友也邀请他们的亲戚朋友来。有的人很早就来,看祭祀、观演出;有的人只是到吃饭时间才来,食完年例就走人。

暖暖家不做年例,过来王爷爷家食年例。东方多美带夏多吉来了,她也邀请芳芳老师来了。

暖暖有礼貌地一一向他们说“新年好!”

“暖暖,过完年,又长高了!老师真为你高兴。”芳芳老师见到他,也很高兴。

暖爸见到芳芳老师千感谢万感恩。

“多谢芳芳老师!没有您,我家暖暖哪有今天的进步?遇到您这样的好老师,是暖暖的福气。以后,还要多劳烦您。”

“暖爸不要这样说。暖暖是个好孩子,以后不管哪个老师教,暖暖都会好好读书的。暖暖,你说是不是?”

“老师,您下个学期不教我们了?”暖暖觉得芳芳老师话里有话。

“是的。我已回原来的单位上班。下个学期有新老师来替代我。”

“芳芳老师,您不要走!”暖暖很难过。他怕又遇到像秦玉铃那样的老师。

“暖暖,不要难过,我还会回来看你们的。新来的老师会更爱你们。”

新学期来了,芳芳老师走了,新来的陈老师果然也像她那么爱五(2)班的学生。

这个学期五(2)又发生变化,吕小梅跟随父母到他们务工地北京读书,李光跟随父亲去了新疆。新来了李晓梅、吕空等5个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