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严以修身:打铁还需自身硬_◎【故事里的事】

◎【故事里的事】

自修、求学、交友、健身——毛泽东忆青年时期在长沙的生活

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有限,校规也使人反感。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地理的同时,也阅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

我那时住在湘乡会馆里。许多士兵也住在那里,都是“退伍”或者被遣散的湘乡人。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什么钱。住在会馆里的学生和士兵总是吵架。一天晚上,他们之间的这种敌对爆发成为武斗了。士兵袭击学生,要想杀死他们。我躲到厕所里去,直到殴斗结束以后才出来。

那时候我没有钱,家里不肯供养我,除非我进学校读书。由于我在会馆里住不下去了,我开始寻找新的住处。同时,我也在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前途”,我差不多已经作出结论,我最适合于教书。我又开始留意广告了。这时候湖南师范学校的一则动听的广告,引起我的注意,我津津有味地读着它的优点:不收学费,膳宿费低廉。有两个朋友也鼓励我投考。他们需要我帮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的作文。我把我的打算写信告诉家里,结果得到他们的同意。我替那两位朋友写了作文,为自己也写了一篇。三个人都录取了——因此,我实际上是考取了三次。那时候我并不认为我为朋友代笔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不过是朋友之间的义气。

我在师范学校读了五年书,抵住了后来一切广告的引诱。最后,我居然得到了毕业文凭。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这所新学校有许多校规,我赞成的极少。例如,我反对自然科学列为必修课。我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没有好好地去学,所以大多数这些课程我得到的分数很差。我尤其讨厌一门静物写生必修课。我认为这门课极端无聊。我往往想出最简单的东西来画,草草画完就离开教室。记得有一次我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上一个半圆,表示“半壁见海日”。又有一次,在图画考试时,我画了一个椭圆形就算了事,说这是蛋。结果图画课得了四十分,不及格。幸亏我的社会科学各课得到的分数都很高,这样就扯平了其他课程的坏分数。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一百分。

一位姓唐的教员常常给我一些旧《民报》看,我读得很有兴趣。从那上面我知道了同盟会的活动和纲领。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一试。

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农民们给我们吃的,给我们地方睡觉,所到之处,都受到款待和欢迎。和我一同旅行的萧瑜这个家伙,后来在南京在易培基手下当国民党的官。易培基原来是湖南师范的校长,后来成了南京的大官,他给萧瑜谋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管理的职位。萧瑜盗卖了博物院里一些最珍贵的文物,于一九三四年卷款潜逃。

我这时感到心情舒畅,需要结交一些亲密的同伴,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接着又转向了。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

但是,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买肉的事,最后吩咐他去买一块。我生气了,以后再也不同那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我们也热心于体育锻炼。在寒假当中,我们徒步穿野越林,爬山绕城,渡江过河。遇见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衣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也脱掉衬衣,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叫做“风浴”的体育新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我们就露天睡觉,甚至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体格锻炼”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格大概很有帮助,我后来在华南多次往返行军中,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中,特别需要这样的体格。

(节选自〔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范仲淹刻苦自励

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1)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2)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3)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4)。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5),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节选自〔宋〕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文》,标题是编者加的)

【注释】

(1)事:服侍、辅佐。

(2)钱俶(929 — 988),五代十国时期吴越末代国王,公元978年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顺宋朝。

(3)长山:在今安徽青阳县。

(4)南都:在今河南商丘县,当时叫应天府,是北宋的南京。

(5)事上遇人:对待上级和对待他人。

宋名臣轶事二则

一、包拯不结交富户

先生(1)因泛言(2)交际之道,云:“先人曾有杂录册子,记李仲和之祖同包孝肃(3)同读书一僧舍,每出入,必经由一富人门,二公未尝往见之。一日,富人俟其过门,邀之坐。二公托以他事,不入。他日复招饭,意瘽(4)甚。李欲往,包公正色与语曰:‘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竟不往。后十年,二公果相继典(5)乡郡。”先生因嗟叹前辈立己接人之严盖如此。方二公为布衣,所志已如此。此古人所谓言行必“稽其所终,虑其所敝”也。或(6)言:“近有为乡邑者,泛接部内士民,如布衣交,甚至狎溺无所不至。后来遇事入手,处之颇有掣肘处。”曰:“为邑之长,此等处当有限节。若脱略绳墨,其末流之弊,必至于此。包李之事,可为法(7)也。”

二、赵叔平黑豆白豆

“赵叔平(8),乐易厚善(9)人也。平生做工夫,欲验心善恶之多少,以一器盛黑豆,一器盛白豆,中间置一虚器(10)。才一善念动,则取白豆投其中;恶念动,则取黑豆投其中;至夜,则倒虚器中之豆,观其黑白,以验善恶之多少。初间黑多而白少;久之,渐一般(11);又久之,则白多而黑少;又久,则和(12)豆也无了,便是心纯一于善矣。”或曰:“恐无此理。”曰:“前辈有一种工夫如此。若能持敬,则不消如此心烦,自然当下便复于善矣。”

