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未来10年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第十四章

“一带一路”:新常态、大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淡化日标、强调质量、简政放权、加快改革,中国逐步迈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最为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即将出台。

不谋长久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国经济总量将赶超美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正因为经济基础不可同日而语,世界地位面临更多挑战,所以,大国方略尤为重要。习近平亲自发起并推动“一带一路”,加深邻国友好,平衡中美关系,促进区域协同,加快经济转型,跨国、跨海、跨区域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新常态下中国未来10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初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资源能源开发利用,随后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一带一路”直击三个战略问题,通路、通航和通商是“一带一路”解决战略问题的发力点。

“一带一路”:未来10年中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政治、经济环境倒逼下的战略选择

1、国际环境:美国重返亚太,地缘争端不断。

为了缓冲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冲击,美国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加强布局,试图重返亚太;欧、美、日也在不断强化其在新一轮贸易规则中的话语权。其中,美国推动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TPP谈判将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一方面,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随后,该计划被紧锣密鼓地摆上国际议事日程。2011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召开的“新丝绸之路”计划部长会议、11月的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会议、12月的阿富汗问题波恩会议,以及2012年5月的美国芝加哥北约峰会,其中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新丝绸之路”计划。“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日标是以阿富汗为中心,把中亚和南亚连接起来,形成广泛的地区交通和经济的联系网络。按照美国官方的解释,“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软件建设是指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完善管理制度、简化过境程序、加快通关速度、克服官僚作风、消除贪污腐败、改善投资环境等;硬件建设则是指修建连接中亚、阿富汗和南亚的铁路、公路、电网、油气管道等基础设施。通过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建设,推动商品、服务、人员跨地区的自由流动,实现能源南下、商品北上。“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最终日标是在中国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构筑一条由美国主导的经济与能源通道,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中国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力,尤其是限制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地缘经济影响。而且,美国的计划还可以分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逐渐强化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

图14-1 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建设路径

另一方面,美国积极推动TPP谈判,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为中国制造“二次入世”。TPP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关税减免,即工业品贸易零关税、农产品市场全面开放,并实行零关税,覆盖面远远广于一般自由贸易协定。在美国推动下,多个亚太国家对加入TPP表示了浓厚兴趣,成员国(地区)数量不断扩大。TPP一旦达成将使中国面临极其被动的局面。在经济方面,中国对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这些国家如果形成了自由贸易协定,将形成典型的贸易转移效应。由于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对美出口存在明显竞争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日本和对韩国出口上也存在着明确的竞争,TPP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将挤占中国的出口市场,导致中国出口减少,进而产生失业问题,并影响长期经济发展。在政治方面,美国以TPP为抓手

,强化了其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将可能分散东亚区域内经济融合的集中度,从而增加东亚经济和政治发展并轨难度。在一个经济和政治继续双轨并存、交集较少的地区结构中,中国难以顺利把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限制了自身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不仅如此,其他东亚国家还可能会视美国的TPP为一个软包围中国的明显信号,增加在一些双边争议问题上对中国的政治干扰。在军事方面,美国现有的TPP谈判伙伴以其在东亚地区的军事盟友为主。这充分表明美国延续了与其他国家订立自由贸易谈判的模式,倾向于优先选择军事盟国作为自由贸易协定的对象。凭借TPP所产生的更紧密的贸易联系,美国与其东亚军事盟友的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毫无疑问一方面将巩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将增强其东亚军事盟友的军事能力和信心。中国若不加入TPP,其负面影响不可估量;若加入TPP,在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汇率、贸易、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等方面施压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局面无疑是“二次入世”。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对复杂的多边贸易环境主动出击的有力回应。

表14-1 已加入及意向加入TPP的国家(地区)

近年来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多发,对中国的周边环境安全构成威胁。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主要发生在东部及南部海域上,例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菲黄岩岛之争、中越南海争端等。此外,涵盖经济、军事、粮食、环境、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加剧了中国的周边安全风险。

“一带一路”通过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有助于缓解邻国领土争端的紧张气氛,为中国的周边外交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享发展,打造发展新平台,有助于突围TPP对中国的排挤,削减TPP对中国的边缘化效果,甚至对美国等国家可以形成反包围。从世界和平角度来看,“一带一路”也是中国破解“中国威胁论”,维护世界和平,走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的和平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

2.国内经济环境:经济增速下行,缺乏内生动力,产业区域转移,出口结构调整。

国内经济增速下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5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速为7.0%左右。

“一带一路”有助于促进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出口。从双边贸易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尚未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进口需求低迷。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出口呈下降趋势,而对东盟、中亚等地区的出口不断上升。“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中国与其他国家双边贸易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开拓新的市场,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互惠共进。

“一带一路”强化战略纵深,加强国家安全。从产业区域分布上看,中国的资源现在主要是通过沿海海路进入,而沿海直接暴露于外部威胁,在战时极为脆弱。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也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整个中国会瞬间失去核心设施。在战略纵深更高的中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工业少,还有很大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在战时受到的威胁也少,通过“一带一路”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将有利于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

3.国内政治环境:新疆问题凸显。

近期中国暴力恐怖事件多发,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务之急。近三年,多起暴力恐怖事件均与新疆相关,如新疆鄯善县暴力恐怖袭击案和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等。“一带一路”通过发展边疆地区产业及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消除“三股势力”兴风作浪的社会土壤,对于维护新疆、西北五省以及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

意义。

表14-2 当前治疆思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举措

1.区域协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以单一区域为发展突破口。“一带一路”彻底改变了之前点状、块状的发展格局,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这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地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2.产业转移,为经济转型升级预留空间。

“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中国部分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通过道路相通减少中西部物流成本,增加产品出口竞争力。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丰富,有利于中国将低端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地区转移,为产业转型留出空间。

3.对外投资,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突破1.5万亿美元,连续2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3年直接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跻身世界对外投资大国行列。“一带一路”有利于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带动国内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缓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形成新常态下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在国家领导人推动下上升为国家战略

1.通过外交加强国际合作。

习近平出访路线图涵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自2013年9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以来,出访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德国、蒙古、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印度等国家。访问期间,习近平多次强调双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中哈共建油气管道建设,加强油气开发和加工合作;中蒙促进亚欧跨境运输;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

“一带一路”在亚洲各国逐步形成共识。“一带一路”在亚信峰会、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等国际会议上成为最受关注的主题,各国领导人认同感不断加强。

表14-3 国家领导人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相关国际会议及接见外宾

(续)

(续)

2.推动国内省区积极融入。

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一带一路”几乎覆盖中国大多数省区市,地方也在积极主动融入该战略。其中,国家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等地区,确定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推动福建建设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发展陕西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地方战略日标明确,功能定位清晰,重点开发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解决各地同质化发展问题。

表14-4 国家领导人调研“一带一路”重点地区

据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课题组统计,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重庆、云南、四川、山西、浙江、江苏、山东、湖北、福建、河南、贵州和西藏等17个省区市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列入了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这17个省区市经济规模之和占全国比重达55.9%。而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若扩及“一带一路”,则远不止上述17省区市,例如,广东、广西以及海南均将“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写入了当地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表14-5“一带一路”重点区域情况一览表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