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曾爷爷们迁移到石湾里,也把“先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好习惯带到了湾里。湖南湘中那一带的人大都是江西移迁过来的,童年的印象中,一个村子里大都有一棵或几棵标志性的大树,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召唤着远方的游子叶落归根。现在的江西人村头留下的大都是樟树,石湾里却只能种活油子树,尤可见这地方土地的贫瘠。文化就是一种生活习惯。石湾的两位先人,汲取了华夏文化的精华,在村头种三棵油子树,一棵柏树,寓意着一生一,二生二,三生万物,松柏常青。聪明智慧的两兄弟异地生根,在石湾里建了家业,繁了子孙,延续着后人。
听说六十年代前石湾里确实还是块风水宝地,花山岭树木繁盛,人均差不多一亩多田。现在的湾里有些年轻人都怪财富难聚,惯这惯那,根本的是思想不开放文化跟不上。再就是沉不下气去,都想赚轻快钱。不妨回家去瞧瞧山上的地长的荆棘,脚下的田土长的杂草。回想这过去的百多年,就是这块土地养育繁殖了我们先辈两兄弟留下的几百号后人。
花山岭的树木茂盛,山上百畜藏于林中,鸟语花香。年少的时候上山扯猪草砍柴,还会见到巨大的树根。山上的林木大都毁于大炼钢铁年代和开荒种地时代。山上每个大队有一个经济场,还有一个是公社的。开出来的地每年种上小麦、红薯、花生,为国家增产了不少粮食,但当地人的口粮还是一到春耕就断粮了。在当时特定时期,还是没让村子里饿死人。
人民公社的日子我没经历过,但公共食堂日子的清苦父亲说起来苦不堪言。春种夏播秋收的时候,生产队出工的人大家一起欢歌笑话,一到农闲的时候,农民们就偷偷地跑出去担脚,一天走百十地,赚五分钱,换个盐巴。
穷怕了的乡亲总是把希望寄托在神明。石湾里的神龙在春节总有几个老人会鼓动年轻人舞几回,特别是村里的党员文寿和林永,还有当了几十年老师的夏老师。时代就是这么的巧合,巧合到乡亲信天信地信神,分田土的前一年春节,往年天干大旱,收成不好,还碰上了天灾。1976年闰七月前一年,村里老人就流传,闰七闰八,皇帝老子用刀杀。果然那年“桃园三结义”三位老人相继逝世,还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所以湾里老人决定今年正月初一和十五一定要出龙收尾,但不能敲锣打鼓。正月初一和元宵十五,硬是在夜里打着个火把,一村人把着龙,偷偷摸摸沿着全村的每家堂屋转了一圈。为避免湾里几个党员受牵连,商议把党员文寿放到公路边放哨,林永守住中间段,夏老师来回穿梭当联络人。正月初一在湾里河边请出神龙,初十五又在小河边烧了龙头送走神龙。谁知,有几个年轻人心里逼得慌,夜里送走神龙后,拿出炮仗锣鼓,一顿猛炸猛敲,把公社大队干部惹来了,文寿、林永、夏老师装着外出回家的样子,碰上了上头干部,带回湾里喝了杯米酒,一查这事与他们不相干,就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