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体制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创新办学体制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在西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的机遇与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实施,使资金投入向重点高校、重点学科相对倾斜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面前,如何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拓展并延伸学校生存和发展空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地区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在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对广西工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之后,学院继续坚定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并抓住西部大开发和高校扩招的历史机遇,创新办学体制,初步走出了一条在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办学新路。

以加快董事会参与办学的体制创新,建立多元化的筹资和资源共享机制

1994年4月,由我院率先在广西高校中成立的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13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共同发起的“广西工学院董事会”,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在柳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本着自愿的原则,坚持“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在学校和社会之间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产学研合作、社会参与办学的新模式。经过8年的合作与建设,董事单位已发展到44家,并通过董事办秘书处及下设的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教育基金三个委员会进行具体运作和成功合作,促进了学院与董事单位相互支持,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优势为双方事业的发展献策尽力,调动了双方办学的积极性,使学院走出了办学体制和投资方式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一套“国家宏观调控,社会广泛参与,面向社会需要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新的办学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学院与董事单位的双向合作与发展。1995年3月我院列入第一批本科教学工作评价院校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仅490万元,由于采取自治区、柳州市地方政府支持一点,董事单位各投一点,学院自筹一点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得到董事单位在物力上的大力支持,到1997年6月学院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到1543.25万元,超过了当时国家教委提出的评价指标要求。利用董事会的资源作为学院办学补充的特色做法,也得到了评价专家组的充分肯定。董事会成立以来,学院先后在董事单位及当地的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10个校外专业实验室和50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以此为依托,经教育部遴选确定我院为广西当时唯一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同时,利用董事会的运作,采取企业挂牌、校内引进、联合投入三种构建模式而建立的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室、数控机床实验室、激光数控一体化研究中心等校外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5600万元。为此,学院的教学成果“依托社会生产大环境,建设校外教学实验室的探索”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8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证明: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广西工学院,找准自身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以董事会参与办学的体制改革为创新,使校企产学研联合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为广西工学院的改革与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创新办学体

制,把学院的专业结构调整和办学发展规模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

柳州市地处桂中,是广西的工业经济中心。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重大决策实施,柳州将建成以工业为重点的桂中经济区。在这个形势面前,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广西工学院在柳州市办学,就是要从柳州乃至广西的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来确定学院的办学定位。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以董事会为依托,坚持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既是广西工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学院办学、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一大特色。

1.把专业的设置与结构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

柳州市时有国有、集体、民营、私人和外资企业1000余家,其中,机械工程、汽车、冶金、建材、化工、轻纺为其支柱或优势产业,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积极发展趋势。学院主动适应了柳州和广西经济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在办学之初设立的机械、土木、轻纺、企业管理等专业,进行了拓展、调整和改造。目前,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等20多个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相结合的学科优势,极大地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毕业生的质量也伴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加强,形成了口径宽、基础厚、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强、作风扎实等特点。历年来,毕业生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主动适应董事单位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立足于柳州乃至广西经济建设需要的同时,主动适应董事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应董事单位的要求,优先为其选送优秀毕业生;积极开办成人培训班、学历进修班和专业证书班等;与董事单位之一的广西柳江造纸厂进行合作,举办制浆造纸专业试点班,采取主辅修制形成对口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受到企业的欢迎。

3.转变办学体制,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学院互动发展

随着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增强,创新办学体制所建立的多元化筹集办学资金的机制,极大地加强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了学院为地方经济乃至广西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空间。近两年来,学院抓住高校扩招的机遇,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使学院的在校学生数每年以跨越式(净增1000人)的速度增长,校园土地面积增加了近70%,校舍面积净增10万平方米,教学实验、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净增2500多万元。同时,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培养的各类急需人才,学院从1999年起,突破了只在广西区内招生范围,先后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青海、甘肃等西部省(市)招生;为适应广西和西部开发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学院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设置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13个专业;利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积极开展职教师资岗位培训,为广西的职教师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校企联合共建,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迈上新台阶

办学体制的转变和董事会的有效运作,使学院成功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实现了联合办学。一方面,学院在积极地为地方培养科技和企业应用型人才的同时,通过与厂矿企业或科研所实行学科联合共建,实现了人力物力乃至科研成果等方面资源的共享。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特别是在为地方支柱产业的服务中,逐步形成了5个重点学科,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和研究特色,使学科建设走出了一条以服务、贡献求发展的路子。另一方面,学院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有效措施,使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科研经费逐年递增。仅据2000-2001年两年的统计:我院在各级各类学报和刊物上公开发表科研和学术论文500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和核心刊物上120篇,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5篇,被SCI、EI等四大检索收录20篇;出版学术著作6部;科研项目申报档次和获奖档次有了较大提高,省部级以上的课题明显增多。

汽车工业是广西和柳州的支柱产业,而我院的车辆工程是广西区内唯一的学科专业。作为自治区级的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横向稳定杆对客车车身动静态响应的影响”、“汽车车架计算模型的改进”、“计算力学在广西客车界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首创和领先水平,智能车辆公路系统(IVHS)的研究也已起步。目前,该学科正加快与柳州五菱集团携手合作(即现今的上汽通用五菱公司),开展学科联合共建工作。

机械工业是柳州的优势产业,而我院机械工程理论与设计学科的激光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运用、高能切削理论的方法及装备设计等在广西区内均为首创。该学科与车辆结构工程一起得到自治区专项科研经费的资助,在汽车易损件耐磨性能研究方面成果显著。

制糖业是广西的传统支柱产业,其生产技术和工艺亟需改造和提升。我院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在1998年承担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研开发项目《TF——1350间歇式全自动糖分离机》研制成功基础上,2000年底又完成《制糖用上悬式离心机自动控制器》项目,经广西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这两项技术正在多个糖厂推广使用,为广西的糖业生产做出了较大贡献。

广西处在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的重要地位,有较长的海岸线,易受强风侵袭;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量的建筑急需加固和改造。结构工程学科在建筑物加固、高层结构抗风控制及实验预应力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广西区内领先水平,已完成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并与柳州建筑机械总厂(OVM)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进行结构工程学科建设。

广西的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企业,管理水平总体偏低。我院的企业管理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在中小企业管理、竞争秩序与市场营销、企业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等方向的研究在广西区内达到领先水平,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本文于2002年6月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第11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