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促发全球产业变革: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

第十一章

产业结构新常态:从失衡走向优化

金融危机促发全球产业变革:制造业升级与新兴产业蓬勃

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各方利益平衡,产业结构失衡是主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加剧了美国产业分化、结构变革,服务业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从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美国制造业占比从1947年的26%下降至2008年的11%,私人服务生产行业相对上升至近68%。从就业人数来看,2008年私人服务生产行业就业人数占非农就业总人数的70%,相当于制造业就业人数的7倍。随着金融危机蔓延、恶化波及全球,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强烈意识到制造业对于改善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站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高度,陆续推出“再工业化”计划,希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恢复经济。

再工业化是为了推动以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2009年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如美国的《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欧盟“2020战略”,英国的创新制造领域“一揽子”新政策、《新能源法案》、生物科学投资计划等,以及日本的《制造业竞争策略》等。

总体来看,这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产业链的重构,涉及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应用。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且服务业与工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第二,主要领域包括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低碳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是改变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的关键性技术,也是未来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占据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日前来看,各国备战态势愈演愈烈。

第三,采取措施,包括加大政府投资、引入市场力量、增加科研投入、鼓励研发创新、推动产融结合、实现量产应用等。颁布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生产应用等全方位政策支持。

美国:积极布局新一轮技术革命

美国布局新一轮技术革命已有萌芽之势。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提振制造业、改善就业,尤其加大在高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领域的支持力度。2009年以来,美国出台的《美

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建立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计划,其核心关键就是研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并推动产业化应用,改善美国传统制造业结构,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美国15个创新制造核心技术及其运营模式使得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很可能引发高端制造业生产和应用等重大变革,在能源、生物、信息等领域改变未来世界格局。2013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表示,计划建设一个包含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全国性网络,政府出资10亿美元启动资金,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的研发能力和企业的技术生产。截至2014年年底,已由国防部、能源部、航空航天局等牵头组建成立了6个,这六大创新中心主要涉及新材料、数字设计及新能源三个方向,通过改善材料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化成本、加大商业化应用等推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成立的创新中心会涉及生物基因、新能源等相关制造技术。

图11-12014年美国已在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2013年8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名为“The U.S. as One of the Developed World's Lowest-Cost Manufacturers”的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在未来6年内,每年将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出口大国(地区)夺取700亿~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这主要得益于世界版图中成本结构的悄然变化,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恢复。从对GDP的拉动率来看,美国制造业对实际GDP增长的拉动率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平均水平。从行业就业人数上来看,2014年11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221.7万,创2009年3月以来新高。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取得初步成效。

图11-2 美国制造业对实际GDP增长的拉动率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11-3 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德国:启动工业4.0

早在2010年7月,德国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中就提出了“工业4.0”,将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部署实施。为加强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德国

政府于2013年4月正式推出了“工业4.0”的概念——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工业4.0计划主要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这一战略将在智能机床、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高端机器人、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3D打印等行业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据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机构推算,2025年之前,工业4.0计划在德国国内至少将产生787.7万欧元的经济效果。

图11-4 德国工业4.0概念 通过CPS网络,实现人、设备的实时联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从而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

实施工业4.0计划会面临三大挑战:标准化、工业组织和产品的可获得性。所以德国将需要在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管理复杂系统、为工业建立全面宽频的基础设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组织和设计、培训和持续的专业发展、监管框架、资源利用效率。

图11-5 德国工业4.0要点

其他发达国家(地区):也在部署工业战略

欧洲再工业化拥有坚实的基础,掌握了接近50%的全球工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规则。2010年3月,欧盟提出“2020战略”,欧盟领导人在创造就业、增加科研投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教育普及率和消除贫困等5个方面达成了量化指标。欧盟经济将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灵巧增长,以提高资源效应、提倡绿色、强化竞争力为内容的可持续增长,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融合的包容性增长。

日本政府在大规模编制技术战略图。首先,政府加大了开发企业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2014年,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日,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其次,快速更新制造技术,提高产品制造竞争力。

表11-1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推出的产业政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