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生产改革

七月,东莞的早晨,马路两旁整齐的高山榕被洒水车洗得湿润干净,绿油油的树叶,千千万万,无数的叶片,一齐欢欣地伸向湛蓝湛蓝的天空。今天是个好天,我心里一片阳光灿烂。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闪动着光景的憧憬。我觉得一切不合理的事物经过争取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正如这次“乙肝病毒”风波,经过斗争最终得到圆满的处理。我今天能够正式上班了,就是最好的证明。

踏进厂门,我感觉到处都非常陌生,一向对我行军礼的守门保安也向挡住了门口。幸好我有带厂证,他看了看厂证上的照片与我的外貌似乎觉得异样,但又看不出破绽,只好不情愿地给我放行、敬礼。我定神一看,知道守门保安已经换人了。

我走进生产车间,闻到了熟悉的生产气味,这种气息是令人兴奋的,这种兴奋掩盖了我被停工的失望。

“来啦?”品管陈晓玲,向我顺口问了一句,算是跟我打了招呼。随即转身又回车间了,似乎有非常急的事要办。

我来到办公室。

“你来上班啦?” 陈浩主动向我打招呼。

“今天正式上班。”

“病痊愈了吗?”

“怎么说呢?本来我就没病,只是一场误会,公司已通知所有乙肝病人回厂体检,只要转氨酶正常,这周会安排陆续上班。”

“能够回来就好了!”

“这位是?”

“这位是我们生产部新来的张经理。”

“我叫张伟明,你是?”

“我是原PE部的主管林伟强!”

“你回来上班,我就解放了。这几天,我累得快撑不住了。现在生产乱得像一锅粥,我听兄弟们说起你,你一定有办法控制住局面。”张经理走过来,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

这时,我才清楚地看清这位新来的张经理,他年纪约莫有三十多岁,有一米七左右的身高,略胖,圆脸,戴着金边近视眼镜,儒雅的气质透出和善的神情。

“张经理,我的工作怎安排?”我直截了当地问。

“昨天,卢总与刘副总都找我谈过了,你还是做原来的工作,负责PE部,我负责生产部。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全力推进生产部的计件。不过,计件这项工作需要你的支持与配合。”他说话的态度诚恳,完全没有香港经理居高临下的姿态。

“产线计件,大规模流水线也能计件?”我吃惊地问。

“是的,这个月开始,生产线已经实行计件,多劳多得!”

“生产计件,多劳多得!”这个新鲜的概念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大规模流水线也能计件?我带着疑问,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病假”这两个月来,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令我惊奇的管理干部本地化,目前公司只保留有三位香港管理人员,董事长兼总经理卢锦兴,副总经理刘威及财务总监孙小琴。其他三十多位香港经理、主管全部解除合同回香港。开发工程部、PM管理部则由曹仲德总监负责。那栋香港职员宿舍变成为“管理人员宿舍”。更令我惊叹的是生产管理模式的变化——生产计件。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终于弄清了计件的奥妙。PE依照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计算出每个工位的标准工时,生产依据操作的难度与技术难度对工位设立系数。根据生产数量,就可以计算出每日产值,有了每日产值、有了系数便可以算出每人每日的工钱,这就是流水线计件。多劳多得,大大地提高了一线员工生产积极性,工资再也不是固定的标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让我大开眼界,这是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与多劳多得相结合的新模式,是一种制度的创新。然而这种新模式也存在致命的问题,就是生产的良率直线下降!车间到处都堆满等待修理的不良品,为了修好这些不良品,车间里还增加了一条专门清理不良品的维修生产线,显然生产线品质是失控的。这就说明,新模式还有点“水土不服”!如果没有在短时间内提升产品的品质,那么这次改革注定是失败的。看来,我的担子并不轻啊!

今天,我没有加班,下班就回家了。

“回来啦?”妻子端着菜从厨房走出来笑着问我。

“回来了。”

“今天上班感觉怎么样?”

“厂里搞计件,看来工作压力比以前要大一点。”

“有压力才有动力!我看你精神比几天前好得多了!”

“开饭了!”妻子叫喊着。

“老爸,今天你上班要多吃点!”女儿一边说,一边向我碗里夹我最喜欢的菜——猪肚炒咸菜。

一种幸福的感觉刹那间涌上我的心头。啊,我又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了!

