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竞争
校门口住着许多陪读的家长,家长们听说高二(9)班的朱伟考了第一,纷纷上门找他给自己的孩子做家教。朱伟发现有利可图,就答应了。
可一中的老师也在做家教,为了和老师争夺生源,朱伟把价格压低了些,比市场价便宜十元。
朱伟的妈妈是小学教师,为了陪读,她向学校请了长假。朱伟的妈妈反对儿子做家教,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学习,最后会得不偿失的。
朱伟说:“妈妈,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因为要讲给别人听,我自己先要吃透,我自己吃透了,再给别人讲一遍,我会记得更牢。教是学的很好的手段,二者是良性循环,对我的学习没有任何影响,非但没有影响,还能促进自己学习。”
妈妈觉得儿子说得有道理,就答应了,并提醒朱伟:“但你辅导的学生不能太多,最多五个,多了对你肯定有影响。”
朱伟说:“我也不想教那么多,五个足够了,家教费够我们交房租了。”
周日不补课的时候,朱伟就给五个同学辅导功课,主要是数学和英语,当场辅导,当场付钱,现金结算,没有呆账死账,半天下来,营业额高达300元。
朱伟真有天纵之资,不仅智商超群,而且财商独具。
朱伟尝到了甜头,他觉得还是排名次好,不排名次,我就挣不到钱了!假如我在(10)班,就没有赚钱的机会了。
这样,在一中,不光校长、老师支持考试,就连少数尖子生,也支持考试、排名次了。
朱伟搞家教,让(9)班的学生很是羡慕,他们更加相信分数就是钱的道理,更加认为名次就是财源。于是,许多苗子生都想考第一名,让自己能像朱伟一样办家教赚钱——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激烈了。
奇正对此形势非常满意,他就希望学生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但他没有想到(9)班的竞争已经走上了歧路——学生不是为了学文化而竞争,而是为了赚钱竞争。
之后,(9)班的苗子生之间的竞争火药味特浓,相互倾轧,甚至不择手段。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事没有了,而且考试之前,学生挖空心思打探试题,打探答案。以前考试,差生想抄,现在考试优生也想抄了。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9)班学生越发重视投入了,班级兴起了一股买复习资料风,一时间,课桌上堆放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诸如:《导学》《课堂新坐标》《名师伴你学》《三维设计》《步步高》《高考三人行》《高考风向标》《高考导航》《考场秘笈》《考场降龙十八掌》......无边试卷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
而隔壁的(10)班则是另一种风景,方舟披沥一心练的是独孤九剑,他的班不同于任何一个班,风景最为别致独特。(10)班课桌上的资料也是五花八门,不过不是复习书,而是报刊杂志,诸如:《中国国家地理》《视野》《读者》《文摘周刊》《新安晚报》《参考消息》《CHINA DAILY》《文史知识》《环球》《散文月刊》《南方周末》《演讲与口才》《南方都市报》……
开校会时,莫校长表扬奇正:“高二(9)班在奇正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习风气特别浓!他们班的学风是最正的!其他班主任都要向奇老师学习!”
不光校长表扬奇正,就是校门口的书店老板,见到奇正,也点头哈腰地恭维他:“奇老师,你们班学生是最重视学习的,在我这儿买复习资料的大都是你们班的,说明你班主任教育好啊!”
奇正说:“如果你卖《红楼梦》《三国演义》,那肯定完蛋了!因为学校禁止学生买这些课外书。如果你坚持卖复习书,我敢保证你有销路。因为我们鼓励学生买复习书。我告诉你,目前还只是个序曲,是个开端,等他们进了高三,我们班的学生买复习书会更踊跃!”
“那是那是!我会坚持卖复习书的,不可能卖《红楼梦》《三国演义》那些杂书的!那些书一钱不值!谁卖那些书啊?”书店老板说,“方舟那家伙当班主任不行,他不许学生买复习资料,鼓励学生看报纸。这家伙有点不务正业,不识时务!现在有哪个老师让学生看报纸?别的老师都禁止学生看报纸、看杂志的,而他专门反着做!方舟那家伙当教师不合格,误人子弟!听说他们班的学生成绩也是最差的。”
奇正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