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探讨

摘要:本文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和实效性,从教育方法论应贯彻“要精要管用”等三项科学性原则;开好新课程应注意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目的,努力实现新课程教育要素的无缝对接等四个问题;理性地分析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觉悟定位等四个难点等三方面提出了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探讨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5号文件)和《贯彻《意见》的实施方案》(教社政9号文件,简称“05方案”),是贯彻中共中央16号文件,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两个重要文件,是中央和国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从战略层面强势推动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项具体举措。把“98”方案中的七门课调整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等四门新课程,以此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是“05”方案的基本精神。因此,深刻领会“05方案”精神实质,充分明确中央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切实提高和深化对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意义的重要性认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提高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效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打牢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基础,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共识。

一、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育教学应把握的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示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的科学性原则,如实事求是原则、平等互信原则、正面引导原则、讲求实效原则,在贯彻上述原则的同时,引入、引伸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中,作者认为还应把握和注意深化以下原则。

(一)贯彻“要精要管用”原则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这一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站在哲学视野和教育战略高度,对中国政治理论教育和大学教育所提出的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理论、课程及教材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马列理论、学思想政治理论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和成功、有效的做法,是要精炼、精彩和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世界观的认识论,一定要归纳抽象成为人民大众和受教育者可以接受、认同和中听又“管用”的语言精华、文字精华和话语精华。小平同志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观点,既是对马列主义经典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方法的高度归纳和概括,也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群论中应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实现了“精”和“管用”,人民大众和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受众”才能把握其精华,才便于应用和指导自身的社会生活具体实践,才能在冗长、繁琐、枯燥、沉闷的政治教育语境中得到认同、启示和深化。在《基础》课教育教学中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就是要把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抽象归纳为“少而精”的理论话语,以此打动我们的大学生,在此基础上按照教育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和展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道理深化为中国化理论,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用”的、具体理论和硬道理,才能使大学生在认同和信服的基础上,提升兴趣并深化和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认识,从而完成由理论认识的提升和觉悟的提高到对现实认同和追求的过程。

可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贯彻“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把握“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教法、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途经,只有加强了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针对性,了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盲人骑瞎马”的问题,是避免我们的思想理论教育“即便不临深池,也将导致误入歧途”的有效途径。

因此,贯彻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科学性原则。

(三)实现“与时俱进”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原则,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与时俱进的过程,除了学科理论研究已经揭示和归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性原则之外,在开展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应按照“学术问题通俗化,严肃话题(政治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明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思路,不断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方法论的科学性原则的创新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延伸、升华和历史结论,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因此,实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既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实践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并努力提高教育效果和水平的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学科方向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做出新的成绩和贡献。

二、开好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为目的,努力实现新课程教育要素的无缝对接

四门整合后的新课程,除了《中国近现代史》与原来相比相对独立外,其余的三门课都是至少两门以上的课程组合,因此,一定要注意原来的两门以上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和整合,而不是把这两门以上课程的内容简单合并和叠加。例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把“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为一门课程,是“05方案”的一个新的要求和特点,要使其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课程,除了从思想上要解决两门课程的整合不是一个简单的合并、叠加和强制性对接的认识之外,要着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与整合,把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三要素作为一个整体性观念意识,是相互连系的、无断缝的,要从思想和观念认识系统上看到,一名大

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要解决思想政治素质(理想人生信念)、道德品质修养和法律意识三大要素(素质、品质、意识)的内化与提升上。因此,要以素质、品质、意识的提高并转化为人的觉悟提高为目的,把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要求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为基本教育内容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实施教育,形成教育的整体性、系统关联性观念,高屋见瓴地指导、引导学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和理论的内化到形成觉悟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三要素的无缝对接。

(二)实现课程教学观向教育观转变,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育人特殊性关系

一般专业性课程教学的一个特征是重知识传授的过程,即在实施具体内容的教学时做到一丝不苟,明察秋毫,配合讲课技巧的运用,从而使学生领会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普通专业课教学而言,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成功的教学观的体现。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仅有一丝不苟的教学精神,明察秋毫的认真态度是不够的,仅定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大忌讳。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仅仅是教与学的互动,而是教学与育人的互动,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其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教学育人的结果,是知识传授与品行培养、素质的内化与觉悟提升的特殊关系,同时还包括了教育本身的理论知识素质、品德和觉悟的感染力以及潜移默化过程,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书育人特殊性,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书与育人要求最为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观向教育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更高的大教育视角、眼光和维度(思维角度),要着重在把理论知识内化为人的素质觉悟的提高上,才能完成和实现由单纯教学观向大教育观的转变,同时配合现实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针对性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因此,我们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教学时,既要依托和研读教材,备好教案,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既明察秋毫之末,又要见舆薪。要有高屋见瓴的中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底气,从大处着眼,具体处着手,深入浅出地把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化为觉悟提升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观向教育观转变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同时也是对提升其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点认识与思考。

(三)实施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引深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基本问题和原因是,教育者的观点不新,话语陈旧,道理大而空,理论与实际脱离脱节,内容枯燥不鲜活,缺乏说服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也存在和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水平不高,对意识形态敏感性的把握不到位,受某些政治理论、道德现象、社会问题认识禁区的束缚,困惑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话语(体系)的使用与探索。伴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观念多元性存在的客观性,要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而又与时俱进地适应这一社会客观存在的变化,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文化问题和现象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和使用当前的时代和社会畅行的精选话语,包括网络精选的语言,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以激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教育话语系统,以此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新体系,这是新形势下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新局面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实现有位才有位的主观需要。可以说,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新体系既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学科体系的具体组成,也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实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创新中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路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与时俱进的观点还将产生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新成果),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和思路,将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理论成果,进一步归纳提炼为精炼的理论话语、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用语,以此为理论依据和支撑,把当前社会畅行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和初级阶段国情的社会话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精华、言论精选、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警示性等好词句,改造引入、收录、汇编成例句,以此构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话语新体系,激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话语系统,我们就能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话语语境,使教育者自身受到教育,得到启发,获得提高。使其成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宣传思想教育有力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以改进和提升当前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活”字上下功夫

