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阙如与观念补阙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阙如与观念补阙

摘要:国学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同义语,是现代文化素质教育的传统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行发展的价值载体,其国学教育中的遗传优势和现代文化素质教育的阙如,都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补阙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要为传统与现代文化比较视角下社会大众化文化中的“三教九流”正名,提示并体现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然,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发展的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与社会时代发展逻辑要求的哲学统一。

本文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视阈下,就中国传统文化优秀遗传与现代观念的补阙、更新对传统大众化社会文化认识并纠正观念偏见,拓展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补缺等方面行了论证和探讨。

关键词: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代阙如;观念补阙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阙如与观念补阙,是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行发展进程中的提示,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就要要在开展中国传统国学教育、提高国人现代文化素质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阙如与观念补阙,从而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文化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功效。

一、国学教育中的遗传优势和现代文化素质教育的阙如

(一)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遗传优势和现代传承

国学,从教育视角而言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同义语。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学术上的时代主题是西学东渐。而此前中国的旧学在现代文明面前渐失优势,以曾国藩继承明儒传统,身体力行,通经致用,后来又有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调和传统与现实的阴阳关系。后来学术界兴起“整理国故”的热潮,虽然与当时历史条件看似不协调,实则表现着深刻历史理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当时不但提出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提出要恢复两汉经学,这看似极为矛盾,其实正是魏源的高人之处,此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了中西交流的合理原则。因此,国学,谓:“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中国传统国学的时代现状由此可见一斑。综观当前全球文化现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国学中儒学已渐呈蓬勃复兴之势,尤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影响最大,其源也远,其积也厚。三家机构均以弘扬国学为宗旨,但又各具特色——北大国学研究院以学术研究著称,人大国学院以培养人才见长,而首师大国学传播中心则以传播和交流为重。说明现当代国学应以传统国学研究与优秀传统弘扬为基础,现以举办孔子学院的大传播方式积极走出国门,为推动中外文化教育发展与交流做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积极贡献。

(二)“四书六经”中“六经”的现代教育缺项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含专业技能劳作和义务劳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视阈看问题,尽管传统国学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相比较有自然的缺项,但仍存在着基本对应的遗传关系。例如:传统国学中“四书六经”的“六经”是孔子开设的主要课程(原为“五经”,还应包含“易经”即加上易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哲学则成为“六经”):“诗、书、礼、义、春秋、易”,就是现代大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从中小学到大学的“诗”的教育,应该理解为包括汉语言文学中的语文教育和文学艺术乃至美育的涵盖;“书”亦即尚书,即现代的政治思想教育;“礼”亦即礼教,即现代大学的法律基础教育;“义”即为忠义道德的纲常伦理教育,即现代公民道德伦理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含道德法律统一观)建设;“春秋”亦即历史教育,即历史学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易”(则为易学、易经)亦即中国传统哲学(后走向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玄学”则为另论),即弃其糟粕后现已转化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等等。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就不难发现,传统国学教育存在着缺项和阙如,即数理化的现代技术基础教育、体育、心理等身心科学素质教育的缺失,也谈不上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等。除此之外,中国传统社会虽有崇文尚武的要求,但劳动也是生存所为,是得不到根本尊重的,就连当兵为吃粮也是生存所必须,也是谈不上真正意义的体育的。此外,在私塾和国学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中(除贵族式教育、极少数人才能受到的武术训练外),还存在着国人普遍的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的缺项。诚然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因阙如高等教育及其大众化而不能实现普及,但这些阙如为中国传统国学内容的现代文化功能补缺,提供了现代大中小学大众化素质、心生理教育、体育和军事技能与国防教育课程和内容的借鉴。

(三)要摒弃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三六九

等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三六九等之分,这是封建社会贵族文化的观念歧视,也是中国封建传统社会的旧遗留和社会意识,是鄙视国民、不尊重劳动的旧传统、旧文化腐朽观。说明把皇权贵族文化视为“阳春白雪”,而把大众化社会文化视为“下里巴人”,是“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根本对立和区别,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犯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时代发展状况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脱胎并脱颖而出的农业国,目前正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和教育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高以下为基的民本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文化必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而多样性的。高雅文化也必以博雅和雅俗共赏为基础。因此,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到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现代文化建设的现当代,要摒弃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三六九等观念,绝不应当把当代社会大众化文化贬义为旧文化、旧观念传统的“下里巴人”,对于这样的封建旧传统、旧观念,必须予以彻底摒弃并抛进历史的垃圾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大众化文化视角下的“三教九流”正名