饭后,女儿、儿子都回房间做作业,妻子在厨房洗碗,我在大厅里看电视。

咚、咚、咚!的敲门声。

“谁呀?”我站了起来走去开门。自从我得了“乙肝”之后,除了陈文勇与周伟各来过一次,便没有人再来串门了。

我万没想到,来的竟然是新来的张经理。

“你怎么找到这里的?”我惊讶地问。

“不欢迎?”

“欢迎!进来喝茶。”

我端出功夫茶具,泡上铁观音。茶很酽,是正宗的功夫茶。我有个把月没喝过这样的茶了。它会把带肉的食物化得精光。一杯茶就能把食肉动物变成人。茶同酒一样真是奇妙的饮料,一杯茶就能架起友谊的桥梁,喝茶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文明真是奇妙!

一杯茶入口话便来了。他说通过了解知道我是一位有能力的PE主管,他多次找卢总经理要求我恢复上班。他很高兴我今天能够准时上班。

“谢谢关心!”我感激地说。

“不用谢了,都是一种机缘,我们今天能够一起上班也算是一种缘分。”他说。

我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讲着各自的经历。他说他出生于贵州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经过艰难的努力拼搏终于考上了贵州大学电子科学本科,挤过高考独木桥,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超出了农门。毕业之后,如愿以偿地进了一家国营企业,由一个农民阶级蜕变成工人阶级。他自信在企业里,只要有技术,肯努力,做出成绩,人生就可以一飞冲天,鹏程万里!然而,在中国的国企,并不是他想象那么简单,处处凭关系,人人拼爹娘。他既没关系,爹娘也没能力出去拼。他看不到国企有出人头地的希望,便英勇辞职,来到了东莞寻梦。在东莞,他在一家外企找到了IQC(来料品质检验部)工程师的工作。在外企,因为他懂技术、有能力,再加上有文凭,很快就被提上了IQC主管。

他搞技术当工程师是合适的,可是当了IQC主管便不恰当了。他是位正直的人,材料合格就PASS,不合格就退货,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就连顶头上司发话也不得通融,经常闹得公司高层领导很不开心。供应商以为他想拿好处。于是,请吃饭,送礼、送红包,可是他还是油盐不入,不管供应商采取任何不正当手段,都攻不破他的堡垒。在外资厂,贪污腐败比国营企业还要严重,能吃就吃,能喝就喝,能拿就拿,能收好处就收好处,反正损失是外国人的,没有人会管你。工程部、采购部、IQC都是比较有油水的部门。部门的同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特别是他的下属更是无可奈何,都说他是傻子。不过傻人有傻福,他的文员非常欣赏他的做法,暗暗爱上这位傻上司,并排除万难与他走在一起。

他的正直并没有赢得公司领导的好评,反而处处受到排挤,不仅不给他加薪水,而且处处为难他,只要工作有点小失误,就被骂得狗血淋头。供应商更是恨之入骨,经常扬言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他经常在厂门口受到烂仔追打,厂里人事保安也不管他这事,报告治安联防队也没有下文。于是,便辞职另找工作,到一家民企当生产车间主管。他猛然发现,自己竟然是生产管理的料子,生产管理才是他的真爱!不用几个月,便把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不久便被老板提拔为生产部经理。可老板真是贪得无厌,原答应效率提升以后,员工工资要适当提高,周日可以安排休息。但是老板并没有兑现承诺,仍然日夜加班,员工工资仍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于是,他又辞职了。

“你是怎么进来当经理的?”我突然好奇地发问。

“我来本是来应聘PE主管的。但在与卢总面谈时,卢总很满意我的‘计件’方案,说让我来当生产部经理,让我在工厂推行‘计件’工作。”

“你的计件方案很好,但似乎有点水土不服!”

“是的,我也感觉到了。我是生产部经理,可是我的搭档并不十分配合。陈浩与赵大勇两位PE大组长,根本不把我看在眼里。我说搞计件,他们就说你要搞就自己搞吧。我说,坏机多,他们就说,坏机多就修嘛。老林,这样的合作关系,工作能搞好么,连在三者间取个平均数都不行,双方的力量都抵消了,最终等于零,甚至是负数!不良品多得没办法清尾。业务、生管天天追着我尾数。我没办法才搞了一条专门清理不良品的维修生产线。”

“你想计件成功,这一条专门清理不良品的维修生产线必须马上撤掉!”