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时,要注意理工类与哲社文史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学生个体主观需求,同时也要注意大学生是一个知识基础层次相对较高,但社会生活背景、思想政治道德觉悟的层次性和差异、参差不齐的复杂群体,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宏观角度而言,合格的建设者就是事业的接班人,但从微观角度而言是有层次性的,特别是从事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理工科相对于文史哲社学生而言,他们对政治思想道德觉悟的主观愿望与社会客观要求是有差异度的。例如,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教育教学中,既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基本教育,更要注意由于专业职业背景的不同,其职业道德具体内涵、要求也有区别。如学财经类的起码要求是不做假帐;从事工程建筑的不能偷工减料(搞豆腐渣工程);学医的不能把患者的病情扩大,借此谋利;从事工程设计的要一丝不苟,不能出差错;科技工作者至少不能作假(科研学术做假,比搞豆腐渣工程还容易);师范类的学生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事人文哲社和管理工作的要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能有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言行等等。“活”的教学思路就是必须坚持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和基本思路,既要根据和尊重教材内容,又要从教材内容中归纳提取精华要点,结合受

众的专业背景联系社会生活现象去评析、点评、引导而展开,过分地拘泥和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话语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走进死胡同,成为枯燥无味的“空头政治课”,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最大忌讳。

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难点

(一)理性地分析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觉悟定位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一定要理性地分析、看待和认识到: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时间还不长的农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也不应经过资本主义初期的血淋淋的、不光彩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但必须完成由农业化生产向工业化的生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初级阶段的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还深受落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严重制约。因此,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情,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经济、道德觉悟,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基本层次和结果,构成了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觉悟高要求之间的矛盾性,(这一矛盾性就是两者之间的觉悟级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人们的觉悟,归结为缩小觉悟级差问题。从而,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认识把握在:当今时代仍然是物质人和经济人时代,不受到应有的教育人就可能异化成为物化、经济化的结果。因此,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教育要源于物质人又要高于物质人的社会人、有人文精神含量的人的觉悟提高和把握上。在当前,应定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教育上,否则,把握定位不准,就会使我们的教育陷于主观盲动性。用先进的理论教育人们,使党的指导理论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意识教育反作用于物质基础相对落后的客体并让其接受和认同,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层次定位和效果预期定位,不能造成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远脱离,一定要把发达的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间所应具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差作出层次性划分和肯定,按照层次性原则依次递进地开展教育,才会取得应有的实效。任何操之过急的教育观点,批判主义和急功近利的论点或无所作为和悲观失望的教育观点都是错误的。

(二)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观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反映了物质基础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觉悟的同时,思想意识也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社会存在和物质基础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特殊活动,其意识和觉悟对物质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有限效用。任何过分强调和夸大意识形态作用的认识都是无用的也是有害的,这就是意识反作用于存在的特殊性,即:既有效又有限特性。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观念,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面现象,用冷静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和眼光去思考、分析和看待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性认识:教育的急功近利是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最大危害,而理论脱离实际的最大危害,是导致思想教育苍白无力的归因。教育的急功近利就是教育理论的严重脱离实际和不实事求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超前和速成(正如一位教育家的坦言:“学习和教育既不能超前,也不能速成,否则,孩子无童年,青年无青春,中年无乐趣,晚年无安闲”),整个社会都这样的社会后果,那么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和谐部门和和谐家庭又从何谈起,也必然导致教育不会取得好成效。因此,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化新观念,就是要使我们清醒地、理性地认识到,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公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为基本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喊口号,不是背条条,不是一阵风,不是一场雨,不也能搞运动,打一两个战役就收场(这样做副作用将会更大,所给人们造成的认识上的误区更是难以纠正),而是着眼于长期教育养成,用先进的理论教育人们,使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所应具有的思想意识教育、反作用于物质基础相对落后的客体并让其接受和认同,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和风细雨才会取得应有的实效。否则,理论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严重脱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不能令人信服,反而令人反感,从而产生对理论信念教育体系动摇的极大危害和严重的负面影响。就会造成先进的进步的理论无用论和无效论,适用性的教育理论观点是实用主义理论,甚至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初期都不是理论的“理论主义”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对理论信念教育体系动摇的极大危害和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理论教育的高要求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觉悟提升要求严重脱离、脱节、脱层,甚至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无效、无用和无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苍白无力的归因论,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各项教育陷入强化无效、无效继续强化的死循环,从而使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发展所应倡导的理论教育走向形而上学的历史终结。

(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真理性品质,不能以取悦学生而说假、大、空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性、真理品质性、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思想品质、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诚信问题。假话背离真理,空话远离生活,大话脱离实际,都无法令人信服,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宗旨格格不入,既损害教育工作者形象,更对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以取悦学生于一时的假、大、空话语的危害,还在于使正在进入思想心理和成长最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一种“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不诚实的社会,社会的成年人与我们的教师在合谋对他们说慌”危害性极大的错误认识。那么,以后再对学生教育传授哪怕是真知灼见,他都要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了。这将对教育工作者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诚信教育体系起到破坏性的反作用。只有杜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假大空话,把大道理变为硬道理,变成使人能认同和信服的学识和共识,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建立政治理想信念和道德诚信体系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

注:本文是作者作为主要成员撰写的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学分制下地方院校建立‘参与式’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