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话语影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析

网络话语影响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探析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在互网络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带来震荡和冲击新环境下,要高度重视因网络话语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带来的正负效应及其挑战。文章在剖析网络话语对大学生心理、思想、言行带来正负能量冲击和对教育带来积极与消极影响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开设网络课程教学,推行微博遍及个体,实现课堂内外接轨,推进教学实践结合等新模式进行了论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话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伴随着国家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和发展、信息传递快速、网络话语传播深入人心的新环境下,如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顺应时代发展并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让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规定的目标,这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话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思想教育带来的新命题、新挑战、新启示

(一)健康的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言行带来的正激励和正能量

网络话语是指广泛在网上传播的大众化话语(既源于民间但又流行于网上,其本源就是大众化的社会生活话语)。网络话语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境遇下得到快速传播,从互联网全球化的各国社会发展总体上看,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的正激励、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的正能量是主要的。其主要表现在:健康有益乃至诙谐幽默的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言行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流行的健康网络话语不胜枚举(囿于篇幅,本文仅举两例)。例如,反映人生成长发展普遍规律的网络话语:“7岁是登场亮相、10岁是天天向上、20岁是远大理想、30岁是初定方向、40岁是蒸蒸日上、50岁是勉励图强、60岁是衣锦还乡、70岁时打打麻将、80岁时晒晒太阳、90岁时躺在床上、100岁时挂在墙上”。这一作为人们闲聊谈资的健康网络话语,能使人们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从中获得的人生发展启示是全方位的,领悟了这些话语,无论是从心理、思想和言行,所获得的激励是向上的、给力于人生观是正能量的;又如,当下大学男生的择偶观在“唯美主义”行不通的情况下,其择偶的基本标准则可调整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翻得过围墙、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就是典型的网络术语和话语。这一男生择偶理想的网络话语诉求,对在校大学女生而言,则是一种对学习计算机及其互联网技术的鞭策。对其激励也同样是正能量的、给力的(给力一词本身就是普遍流行使用的网络话语)。这就充分说明,网络话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大众化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的客观存在。畅行健康的网络话语,对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的心理、思想和言行来说,所带来的正激励和正能量对包括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的。

(二)消极的网络话语对大学生心理、思想、言行和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诚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话语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境遇下得到快速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言行,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回避并客观存在的。消极负面的、低俗的话语,尤以网络大V在微博上发表虚假言论对青年大学生和社会的影响为最大,诱人的黄色、色情网页,使大学生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健康成长是有害的。本文主要考量的是消极的网络话语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言行的不利影响。例如:“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一有关人生理想不切实际梦幻的网络流行语,是只谈金钱、不谈理想的拜金主义话语,一旦这种话语流行成为风气,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实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又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就是一种带有对前人不满情绪的话语,映射着对前辈、前任乃至当代社会现状的一种不满情绪。再如:“一山不容二虎,也不容一虎一羊。”反映了当代中国“80后”、“90后”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职场新规则,是受过去西方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和盛行时期影响所致,将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思想和心理影响。说明消极的网络话语是一种社会观念的存在,必然对大学生心理、思想、言行和教育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但它启示着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因为负面的信息和网络话语对社会的危害而对互联网的事物一概排斥。作为一种事物的社会存在,犹如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可回避和排斥是一样的道理。

(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启示

宽带互联网及其网络话语的快速传播所带来的时代性变革,将使大学生获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当然也会造成部分秀才式的大学生“一知天下事不敢再出门”的状况。联系到大众化的名言话语(成语)则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也会对不适应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教育工具和载体的教师、特别是跟不上互联网时代步伐的老教师,在教学用语及其教育导向研究带来挑战。快速传播的网络新闻、信息、资料、小说、电影、微博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网络全球化时代,既使大学生学到的课外感性知识和掌握的全球化信息来得比学校教育快,比教育工作者带到课堂的知识和信息更迅速、更新奇、更有趣。就会对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大学课堂的理性教育带来新的考验和挑战。但它深刻启示着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话语的流行和教育运用。惟有如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不至于落伍。提示着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乃至专家教授,惟有基本掌握以计算机为先导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并从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网络话语同时加以是非鉴别、教育评析,才能得以占领心理教育和思想

政治教育的制高点。同时,思想教育的本源之一是心理教育。因为,思想和意识(含认知)的产生源于心理活动,思想和意识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能对互联网技术及其事物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更不能因为消极的网络话语及其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视而不见,以及对网络话语的研究置若罔闻。这正是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实施及其研究乃至学科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视角说明,重视对网络话语的研究,加强网络话语对大学生心理、思想和言行分析与教育导向,对网络话语快速传播境遇下的高校乃至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心理教育方法。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重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文件颁布后,所有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不足,部分高校只是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成公共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多至8个班级,少则1个班级,各班级可接纳学生人数约150人左右,因选修人数限制,很多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同学无法选修该门课程,同时,由于教学班级人数过多,致使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承担课时过多,使教师无法开展有效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虽有部分高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成公共必修课,理论上看全体在校生都有机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部分高校没有相应数量的高素质专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课部分由兼职教师承担,兼职教师由于身担数职,投入教学的时间精力有限,都以大课堂形式授课,每个授课班级人数少在100人,多到180人,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仍然无法组织有效教学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由于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培训深造的机会较少,没有充电机会,知识体系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授课效果。说明授课班级人数过多,师资不足,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方法欠佳

