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及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论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及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摘要:反物质作为物质世界及其宇宙现象的一种存在设想和科学可能性预测,是人类的科学认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和宇宙现象的结果。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经过科学实验和形而上的理性思维与辩证思考,为人类揭示并解释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精神,提供并深化了人类由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过程的认识。探讨反物质的认识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精神作为观念的存在,就可获得对反物质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关键词:反物质 生命体非物质现象 形而上学思维 哲学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揭示了人的意识和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是一种作为与物质对应观念的相应存在和反存在,这一反存在亦即为与物质对应观念的存在。探讨反物质的认识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精神作为观念的存在,从而获得对反物质和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哲学解释,无论从观念认识和思维方法上均有推进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反物质的哲学概念及其作为观念的存在

(一)反物质的哲学概念及其形而上解析

据查阅《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册),反物质作为自然科学用语,其基本定义是指:“1)一种由正电子、反质子和反中子构成的原子所组成的物质。2)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种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反物质。例如反物质的原子即由反原子核(即反质子和反中子的集合体)以及在核外运动的正电子构成”。上述关于反物质的概念及其定义,是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概念及其定义。其中,1)为最基本的反物质结构构成的具体(狭义)定义;2)为反物质的广义概念及其定义。根据自然科学对反物质的这两者概念和定义,可把反物质理解为与构成常规物质的物质成分完全相反的“物质”,就称为反物质。综合上述定义和概念,本文对反物质的哲学概念定义如下:反物质作为物质世界及其宇宙现象(即:尚在探索的天体物理现象,下同。)的一种存在设想和科学可能性预测,是人类认识反作用于物质世界和宇宙(物理)现象的结果。这一结果反映在人类的认识和观念上,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这一命题是否得以成立,取决于反物质是否客观存在。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反物质概念认识的深入,是本文基于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得以立论的依据。

反物质作为哲学概念的形而上解析,是指反物质客观存在的科学预测在尚未完全充分地获得大量实验证实之前(即人类在物质世界尚未完全发现和找到反物质之前,仅作为实验室研究提炼出的反金、反银等反物质的证实是不够充分的,但已必要的证明了反物质的客观存在),作为哲学概念的形而上认识及其解析,是指人类现阶段对反物质概念的理论认识,即:反物质是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物质”,是“与常规物质存在完全相反的对应”概念,亦即在观念认识上已处于“有物质存在就有相应的反物质存在”的概念阶段,目前已为人们观念认识和概念的存在。至于反物质是否完全真实普遍地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尚待于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证实,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进程中的科学研究命题。

(二)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

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是指反物质的科学现象和理论预测,已经逐步被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所认识,这一认识就是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这一存在是由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和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揭示并得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它充分说明,反物质的概念作为人的意识和观念,已伴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反物质的自然物理现象和科学概念已逐步在人们的认识中,特别是作为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家的实践与理论认识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和观念形态被确立下来。尽管,这一“发现”是一种原子物理向高能物理实验发展进程中的科学理论预测,这一预测有待于人类在不断发展的科学实验认识的深化,但这一认识和观念的基本确立就是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同时,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反过来说明,人的认识是由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识所决定,而人们的认识一旦上升为科学的观念形态,又可以反过来指导科学实验,运用于科学实验并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实践服务。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不是科学发展的理论,任何科学发展的理论不能被实践所应用,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历史终结,但也反过来说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从的实践。这就从无论是研究物质(或机械)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类精神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度,揭示着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命题。

(三)确立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意义

立论并从科学研究及其实验的认识中获得反物质的观念存在,是从

自然科学上升到社会科学的哲学命题,对科学工作者建立科学发展的认识论、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宇宙观有着普遍的科学和学科研究意义,这一理论意义就是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意义。因为,观念是反作用于物质的思想形态,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精华——人脑的反映特征”。最初是物质化的思想,而思想是观念形成的媒介,反作用于观念。因此,观念形态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受物质性影响的、有的还是被物化了的思想形态。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即:人体的物质组成部分,作者注),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即:劳动进化的结果)。”这一科学论断说明,思想观念同样可以反作用于物质,而且它还是人类物质创造的精神动力。因此,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又为观念反作用于物质,认识物质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化,认识生命体的进化发展或异化演变,提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认识的哲学基础,这就是确立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的哲学社会科学意义。

二、反物质概念的思维过程是从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认识阶段

(一)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经历了形而上的辩证思维与科学的抽象过程

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经历了辩证思维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是科学的理论抽象过程。这是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了物质世界可能存在反物质的理论构想(即:对物质世界中一种物质存在的必然性预测),这一构想在科学的实验进程中将无限地获得逼近似的验证和论证,但在尚未完全找到反物质的存在之前,作为有待科学论证和实验证实的一个人类认识和思想观念就已经确立起来。这一确立就是反物质作为观念的主观存在,且经历了简明的形而上辩证思维和科学的抽象过程。进一步论证其理论的必然性并不断获得科学实验充分性的证实就是反物质的客观存在。说明观念的主观存在的进一步必然性论证是形而上的辩证思维与抽象过程,一旦获得科学实验的充分性证实(即经历形而下应用研究过程)就是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客观存在,这一观念的客观存在是与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完全对应的。例如: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应关系的哲学思维构建揭示了社会科学理论话语与自然科学理论话语及其观点(观念)具有相关对应关系乃至一一对应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对应关系思维的建立就是理论工作者研究思维和方法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建立。它充分说明,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经历了社会科学的形而上思维,应遵循自然科学乃至物质第一性思维,是一个辩证而又理性(而不是机械和唯心)的唯物主义思维(其中理性是科学的认识理性,亦即为理性化的科学观念,而不是唯心臆想的主观性想象)和科学的抽象过程。