“为什么?”他张着嘴问我。

“这还不明白,这一条流水线就是工厂一个垃圾桶,不良品全往里面倒,谁还想把产品做好?产品做不好,生产效率再高也等于零!”

“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来就难了!”他摇着头,叹气地说。

“不!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坚持下去就会成功。你只要把生产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有异常必须开出生产异常单。剩下来的工作便由我们PE来做了。”

张伟明一面喝着茶,一面用心听着。他又像学生向老师提问那样歪着脑袋,说,“那么,照你看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现在最要紧的是,教导一线员工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只有生产线每一个员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产品的品质才能保证。”

“哼哼……这一条很正确,明天我就让拉长把每条拉的作业指导书全部复印一份,让拉培训每一位员工,还要员工在复印的作业指导书签名。而且每次转换机型都要这样做。”

“这个方法很好,但要严格执行!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喜欢调和折中的。’但正是这种和稀泥,掩盖了大量问题。”

第二天,张经理就对全体员工进行一次作业指导书的培训,并推出新的“生产日报表”。虽然新表格相对于过去的老表格填写复杂得多,但表格的数据却非常全面具体,每个车间的产量精确到“每小时”, 而对于工时的记录也非常具体,有正常工时、异常工时、实际工时、标准工时、节约工时,一张小表格竟掀起了一股“求真”的旋风,生产日报表只能按真实的生产情况填写,才不会出错,而真实的报表必然把生产的问题暴露无遗,任何生产异常,以及“标准工时”不标准的情况都会被如实反映到报表之中,问题的暴露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问题点追索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这样做,我们PE部的工作压力变大了,但只有这样做,才能解决生产的问题,生产才能顺利。

不用一周,生产线的不良品便渐渐下降了,紧接着张经理便果断地将维修生产线撤掉了。

生产单位实行了计件,自然便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效益。来料不良IQC就要负责追究供应商的责任;采购没有及时采购物料,影响生产计划便要承担起停产的损失;工程设计不良影响生产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我万万没有想到,“员工效率品质回输表”的落实执行,竟然改变了整个生产部的生产面貌。之前,我只知道这是外国人一套好的管理方法,但好在那里却没有去探究。这个看似麻烦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给每位作业员的岗位上贴一张“员工效率品质回输表”, 领班每小时给组员记录效率与品质情况,如一天没有不良记录,领班就会在员工的“回输表”的这一天里盖上“工作优良”印章。如果一个月全部“工作优良”,则员工可获得一百元质量奖。这如同读书有了考试一样,其意义相当于当年恢复高考制度一样。有了考核,有了竞争,工作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个小小的改革,给了员工们很大的自信心与成功带来的自豪感。

员工有了考核,管理与技术也同样需要考核。过去实行的KPI是一方面,技能考核又是一方面。生产技能竞赛活动便在生产车间拉开了序幕。这一行动使生产车间掀起了一股学习的**,技术与管理的价值便在考核中充分体现出来。通过考核后,对于成绩优秀的,颁发奖状,并纳入年度考核给予升职加薪;对于成绩差的,也没有立马给予下岗处理,只要能重新学习,直至补考及格,也再不予以追究。

当然,张经理也是利用这次考核的机会重新调整生产部的管理架构,生产部有三个车间,一个是PCBA加工车间,负责从PCB插件到PCBA测试完成;一个是家用音响生产车间;负责家用音响的组装、测试直至包装完成;一个是车用音响生产车间,负责车用音响的组装、测试直至包装完成;生产部员工人总数有三千二百五十人,每个车间大约一千人,原由二十四个生产管理平面管理。提升起三个生产管理为车间主管。陈文勇被提升为汽车音响车间主管。

数据是枯燥无味的,但对于生产来说却是最优美的语言,用数据说话,是最令人信服的。仅仅实行计件几个月,生产效率便提升了将近百分之二十。这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效果。过去,我所学习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法(时间研究理论)相比“计件”方法的效果,简直就是一个零头。我开始理解,生产效率的提升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和群众共命运,同利益。现在,我终于明白,中国之所成为世界工厂,就是我们中国人有一股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