(选自《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本朝三》,标题是编者加的)

【注释】

(1)先生:朱熹(1130 — 1200),字元晦、仲晦,

号晦庵,后世尊称为朱子,江西婺源人,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泛言:随意谈论。

(3)包孝肃:即包拯(999 — 1062),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官员,谥孝肃,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后世尊称为“包青天”或“包公”。

(4)瘽:通“勤”,殷勤。

(5)典:掌管、任职。

(6)或:有人。

(7)法:效法、学习。

(8)赵叔平:即赵概(996 — 1083),字书平,南京虞城人,北宋官员,谥康靖,死后追赠太师。

(9)乐易厚善:心态乐观、待人平易、为人厚道善良。

(10)虚器:空的器皿。

(11)一般:一样多。

(12)和:意思是“连”,起强调作用。

曾国藩的修身课程十二条

(道光二十二年在京日记)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1),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2)。正位凝命(3),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年,购《念(4)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5)功疲神,切戒切戒!

(选自《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一》)

【注释】

(1)清明:清净、光明;躬:自身、自己。

(2)来复:归来、复还;仁心:先天具有的仁爱美德。

(3)正位凝命:语出《周易·鼎》:“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凝聚精神,完成人生使命。

(4)念:通“廿”。

(5)旷:浪费,耗费。

学做一个人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

(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我曾作了一首白话诗,论人要有独立的职业: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 by 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

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

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选自《陶行知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涵养

常常听人说,某甲很有涵养,某乙缺乏涵养,如此等等,议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没有一定的标准。

究竟什么是涵养?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有涵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和古人当然有不同的看法。

宋代的大理学家朱熹,提倡人们要学习孔子的涵养工夫。打开《朱子大全》就可以看到,他在好几处主张“平日操持,庄敬诚实,涵养内心,戒矜躁,去嗜欲”。这种主张,一般地说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从他的根本思想上以及后人对这种观点的解释和运用上看来,就都变成了消极的对一切采取无条件容忍的态度,甚至有人主张“逆来顺受”,就更加荒谬了。

我们的看法和古人的这种看法有根本的不同。我们所说的涵养,主要是从政治上着眼,也就是要强调政治上的锻炼和修养。比如,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有鲜明的立场、坚定的原则、正确的态度,但是不排斥灵活的方式方法。对于那些丧失革命立场、采取无原则迁就的任何做法,我们绝对不能容忍。有一班人八面讨好,谁也不得罪,自以为很有涵养,其实在我们看来乃是典型的“乡愿”,多么卑鄙可耻啊!

然而,这并不是说,对于古人的涵养工夫,我们可以一笔加以抹煞。问题完全不是这样简单。古人有各种各样的涵养工夫,应该加以分析,做出恰当的判断,然后分别对待,有所取舍。

举例来说,宋代林昉的《田间书》写道:“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铸,而病于跃冶。木越度、金跃冶,虽有良工,巧将安施?是故君子养质以成器。”这个道理自然是对的。雕坏了的木头和没有炼成的金子,确实是不能用的,即便你的手艺再好,恐怕也没有法子把它们制成什么好东西。林昉说的“养质以成器”,如果翻译为现时的口语,那么,我们说培养优良的品质,造就有用的人才,难道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至于有许多古代学者片面地反对性急,一味地赞扬忍耐,简直毫无道理。明代江盈科的《雪涛小说》中写了一个故事说:“一仕宦将之官,其厚友送之,嘱曰:公居官无他难,只要耐烦。仕者唯唯而已。再嘱,三嘱,犹唯唯。及于四、五,其人忿然怒曰:君以我为呆子乎?只此二字,奈何言之数四!?厚友曰:我才多说两次,尔遂发恼,辄谓能耐烦可乎?”接着作者加了几句评论说:“此知耐烦之当然,及遇小不可耐,而遂不能耐者也。余所以信忍与耐烦为难能也。”作者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一味地主张忍耐而已。

假若每个人果真都是无条件地对一切事情采取忍耐的态度,那一定只有害处,决无好处。正如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曾经讽刺的于啴子,便是一例。这个故事写道:“于啴子与友连床,围炉而坐。其友据案阅书,而裳曳于火,甚炽。于啴子从容起,向友前拱立,作礼而致词曰:适有一事,欲以奉告,谂君天性躁急,恐激君怒;欲不以告,则与人非忠。惟君宽假,能忘其怒,而后敢言。友曰:君有何陈,当谨奉教。于啴子复谦让如初,至再至三,乃始逡巡言曰;时火燃君裳也。友起视之,则毁甚矣。友作色曰:奈何不急以告?而迂缓如是!于啴子曰:人谓君性急,今果然耶?”象于啴子这样慢吞吞地处理火烧的急事,简直是荒唐至极,谁也不应该赞成他的这种态度。