(二)反物质概念的形而上思维过程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

本文仍以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为例,说明对反物质概念的形而上学过程是辩证思维过程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为,“形而上学”这一含义,“从黑格尔开始指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深刻地揭示了这种思维方法的特点。他指出,黑格尔虽然是从唯心主义的观点来批评形而上学的。但这种批评有合理的地方。形而上学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必要的,而且是科学发展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就不能不把它分解为各个部分,从总的联系中,暂时划分出来,分门别类地建立起相应的科学,对其特性加以考察。这种形而上方法对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的发展是有利的。这就充分说明,对反物质概念的形而上学思维过程是人类从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基于反物质客观存在的形而上过程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哲学思维建立过程,是从机械唯物主义认识,经过人们形而上的理论抽象,在进行辩证思维与理性思考基础上获得的认识结果,这一结果使人们的认识经历了由机械唯物到辩证唯物的过程,亦即为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的形而上过程及其科学认识结果。

(三)科学研究与实践是避免理论研究走向“形而上学”历史终结的基本方法

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反物质现象和宇宙太空的未知领域,由于受科学发展水平和实验条件的制约,目前仍处于理论指导科学实验和观念的形成阶段。但它说明,从人类的认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启示着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可以反过来证明和指导人们探寻反物质的科学实验,这是任何理论的论证必须获得实验的验证和支持的哲学方法,也是避免任何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走向“形而上学”历史终结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既推动着科学实验研究和理论认识的进步,也为人类思考反物质是否客观存在,是完全真实的存在,还是作为观念意识的存在提供了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它揭示并解释着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已不是理论问题,亦不是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的认识命题,而是人类永无

止境的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正确实践的科学实验及其方法手段问题,是由自然科学实践发展理论上升到社会科学理论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亦即为理论研究的“形而上”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形而下”的实践应用研究,从而避免理论研究走向“形而上学”历史终结的基本认识和方法问题。

三、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

(一)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与反物质概念具有哲学对应关系

论证反物质作为观念的存在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解析,为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解读,提供了相关对应观念和现象的关系研究,以及在概念上形成正相关对应的认识论哲学思维。这一认识论的哲学思维具体体现在:人生命体与物质的正对应;人生命体非物质与物质世界的反物质在概念的正相关对应;意识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对应。上述的对应关系主词构成了哲学上的矛盾普遍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应用与展开,说明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就是人类的意识和精神现象,同时也反过来说明人类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现象,是基于“反物质作为观念存在并获得论证和证实”的认识基点,也是本文得以立论的依据。它进而充分说明,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与物质世界的反物质概念具有哲学对应关系,这一哲学对应关系是相关对应观念和现象的对应关系,以及在概念上形成正相关对应关系,并解释着本论题的的立论,是唯物主义者的一元论与承认物质的一元性,但并不否认生命体同时存在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论生命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命题。

(二)人类的意识和精神是人生命体的非物质现象和概念

立论“人的意识和精神是生命体的非物质现象和概念”的设定,是以人的“‘活性物体’的‘活性’,是指人的生命的意识性”为认识基础的。因为,《生命科学考略》一书诠释了“一元论世界观”和“二元论生命观”的区别: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用《唯物论》世界观;在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时候,用《二元论生命观》。这就彻底分清了人的“世界观”和“生命观”的关系,弄清了人的生命运动是有意识功能的“活性物体”的行为,不是没有意识功能的一般物质的行为,更不是失去意识、精神和智慧的物质体腐败的行为。说明人的“生命的运动进化和非生命物质的演化本质是不同的,因为,非生命物质是没有意识、精神、智慧的,它只能演化而不能进化”。因此,人生命体的非物质概念是建立在人的物质体之外的非物质概念,是以“与人体物质相关联但又不是物质的精神和意识(作者注)”的现象。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用语中的“阴与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现代社会科学用语中的“理论与实践”、“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等,其中:“阴”、“阳”、“形而上”、“道”、“形而下”、“器”、“理论”、“精神文明”、“非物质文化”等主题词,就是人类的观念、意识和精神现象,是有别于人的生命物质体的非物质概念,足以充分地说明人类的意识和精神是生命体的非物质现象和概念。

(三)人的意识和精神作为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

人类的意识和精神是人类生命体的非物质现象,这一非物质现象亦即与人类生命物质体并存、但又不是物质体的观念形态(在概念上可称为反物质或负物质)。这是因为,人类的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世界观乃至整个精神世界,统称为人类的意识形态。其本质属性上是源于物质世界、但又不是物质的、非物质的观念意识形态,是直接反作用于物质的观念形态,这就是人的意识和精神作为人生命体非物质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依循这一基本原理,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和结论:正是由于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亦即把“上帝”视为神的崇拜)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长达1000年的黑暗统治的存在,也就产生了欧洲以意大利文艺复兴(公元14至16世纪,因16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复兴的时期而得名)为先导的文艺革命的发生;有了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观念的先导,就产生了英国工业革命为主导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也正是有了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业实践和资本利润及其私人(少数人)占有现象,这一资本的个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无法自行克服,就必然催生并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共产党宣言及其理论的诞生。说明人类有了资本主义的实践就必然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同时,社会主义一国和多国的实践,又支持和验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只有这在样的实践、认识基础上,才能不断地验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的正确性。

注:本文写作时借鉴了广西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李 炜的论文部分参考资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