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野下的现代伦理新基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视野下的现代伦理新基点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是非观、善恶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组成之一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伦理学新基点。本文在对“八荣八耻”荣辱观的要义进行话语分析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点进行论证分析,并提出了加强现代道德建设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若干认识与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现代伦理 新基点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五爱”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和公民道德规范的高度涵盖,又是我们党过去一系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提法的深入系统发展,开展公民道德体系的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建设依次展开。因此,进一步加强并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其体系研究,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有着积极的理论探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义及文本话语解读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话语分析 抽象后获得的教育观点:爱国主义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

祖国对于每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最亲切、最庄严、最崇高、最神圣的词汇,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你我他。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的人,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爱国,就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是调整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道德规范,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是每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形势下,我们都应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和祖国的荣誉、尊严、为最大耻辱。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话语分析 抽象后获得的教育观点:为人民服务是人生观的崇高价值体现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越是发展,个人越是不能离开社会,社会越是赋予个人所不能独立生存的本质。衡量一种人生目的是崇高还是渺小,可以视其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要求的态度来衡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理解为劳动者个人在为人民服务时,人民中的其他成员也在为自己服务,即:列宁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表达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此,马克思、毛泽东、雷锋、孔繁森等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奥斯特洛夫斯基语)。当前,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每个公民不论职务高低,能力大小,都应在不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为人民服务。同时,服务人民就要高度警惕和抵御各种可能出现的背离人民利益的言行。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话语分析 抽象后获得的教育观点:科学知识素质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素质

邓小平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周恩来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获取知识、掌握科学和技能,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是21世纪的显著特色,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军事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民族素质之争,科学技术之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在这种激烈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立于不败之地,不管对于个人还是一个国家而言,都必须把教育和科技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科学的良好风尚。否则,愚昧无知将被社会所淘汰。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话语分析 以劳动求生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位,“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勤劳是指不辞辛苦地劳动工作,努力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是人们的生产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形成标志着社会的产生,但是,当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便成为人们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和社会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无一不是靠劳动创造。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劳动不仅没有人类本身,也根本不可能有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要想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想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只有热爱劳动,积极劳动,辛勤劳动,并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衡量人的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使“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话语分析 抽象后获得的教育观点: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互助是指关心人、团结人、同情人、尊重人和帮助人。团结互助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的精神体现。人和为世间之贵,人和始有家庭,人和始有民族,人和始有国家,人和始有社会。“家和万事兴”指的就是不管个人小家庭或祖国大家庭,只要和平、和好、和气、和谐、团结、互助、互让、互谅,就会万事兴旺、发达。“律己宽人”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从严约束,对他人则心胸宏大,团结友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团结互助,反对损人利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话语分析 诚信是道德的根本准则,是道德之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是指言行与思想一致,知行合一,不弄虚作假,办事实事求是,守信用。毛泽东同志强调的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归根到底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他人,更有利于自己。守信品质要求人们在交往中要讲信用,遵时、守约,不失信于人。孔子把义当作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价值观念多元性背景下,更要强调单位和个人正确对待道义与功利问题,坚持以义为上,以义为重,不能见

利忘义,惟利是图,不讲道义。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话语分析 抽象后获得的教育观点:实现公民遵纪守法是立法的根本宗旨和本质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纪律、规章、制度是每个国家、民族、集团、单位对人们言行的规范,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保障。纪律与自由的关系犹如铁轨与火车的关系,游泳圈与初泳者的关系。对于一个集体而言,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个集体一定只能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我们从来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纪律。”做“四有”新人,首先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引导和教育公民增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维护法律尊严,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极为重要,是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话语分析 骄奢淫逸永远是人类必须克服的恶习

艰苦奋斗就是在环境条件相对恶劣简陋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品格和作风。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瑰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建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尊、自主、自强的基本立足点。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商隐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更有必要引导公民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同时,与“自身之腐败恶习奋斗,与社会之腐败恶习奋斗,与家庭之腐败恶习奋斗”,永保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意志和品格。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基点

(一)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政法体系和道德体系的本质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政治法律和道德伦理的基本要义,是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政治法律体系、道德伦理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并加强其建设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政治法制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政治法律观念、道德伦理观念的主题教育。因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极其鲜明而又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组成之一,是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在社会风尚的外在体现和扬育,扬荣抑耻、是非分明、旗帜鲜明,不知荣辱、远离人性、禽兽不如。充分说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思想体系、政法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集中体现和本质要求。

(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

“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其荣其辱极为分明,从道德层面进行价值评价也是是非分明,善恶分明,美丑分明,赏罚分明,可以与不可以分明,应当与不应当分明。因此,荣辱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下基本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和价值观。荣辱观的提出要求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可以和应当做什么,不可以和不应当做什么。成为我们在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上辩明是与非、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赏与罚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道德标尺、道德价值取向标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下人们对道德行为进行价值评价标准,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道德行为自我评价和社会价值评价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赏与罚的标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形态下所应具有的基本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赏罚观,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