那末,一个人的涵养如何,到底应该从哪里下判断呢?明代朱袞的《观微子》中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这里只要加上一定的条件,就是要看什么性质的问题,而不是无条件地笼统对待,意思就比较周全。照这样的意思来谈涵养的工夫,则不但无可非议,而且完全应该加以倡导。

(选自邓拓著《燕山夜话·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修身历的故事

近读《东坡志林》,深感东坡不愧大家手笔,文笔极好,言简意赅,隽永有味,仅录一则如下,以告诸同好。

修身历。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复生,问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答曰:“子宜置一卷历,昼日之所为,莫夜必记之,但不记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人世间何药可能有此效,既无反恶,又省药钱,此方人人收得,但苦无好汤,使多咽不下。”晁无咎言:“司马温公有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予亦记前辈有诗曰:“怕人知事莫萌心。”皆至言,可终身守之。

译成白话是:苏子由(苏东坡的弟弟)说:“有一个人死后又复生了,说他曾问阴间的官,要怎样做人,才能免受地狱的苦难。那官回答说:你应该准备一个日历,白天做了什么事,到了夜晚一定记下在日历上,如果是不能记下来

的,都一定是些不可讲的说话,不可做的事情。不做亏心事,心情舒坦,过一日就象别人过两日。如果这生人都能象今日这样去处事,七十岁寿命,就相当一百四十岁寿命,在人间哪里去找到这样使人长寿的药,既不会使自己受人厌恶,又节省药钱。这个方子人人都可以收到,又做得。但却常常因没有好的水去煎服,使人难咽下肚啊。”晁无咎(宋朝文学家)也说:“司马光也说过,我并没有什么胜过别人的,只不过一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别人讲的。”我又记得前辈也有诗句:怕人知道的事千万不要动念头。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可以作为做人毕生的准则。

记得当年读毛主席的书的时候,十分有感于毛主席要做“五种人”的号召。毛主席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尽管当时的社会风气已是崇扬“只要你能说,不要你能干”的社会道德规范。但我仍然坚持按毛主席所说的“五种人”去“克己”“修身”。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五种人”。几十年来,就为了这种态度,惹来了不少同学、同事、领导以及亲人的非议。1970年,我的一位至亲在给我的来信中就指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哪来那么多道理可说,要敢冲、敢砸,敢于批斗自己周围的人包括自己的亲人,才能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不反省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只是去要求别人,批判别人,就能够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难怪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尽心去追求“物欲”的满足,或者只是侈谈两句“共产主义风格”,更没有人谈“修身”了。我想,谈谈“修身”也不见得会和现在的“建设双文明”的方针有何相悖之处吧。

(选自伍庆禄著《汉镜堂文选》,海风出版社2002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卡尔·马克思的自白

1910年夏天,我在德拉维依拉法格夫妇那里工作了几个星期。拉法格夫妇十分乐意地把马克思逝世后留下的文献和书信交给我使用。劳拉·拉法格还热情地腾出自己的办公室让我工作。办公室有很多优美的装饰品,其中之一就是马克思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如今在美国社会党人斯巴戈所炮制的一本粗制滥造的马克思传里被复制的非常糟糕。马克思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带慈祥的笑容,微微地眯缝起眼睛,从墙上望着我们。既没有任何气宇轩昂的仪表,也没有任何庄严肃穆和令人起敬的仪态。这完全是另一个马克思,而不是一张众所周知的照片上所反映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家面容的那个马克思(据劳拉·拉法格说,这是许多照片中最好的一张)。可以认为,这位慈祥的老人完全掌握了“当外祖父”的艺术。这使我想起了李卜克内西向我们艺术地描绘的一幅生动情景:这位《资本论》的作者,肩上驮着心爱的外孙琼尼,在满屋子里来回乱跑。

我不记得一次我同劳拉究竟是由于什么而谈起了马克思,当时我表示遗憾地说,她父亲留下的纯粹关于个人的“自述”太少了。这时劳拉突然想起,有一次她和姐姐为了取乐向父亲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份类似《自白》的东西。她把手稿上称之为《Confessions》(《自白》)的这份材料找了出来。于是,正是马克思的这份问答式的《自白》,现在我想介绍给俄国读者。我是根据劳拉·拉法格赠送给我的副本将其译成俄文的。提问和问答都是用英文写的。

《自白》

您最珍爱的品德

一般人 ……………………………………………………纯朴

男人 ………………………………………………………刚强

女人 ………………………………………………………柔弱

您的特点 ………………………………………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 …………………………………………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 …………………………………………屈服

