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天上下起冷雨,冷雨里夹杂着密密麻麻的雪花。我站在雨雪里,想今天不会有活干了,就想着找一处可以去的地方。于是,我就想起了文化馆,想起了里边的图书室,还有那个叫牛吃草写小说的人。
我站在街边小吃前,吃了三个包子喝了一碗稀饭,然后去了文化馆。走进文化馆的小红门,往里边走是一个窄窄的过道,走进过道,是一个不大的土院落。在土院落的北边,是一座坐北向南的土木结构的厦房,门口挂着一个很小的木牌,上边写着图书馆。在土院落的南边,是一座临街的坐南向北仍然是土木结构的土房子,门口同样挂着一个很小的木牌,上边写着阅览室。
我先在院子里转了一圈,随后走进图书室。
图书室在外边看是一间房子,里边却被土墙分隔成两部分,迎门的这部分很小,一张陈旧的桌子向门放着,桌子后面坐着一个女人。隔墙上有一个土门,与另一间很大的屋子相通。我向里边看去,有二十多个排列整齐的比人还要高的书架,每一个书架上都放满了书。我惊讶地喊了一声,坐在桌子后边的女人奇怪看我。
我犹豫了一下说;“借我一本书。”
女人问:“有借书证吗?”
我说:“没有。”
女人说:“那不行。”
我问:“借书证咋办?”
女人说:“二张相片,五块钱。”
这时,一个男人走到桌前,把一本书和一个红色的小本子放在桌子上。女人问还借不?男人说借。接着,那男的走到桌子靠墙的地方,那里放着一个窄窄的高高的木柜,木柜上安装着许多小抽屉。那男子把抽屉拉开,抽屉的中间有一根铁丝,铁丝上穿着许多小卡片,男人把卡片认真地一个一个往过翻看。一时,男人念了一个书名,女人走过来看了一下编号,就去了隔壁的屋子。
借书的男子走后,我小心地走过去拉开抽屉,认真地翻看那些卡片上的书名。在上边,许许多多的书名我都不知道,同时也看到了《西游记》。
我划算了一下,觉得办一个借书证更方便更省钱,于是,就把买书的想法暂时放下。另外,因为口袋里钱还很少,还不敢乱花。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的事,就把办借书证的事缓后了。
接下来,我去了阅览室,里边摆放着四张大方桌,有几个人正坐在那里翻看着报纸杂志。我犹豫了好一会,才壮着胆子坐到桌子前,拿起了一本杂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文艺刊物。我先看目录,里面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随后,我发现桌子上还放着一本薄薄的文化馆自己办的油印小刊物《星星》。它和那些正式的刊物比起来,显得十分的朴素,但由于它是文化馆自己办的,就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打开书,粗略地看了一下,发现里边的小说或者故事,更对我的口味,更感到熟悉亲近。我认真地读了起来,直到中午下班。
我来到了街上,雨雪比早上小了许多,稀稀落落想下不下的样子。我站在街边,为吃啥饭熬煎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去酸汤面馆。到了饭馆,我要了两碗酸汤面,吃了面喝了汤,然后又去了劳务市场。我要赶快挣钱,早一天把借书证办回来。
半月后的一天,我终于忍受不住寂寞的生活,一大早去了图书馆,交了押金,给自己办了一个借书证。我给工作人说了好话,把没有看过的两本《西游记》都借下了。我想,大概是我的诚意感动了她,她也看得出来,我不是那种说谎的人。我借完书,准备要出门的时候,一个瘦高个子,有点驼背的人,怀里抱着几本书走了进来。我不认识他,是他怀里抱的那几本书吸引了我。我想知道,他是干啥工作的,一下借了几本书。他把书往桌子上一放说,把这几本还了,再把这几本借给我。说着话,他把一个纸条递了过去。女人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本子递给他。原来,他不用借书证看书,只在本子上写一个借条。我在旁边看着,他把前边的借条划掉,又写了一个借条,在借条后边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尽管写的有点潦草,我还是认出他写的三个字是牛吃草。
他走以后,我问里边的女人,刚才借书的就是写小说的那个牛吃草老师?女人说,就是他。我赶紧走出去,看着他走过图书室旁边的另一个过道,走进后边的院子去了。
我例外没有去干活,坐在文化馆的阅览室里看起了《西游记》,一直看到中午下班。我来到街上,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吃酸汤面或棍棍面,只在馍店里买了两个蒸馍,就去了城外的泥河沟边,找了一处没人的地方。
沟岸上长着一排落光了叶子的杨树,我就躺在杨树下边的荒草里,一边晒着冬天的太阳一边看起了书。看累了,就望一时沟道里焦黄的芦苇、清澈见底的河水,然后再接着看书。不知不觉,太阳就落山,暮色降临了。我拿着书回到旅店。旅店里人多,我躺在**刚拿起书,有人就开玩笑说,干了一天活,累得腿像面条一样发软呢,躺着像死狗一样,还看啥书呢。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在这样的环境里看书,很难静下心来。一时,就有人喊,赶紧把灯拉了,灯亮着咋睡觉?灯拉灭了,我却睡不着,还在想着书里的故事。我索性起身出了旅店,来到街边的路灯下,把剩余的一章看完了。在那样的时候,我心是安静的,也是忧伤的,我的眼里多半也是潮湿的……
从这以后,我感觉自己内心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躁不安。我开始在这个小土城里,努力地干活挣钱。文化馆成了我唯一可去的地方,每当天气不好,或者是心情落寞的时候,就去文化馆的阅览室,坐在寂静的屋子里读借来的书。
我很喜欢阅览室里寂寞安静的环境,觉得在这里,心才可以安静下来,甚至还可以去想除了吃饭穿衣以外的事。在阅览室里,大家互不相识,互不相扰,没有谁笑话谁,一切都静悄悄的,就是偶然有人说话,都是小声小气的样子。不像在私人旅店,一间土屋,一张大床,六七个七八个人住在一起,挤得连翻个身都影响别人,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