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以中发〔2004〕16号等系列文件的颁发为背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命题,提出了“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基本观点,并以“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为逻辑起点,提出“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对推进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构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平台两方面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讨。

关键词:“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胡锦涛同志代表党和政府提出的这一执政治国的理念和新要求,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思路上的新发展,同时也应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的主导价值理念。

一、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建设

(一)“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基本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特指“和谐社会”,下同)基本概念和价值理念的提出源于党的十六大,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我们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新的理论观点和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执政治国方略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写进党的正式文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要概念(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因此,“和谐社会”基本概念和理念,既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引领并整合多元社会价值观的主导理念,同时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导价值理念。通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全党和全民社会中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在大学生中开展“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教育,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对我们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开展“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具体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包括高等学校)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以下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实践,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材建设、课程和专业建设等创造性的新途径。因此,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的需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开展“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使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深入大学生思想深处,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学会运用这一价值理念(理论)对身边的事物和社会现象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体体现价值观教育成果,从而做到“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因此,在当前开展“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拓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内容,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一条新途径。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推

进“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要以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已经设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为依托,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和谐社会”理论体系和价值理论观念体系,进一步明确其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快相关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步伐,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改〔2005〕5号)等相关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为载体,形成国家战略性层面的强势推动,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及内容,把上述学科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和“和谐社会”理论研究形成的最新成果,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实施方案(即2005方案)的相关课程和教材内容之中,以此推进以“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为基本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理论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从而实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包括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重点的课程(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相关课程的“三进”工作。

二、以“和谐社会”价值观理念构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一)以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

当前,在大学生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普遍适用性和思想政治性意义。在组织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活动、开展党团组织生活、指导学生社团文化等活动中,把大力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补充环节和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可行性。无论是在以上述活动为载体开展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主题教育活动,或是在上述活动中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积极使用“和谐社会”话语,强调“和谐、协调、融洽、合作、公平”等用语和词句,推行和深化“和谐社会”的概念及基本含义(包括提倡:人自身的和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从而激(击)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和话语兴奋点,使之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践的一个新热点。这对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刻板、僵化的模式和高调、空洞行不通,而务实、低调话语又不新的沉闷乃至苍白状态,为构造“和谐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有着创新性的先导和启迪作用。可以预测和想见,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背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为标志,伴随着中央16号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文件的逐级贯彻和具体落实所形成的战略性强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提升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学科的建立,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正在形成。

因此,倡导和推行“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以此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旋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构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活动载体所对应的规范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如:在校园内开展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环境等主题日、周、月活动),从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使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稳定的“和谐社会”价值观念,推动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同时,不断更新“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不断构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这是新的历史时时期和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客观社会要求,也是积极思考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所应获得的直接启示。

(二)以“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引领和渗透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受社会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多元性的影响。当今校园呈现出活跃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一元为主导多元并存的精神文化氛围,使得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不具有的、重要的育人功能。它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和富于个性的方式并以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时代背景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影响,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维度、视野和触角引申和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关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影响,必须突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教育并唱响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旋律,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和引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观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新维度、新视野和触角引伸和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改进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转变刻板、单调、严肃、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即:由单向说教模式向双向互动转变),以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手段,以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三观教育”、道德文明等教育于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把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突出、引领主导价值理念教育和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和主阵地,着力建设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主导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从而体现校园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把“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是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规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需要。因此,依循“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要为实践服务”的基本原理,把“和谐社会”价值理念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各环节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社区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中,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使广大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会运用“和谐社会”理论和价值理念,在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实践教学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体现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对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和工农、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课堂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运用“和谐社会”价值理念观察分析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以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新途径。

同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和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与研究,不断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发展规律性认识,进一步充实以“和谐社会”为主导价值理念的大学生教育理论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使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成效。

注: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价值观多元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桂科自0481043)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