您最能原谅的缺点 ………………………………………轻信

您讨厌的人 ……………………………………马丁·塔波尔

您喜爱的做的事 ………………………………………啃书本

您喜爱的诗人 ………………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歌德

您喜爱的散文家 ………………………………………狄德罗

您喜爱的英雄 ……………………………斯巴达克、刻卜勒

您喜爱的女英雄 ………………………………………甘泪卿

您喜爱的花 ………………………………………………月桂

您喜爱的颜色 ……………………………………………红色

您喜爱的名字 ……………………………………劳拉、燕妮

您喜爱的菜 …………………………………………………鱼

您喜爱的格言 ………………………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 ……………………………………怀疑一切

卡尔·马克思

对这份《自白》,当然不能都a|a Lettre(按字面意义)来理解。这里我们毕竟看到了有开玩笑的色彩。但是由于这些回答是给予最亲近的人的,所以我们看到,在这种玩笑里包含着许多真理。

(节选自〔前苏联〕瓦连京·奇金、〔前苏联〕达·梁赞诺夫著,彭卓吾译《马克思的自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富兰克林的道德准则

在我的阅读中,我发现在列举道德品质时,各家的分类多少有点分歧,因为对不同的作者同一个词的涵义可以或多或少。节制这个词,比方说,有人把它的意义限于饮食,但另外有人却使它的意义包括调节其他的快乐、欲望、癖好和肉体的或精神的情欲,甚至把它推广到贪婪和野心方面。为了明确起见,我主张宁可多设几个项目,每一项底下少包括一点涵义,不要项目少而涵义多。我提出了十三种德行,这是当时我认为是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德行名目,在每一项底下我加了一些简单的箴言,充分地说明了我认为该词涵义应有的范围。

这些德行的名目和它们的涵义如下:

一、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二、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三、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一定的安放的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四、决心。当做必做;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

五、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六、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七、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八、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九、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十、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十一、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十二、贞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切戒**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十三、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既然我的目的是在养成这一切美德的习惯,我认为最好还是不要立刻全面地去尝试,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还是在一个时期内集中精力对付其中的一个。当我掌握了那个美德以后,接着就开始注意另外一个,这样下去,直等到我做到了十三条为止。因为先获得的一些美德可以便利其他美德的培养,所以我就按照这个主张把它们像上面的次序排列起来。我把节制放在第一,因为它可能使我头脑冷静,思想清楚。为了经常保持警惕,抵抗旧习惯不断的吸力和无穷无尽的试探的引诱,这种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思想是必要的,在获得和养成了这一美德以后,沉默寡言就容易得多了。在改进我品德的同时我还想增进知识,我认为在谈话时与其用嘴还不如用耳朵更能增进知识,因此我想打破我当时正在形成的爱好喋喋不休、爱说俏皮话、爱戏谑的习惯。这种习惯使我只能与轻浮的人交友,因此我给了沉默寡言第二位。在获得了这一项和下一项(生活秩序)的美德以后,我估计会使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执行我的计划来读书。养成了有决心这一习惯后,我就能更坚决地努力获得其余的美德了。俭朴和勤勉能使我还清债款的余数,会给我财富和产业,会使诚恳和公正的实践更加容易,等等等等。接着,按照毕达哥拉斯在他的“金诗篇”里所提出的意见,我认为每日必须检查,因此我想出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考查。

我做了一本小册子,每一美德分配到一页。每一页用红墨水画成七行,一星期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礼拜几的一个字母。我用红线把这些直行画成十三条横格,在每一条横格的头上注明每一美德的第一个字母。在这横格的适当直行中,我可以记上一个小小的黑点,代表在检查当天该项美德时所发现的过失。

我决定给与每一项美德一个星期的严格注意,如此轮流替换。这样,在第一星期中,我密切预防关于节制的任何极细微的过失。其他的美德让它们像平时一样,只是每晚记下有关的过失。这样,假如在第一个星期中,我能使写着“节制”的第一行里没有黑点,我就以为这一美德已经加强了,它的相反方面已经削弱了,其程度也许足以使我扩大我的注意力到下面的一项,争取在下一周内在两行中都没有黑点。这样下去直到最后一项,我可以在十三个星期内完毕一个整个的过程,一年可以循环四次。一个人要替一个花园拔草,他不能企图一次就消灭所有的野草,这样做会超过他的能力,但是他在某一个时候只对付一个花坛,在拔完了第一个花坛以后,才动手第二个。像他一样,我希望我能令人快慰地在我的表格上看到我在品德上的进步,在逐步地清除了横行中的黑点之后,直到末了,在几个循环之后,在十三个星期的逐日检查以后,我会愉快地看到一本干净的簿子了。

(选自〔美〕富兰克林著,姚善友译《富兰克林自传》,三联书店1986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