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理想信念之本:认识规律_三、坚定事业必胜信念

三、坚定事业必胜信念

坚持社会主义事业有一个信心问题。有了信心,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不会因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而灰心。这样我们才能静观形势、趋利避害、沉着应付,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事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事业是建立在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客观分析基础上的,是源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一,坚持理想信仰是坚定事业必胜信念的重要前提。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也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

一是坚持理想信仰方能铸就事业辉煌。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党的理想,既博大深邃,又简约朴实;既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又忠实地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远大的,又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准确把握党的理想的本质,才能抓住认识和理解党的理想信念的钥匙,才能抓住树立和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肩负使命和奋斗历程都是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回顾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历程,其任务的艰巨、斗争的复杂、道路的曲折前所未有。1934年10月,党领导86000名红军从江西出发,到1935年10月抵达陕北时,只剩下7000多人。然而,也正是这支队伍,14年后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也正是这个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28年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回顾历史,是中国人民在困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组建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这一信仰的载体;在革命中创新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中国特色;在建设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新的形式与内容。在推进民族解放大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用牺牲和奉献谱写了雄壮的英雄史诗,铸就了巍然屹立的信念丰碑。事实证明,90多年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追求科学真理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用坚定信念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

二是登上信仰高地才能写好事业篇章。哲学家萨特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革命年代,信仰支撑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迎来民族解放的胜利;建设时期,信仰更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完成前无古人的伟业。在全球化时代,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在世所罕见的复杂矛盾和挑战中,我们需要登上由各项经济指标组成的物质财富的高地,也同样需要登上由理想与信仰组成的精神财富高地,需要当年那样义无反顾为民奋斗、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这是党的宝贵财富,更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宏大篇章的强大动力。在坚守信仰中明晰

前行的方向。信仰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缺失信仰,对于一个党员意味着背叛;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则意味着失去事业的根基。美国学者科兹在《自上而下的革命——苏联的解体》一书中,为我们分析了意识形态在苏联解体中的重要影响。在当时苏联精英层中,仅有9.6%的人赞成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12.3%赞成民主社会主义;76.7%赞成资本主义 。信仰的背离,注定了这个昔日强国一夜间大厦倾颓的命运。当前,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担当,值得我们时刻警醒、时刻铭记内心的信仰,始终明确前行的方向。

三是传承理想信仰就能播散恒久力量。传承伟大的事业,最根本的是要传承伟大的理想信仰。许多优秀的作品正是渗透着理想信仰的力量,才深入人心,博得喜爱。以电视剧《潜伏》为例,《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表明,95.7%的人表示喜欢看《潜伏》;55.1%的人说在里面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为那些无名英雄对自由正义的追求和坚定信仰而深深感动;还有32.4%的人,看到了共产党员具有的坚定信念、奉献精神和钢铁纪律。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追随理想和信仰的人,关键在于如何在多样的社会中引导人。理想信仰需要在感知历史中传承,知史才能明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多一些“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的思考,多一些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追溯和探寻,这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宽度,也有助于我们在感知历史中坚定信仰。这就要求我们倍加珍惜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努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智慧和开拓前进的力量,把党的历史转化为激励青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理想信仰需要在实践体验中传承。信仰不是虚幻的,实践是检验和锤炼信仰最可靠的途径。毛泽东认为,确立了信仰之后,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就不算真正的信仰。真正坚定的信仰是在实践中锤炼形成,是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的。因此,传承信仰就要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体现在立足岗位的奉献中,用信仰的力量实现最终的目标。

第二,正确看待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当代资本主义既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深刻剖析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也与20世纪初列宁曾精辟论述过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发展,把西方国家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发展,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明显下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底层的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

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其制度所决定的腐朽性和落后性并没有被改变。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正确认识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是坚定事业必胜信心的关键。

一是从国内来看,正确看待处于转型期的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什么是当代中国的转型期?简而言之,就是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这个转型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转变,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实际内涵。如何看待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这需要坚持用全面的、联系的特别是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层面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全貌及其历史过程,客观评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当代中国的转型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为核心、为动力的。由于顺时应势,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使古老中国生机勃发,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也对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辩证分析我国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任何社会都有矛盾和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进行这样一场深刻变革,没有矛盾和问题是不可能的。有矛盾和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它、研究它、解决它。从现实情况看,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可以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加以解决。冷静对待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利益得失。我们应当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尽量保持平和心态,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在增进全体人民利益的同时增进自己的利益。

二是从整体来看,正确看待处于低潮时期的当代社会主义事业。苏东剧变使地处欧亚的10个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这一事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打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坠入了谷底,带来了长达20多年的运动低潮。之所以称为低潮,是因为这20多年来,在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出现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阶级不愿照旧生活下去的危机形势,没有出现波涛汹涌的工农群众运动和大范围的革命发动;有的是反动势力对进步力量的摧残和高压,革命队伍的涣散和解体,群众政治意识的淡漠。特别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源地的西欧国家,其共产党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日益被边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变革与转型,我们既要正视现实,更要正确对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变革与转型是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各国共产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努力改变自己。回顾资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历史,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存在百年以上的老字号政党,没有一个不是经历了多次的变革和转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今天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是符合世界政党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规律的。

总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的前途和未来。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