(一)“三教九流”是被封建社会作为贬义的社会文化边缘化而存在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大众化文化视角下的“三教九流”正名,是一个符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立论。因为,“教”是指传统文化的正宗教义,是社会文化的客观存在。“流”即为学术和文化观念流派。“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诸思想流派。尽管后来泛指宗派、学术中各种流派,但也不应将其视为旧时(含国民党统治中国以前的旧中国社会)江湖上含有贬义的各种行业从业人员。提示着“三教”是中国大国传统的三种宗教元素综合性归纳及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尤以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学说最为突出并体现中国特色的鲜明性。但是“儒、道、佛”三大宗教都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教义,是作为中国人信仰体系和大众化文化的边缘化而存在的。说明现当代的中国不是以任何一个宗教信仰为主流教义的国家,“九流”亦为 “诸子百家”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义语。同时也揭示着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家和人民认同的宗教文化和学术流派(即便是多元流派,但也绝不是邪教)为社会文化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厦的建设就是在空中建楼阁,亦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在彻底废除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去盖现代文化的高楼大厦。就既不会有高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基础并以先进思想引领社会文化新方向,也就没有中国国学和孔子学院走出国门。因此,要对被封建社会视为江湖职业贬义的“三教九流”和中华文化文明精神家园的“三教九流”加以区分,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正本清源。唯有如此,才能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引领社会文化前进方向,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新觉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新自觉、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文化新亮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源于大众化社会文化,是一元引领多元文化的社会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是在传统文化废墟上建设现代文化大厦。即便是“阳春白雪分吞声”,亦非皇宫贵族的专利,既是上至仕大夫、学者和失意官人的文化鉴赏事物,也有市民茶余饭后的精神文化谈资,所谓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是被封建社会文化分为不同的格调和文化歧视而已,是贫困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发达的上层建筑文化之使然。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源于大众化社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元先进文化引领多元文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先进性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文化一元为主导和引领的、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百家辉映的文化发展为基础,并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引领方向,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高楼大厦。这正如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是一样的道理。进而说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进文化一元为主导和引领的、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百家辉映的文化发展方向,并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共融和谐与共荣,不但在理论上既是正确的,而在社会文化生活实践上也是必然和可行的。同时解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源于大众化社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元引领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充分说明现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精髓,是传统国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发展和超越。

(三)坚持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坚持现代化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就是要把被贬义的“三教九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一梳理,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加以社会大众化推广。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社会大众化文化视角下“三教九流”正名的内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缺失在观念上的补缺,也是对待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实现现代传

承和发展的思考。因为,社会文化是多样性的,“三教九流”既有传统国学的精华,也是社会大众化文化的组成。其精华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和现代国学的文化基础。因此,要坚持现代化文化建设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对包含“三教九流”在内的国学传统和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对待世界各国的外来文化,要以文明的视角加以借鉴和吸收。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照单吸收,既要兼容并包、又要层次分明,该保留的加以现代文化和文明的改进或改造,对于文化糟粕要坚决的予以摒弃并满足多层次、各层面社会大众化文化的多样性需求,进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和大众化文化实现共融。即便是作为舶来品的外来先进文化,亦应消化吸收后使其中国化,并以中国现代文化一道走出国门,为推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传播,让国外感受和体验中国优秀文化、文明传承的永恒魅力。

三、拓展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补阙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补阙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补阙,是指“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大多迎合实证主义的主张。意识形态概念被规定为与科学、真理相区别的属于价值领域的精神”。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科学,而是意识形态,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和意识形态成分”等。显然,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意识形态的文化研究,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要将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社会主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文化传播主渠道,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传播,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发展,才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中国化的推广普及社会基础,并使其中国化到大众化加以推进。构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执政党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其主导的思想观念体系传播、推进的不同运行机制和不同的研究模式。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补缺,主要体现在不但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社会大众化意识形态进行推广普及,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文化加以实践应用,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众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加以应用推广,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文化发展,方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时代意义。

(二)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国学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文化发展

拓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国学内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命题,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教育的教育文本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为,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一一对应的基本关系,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有密不可分的基因遗传关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在废除传统优秀文化基础上去盖现代文化高楼大厦”的提示。现代大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弥补了传统国学教育的缺失,是现代大学对传统国学教育的拓展和超越。同时,揭示着把传统国学优秀内容和文化精华融入现代大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大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文明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应有态度和与时俱进结果。充分说明拓展大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国学内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先进社会意识形态,并以此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和大众化社会文化发展,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从而发挥先进社会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现代大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启示。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提示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就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推广教育普及活动。通过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组织领导,增进社会共识,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落实到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体地、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要拓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相结合为主题的课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积极为推进“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服务,搞好军事训练的国防教育和各类课内外体育活动,并落实到具体的校园文化主题思想教育活动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导并以此引领校园文化思潮,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主题文化主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并作为社会亚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一代代“四有”新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