(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当代伦理学的新基点

“八荣八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其中“八荣”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内容体系建设的基点,它既是“五爱”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全面涵盖,又是我们党过去一系列关于公民道德建设提法的深入系统发展,成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教育、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内容体系建设的抓手和着力点;而“八耻”则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内容体系建设的调控底线,它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待“八耻”的问题上要求人们必须反对、抵制、拚弃、不可以和不应当的起码要求(即:在观念认识和道德行为是非取向上的控制底线)。“八荣”对应“八耻”,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时做到有效结合,准确、全面而又系统地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公民道德体系建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伦理学新基点。

三、加强现代道德建设必须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荣辱观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

1.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观念系统形态。我国在当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现阶段经济体制认识论的历史性突破和飞跃,充分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命题。同时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几十年艰苦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后,提出并实行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义,一方面是既要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因此,就从客观条件上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要始终不渝地把社会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和荣辱观有机、有效地融入和渗透到市场经济形态下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道德要求和规范,对应市场经济形态下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进行有力的调控与有效调节,而不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一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对立和割裂开来,我们才能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过渡。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形态下,一个坚持不懈的任务仍然是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什么我

们要始终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归因,同时也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之所在。

2.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是破解市场经济道德困境的核心要素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两大方面原则作一个对比、分析并坚持在实践操作中运用荣辱观进行积极调控,我们就不难找到解决和破解市场经济环境下道德困境的路径和答案。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有,开放性原则、竞争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功利性原则、求利性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法制性原则等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发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德制性原则即:强调精神价值的原则(即: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功利观、义利观等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这两大方面的原则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是一个政治经济学命题同时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基本问题。其中,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性原则具有相融性、包容性和本质统一性,其余各自的原则也具有对应性、可调节性和对立统一性,它们既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的辨证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哲学关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既是可认知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但是,如果我们把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及其基本原则分别作为完全独立的两个板块和观念形态系统生硬地对接和强制性捆绑在一起,甚至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操作中对立起来,就会导致在观念形态上产生种种错误认识和思想误区,使社会观念系统发生扭曲和异化,特别是错误地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形而上学,社会主义道德只是形式上和表面上的要求,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实践和运作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混乱,进而出现各种不正当行为、耻辱和丑陋乃至腐败现象。这一点已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由于法制的不健全、德治的调控不得力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既要讲法制也要讲德制,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和本质要求,它充分说明在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针对性与迫切性。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哲学维度,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条件下正确处理和有效把握与市场经济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问题,其基本实质是张扬与抑制的调控、注重和强调的关系处理、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把握与控制、义与利的是非调节、德制与法制的并举等等基本关系问题。例如:在荣辱观、是非观上是张扬“八荣”与抑制“八耻”和可以做与不可以做的坚持与反对;在效率与公平上是强调和注重的调控与处理;在功利观与义利观上是关系的调节与把握;在等价交换原则与党的政治原则关系上是不能混淆的是与非的控制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下德制与法制并举的治国理念问题,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和本质要求的基本认识问题。

(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手段和德治途径

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开放的基本社会形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中,人们必然要在国内外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活动。而人们在这些交往的过程中,首先必然要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则处理交往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离不开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法律制度运行条件下从事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活动。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单纯的经济交往可以按市场经济的原则、运行规则和法律制度加以解决,这是以法制国的本质要求,也是进行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们的交往往往要复杂得多。从事经济工作和活动的人们在经济交往中,往往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而从事非经济工作和活动的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中,有时又夹杂着一定的经济来往。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当代,人们交往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很强,以至于被某些人错误地认为当今时代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而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精神、互助互爱和互利交往关系,已让位于市场经济的观念系统而退居历史地位和舞台。这些错误认识都会导致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异化,道德观念的弱化,伦理意识的缺失和荣辱观的缺位。为什么社会上仍有对当前的道德教育苍白无力的评价,就是因为社会道德观念系统发生部分扭曲、社会价值观念多元性方面一元主导价值的模糊、造成社会道德操作系统和运行机制的错位所致。因此,现代人际交往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规范人们交往行为,既需要法制也需要德治的必要性、重要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其荣辱观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放弃的法制与德治并举的治国理念根本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手段和德治途径。

(三)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体系是加快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从哲学高度认识和分析问题,一个基本要求和结论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市场经济形态下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要进行一百年,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伴生性要求和需要。这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所应具有的基本认识。因此,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归结为,构建张“八荣”抑“八耻”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建设、道德信念体系建设和社会道德操作系统及运行体系的长效建设机制问题。要从思想观念和认识思维视野上,充分看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是喊口号,不是背条条,不是一阵风,不是一场雨,不也能搞运动,打一两个战役就收场。而是着眼于长期教育养成,建立以“八荣八耻”荣辱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和各行各业教育运行机制、操作体系、长效建设和监督机制。特别是从领导干部带头做起,从共产党员带头做起,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抓起,长期进行,一以贯之,重在恒久,重在内化,重在实效,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在全民中逐步树立不断巩固和深化,全体中国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得到提高,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体系建设就能适应加快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注:本文是作者参加由中国伦理学会、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举办的“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的入编论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