在校大学生中90后已成为主体,90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年青人,他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深受网络媒体等影响,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追求感官刺激、求变求新,善于接受新事物,但听不进传统的说教;90后大学生不喜欢走寻常路,喜欢寻找捷径,不喜欢没有成效的学习,喜欢自己的付出能够立竿见影,不喜欢苦学深奥晦涩的学科理论知识,喜欢轻松学习,喜欢教师授课时能深入浅出,讲明主题、快速有效;不喜欢讲授式教学模式,喜欢图文并茂,丰富有趣多媒体教学模式;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父母的关怀中长大,他们是家庭的中心,个性张扬,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对不喜欢做的事情说“不”,他们不会主动去适应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老师能根据他们的喜好改变教学模式。然而高校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理论教育内容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习惯于“填鸭式”的传授理论知识,个别教师上课还是习惯于板书,习惯于一言堂,习惯于同学们提出问题课后同学们再讨论。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创新的教法和方式,缺乏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的能力,缺乏开展教学实践的组织和控制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只会流于形式,未能给大学生真正想要的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觉地学习和思考,最终能掌握并运用心理学知识。作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需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资源整合不足,课程建设相对滞后

尽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种版本的教材众多,但符合90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教材较少,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教材的选择很重要。虽然不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描述接近,但所选用的教材会有不一样,在不同时期自然有不同。在众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心理健康的基础理论陈述较好,也有相应的事例,可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较少,更没有对这些事件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与现实脱节,枯燥无味,阅读教材的积极性不高,然而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一般都根据所选的心理健康教材进行教学,势必造成课程教学与学生真正想了解的知识、关心的现实问题、急需解决实际问题相脱离,课堂教学不能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情绪调节等提供切实的指导,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兴趣不大。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效果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为解燃眉之急,往往委派临近专业的教师如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由于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完整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不足,教师没有达到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游刃有余”、“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授课效果势必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建设。提示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进一步整合提高,并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内容也要不断的调整和修订,使课程的专业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成为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新模式,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新途径

(一)开设网络课程,推进网络教学

开设网络课程,推进网络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超越了

时空界限,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覆盖面,从而有效解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面临师资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新等难题。2010年以来,来自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2O多所国外名校的公开课视频及其慕课(moocs即翻转的课堂)在国内网上流行,主要展示内容为世界名校顶级教授的课堂,使得大家足不出户即可聆听国际知名教授的课程。此后,国内网站陆续推出视频公开课专栏,视频公开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说明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在校网站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视频公开课,网络视频公开课应以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为目标,以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并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高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可结合大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专长,形成特定主题。如:大学生生活新适应《自强自立——适应不良环境的法宝》、大学生成长发展《挖掘潜能 快乐成长》、大学生恋爱行为《笑着忘记你——跨越失恋》、告别沉迷网络《再见!“迷人”的网络——戒除网瘾行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拥有好人缘》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视频公开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自己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呈现给学生,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视频公开课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大整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大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免费聆听,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也可以互相借鉴优质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进一步促进自身凝练特色以提升教学水平,并不断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上新台阶,最终达到师生共建和共享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微博遍及个体,书写心理作业

微博是目前互联网上最受欢迎的一个用户信息分享和传播平台。微博作为当今社会话语表达的新阵地,已成为大学生表达心情和与他人交流的主要渠道。据统计,中国的微博用户已近3亿,微博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在大学生中极受欢迎,有95%以上的同学热衷于微博,可以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大学生对微博这一形式的熟识和兴趣,揭示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微博作业结合起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微博形式分享个人心理经历、心理路程和心理故事,必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健康微博,班级心理健康微博在借鉴网络微博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不作严格的数字限制,给大学生提供自由言说和平等交流的平台,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与互助。班级心理健康微博每期围绕一个固定的话题展开,话题的内容要求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并具有讨论价值,这个话题可由学生匿名发布也可以由老师发布。班级心理健康微博话题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包括大学生学习困惑、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习与兼职等等。例如,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愿道出自己秘密的,则体现了班级心理健康微博的优越性。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心理问题存在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有的闭锁性,使得部分大学生遇到困惑和心理问题时,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老师或同学吐露自己的心声,借助微博的匿名特点,激发大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秘密,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与苦闷,在班级心理健康微博中畅所欲言,吐露自己的心声,让心中的不良情绪得到释放。对心理问题者或情绪不稳定者,及时疏导,预防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对于心理问题严重者,找到学生本人,表达关心并预约面谈、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为避免心理健康课的考查就是学习结束后写论文的俗套,以至大部分同学们为了完成论文东拼西凑抄写或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尝试取消学期末的考查,教师发布的话题和命题可做辅助教学和考查之用,根据班级心理健康微博的发言情况给出课程分数,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班级心理健康微博的热情,让大学生在表达、交流和互助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课堂内外接轨,教学实践结合

2011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和规定,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从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路径措施。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个基本理念,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核心理念相吻合。“生活即教育”是指大学生的主要生活除了课堂学习,就是课外实践活动,使其达到“教、学、做合一”,必须让教渗透到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中。因此,要实现“课堂内外接轨,教学实践结合”,应开展心理健康周或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情境剧比赛、心理健康摄影大赛、心理健康短信编写大赛以及心理电影欣赏活动等等。要选派专业心理教师对这些活动进行指导,学生必须参与其中至少一项才能获得学分;另一方面,为使更多的同学在活动实践中收获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实践课也应包括大学生心理社团活动,鼓励大学生加入心理社团,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社团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包括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社团的整体统筹和运作、重大活动的规划和设计等。通过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社团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让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对社团成员进行相关心理培训,社团成员在活动实践中增进了解以便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个体以及对心理问题成员给予一定的帮助,实现朋辈心理辅导,最终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注:本文的论证借鉴了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陆建兰老师的部分论点和内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