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想信念之本:认识规律_二、懂得发展三大规律

二、懂得发展三大规律

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第一,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在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和任务,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并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是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牢记党的宗旨、为民惠民。“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1939年2月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并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目标”;邓小平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 ‘人民高兴不高兴’, ‘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胡锦涛指出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并且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对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认识如此自觉、如此深刻。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在人民,价值在为民,根本在利民。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执政最重要的规律。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一旦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必然垮台。20世纪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到执政为民,失去了人民支持。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我们党革命28年,在舍身为民中铸就了辉煌;我们党已执政60多年,在执政为民中铸造了新的辉煌。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党的最高宗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能更加巩固,执政地位就会牢不可破。

二是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指出,无产阶级无条件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90多年来,无论什么环境,不管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挫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都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综合国内外正反两方面教训,可见党的纯洁性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着根本性影响。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保持得好,党就坚强有力,党的事业就能健康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纯洁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党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讲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在任何条件下都十分必要,这是我们推进一切事业的根本保障。我们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解决思想、队伍、作风不纯和不廉洁的问题,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中提高执政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对照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常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抵得住诱惑,自觉廉洁自律,保持向上活力,做到精神境界不断“修习”,精神家园持久“保洁”。

三是发展共产党执政规律,必须抓住、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共产党执政规律,贯穿其中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发展”。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一脉相承,精辟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从中可见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党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到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等等,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三步走”战略,建成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和方面,改进和完善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和方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以及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发展的思考。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空想到科学以及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探索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很多挫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国30年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实践进行全面反思,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党在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思考和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发展。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体系,不是僵化的教条,它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决不能用理论来裁剪现实,不能从本本出发,拘泥于书本上的论述,而必须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邓小平反反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还不止一次地指出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决不能搞“凡是”,搞迷信。他鲜明地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邓小平强调,决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我们要突破过去满脑袋的框框,一定不要提倡本本,“因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提倡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样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和谐稳定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我们党善于严格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时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把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团结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支撑。历史充分证明,党对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和团体都不能代替的。

第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即社会生活中的本质联系及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物质形态运动的规律。所不同的,自然规律是自在地盲

目地发生作用,社会发展规律发生作用则是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一是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创新发展理念。从世界范围来考察,发展观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变化的。在前工业化和工业化时代,发展注重的是经济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强调的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这是与当时许多国家面临战后恢复重建的客观形势相适应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尺。应该说,这种发展观对于促进财富的涌流、加快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发展观具有片面性,带来了资源极大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以及全球范围的两极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有鉴于此,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及2003年11月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通过了《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对关涉人类社会的发展理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持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表示,中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提出终身追责制,凡越过“生态红线”的,就应当受罚;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

二是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抢抓发展机遇。审视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挑战也可以因为科学应对而变成机遇。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小康才能实现,人民福祉才能提高,否则就会犯下历史性错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和平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结构转向调整期,国际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全球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这些都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牢记使命抓机遇,集中精力谋发展,必须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动摇”。我们头顶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光环,耳听“崛起的中央帝国”等赞誉,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虽然辉煌,差距也堪称巨大。与世界比,代表一国富裕度的人均GDP,我们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排世界第四十位,现在只排100位左右。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与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比,我们还显得很“苍白”,城乡收入差距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线,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排到了第133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懈怠”。机遇靠“抓”。战略机遇期不是靠坐等就会出现的黄金时代,而是在最有利于发展的时期,持续奋斗,矢志变革,迎来有利于发展的时空因素叠加。机遇要“抢”。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犹如白驹过隙。时不我待,应当始终保持攀登的姿态,锐意进取,切不可由于松懈而错过发展机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必须“不折腾”。没有哪个国家能在动荡中实现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促发展的助力,也是搞建设的保障。没有稳定,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没有稳定,改善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不可由于“折腾”而贻误发展机遇。

三是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破解发展难题。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于我国而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着力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仍面临着需要继续破解的难题。其中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都需要加以切实解决。在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种合法权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能把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难题解决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