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校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自从陈平安成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环境的改变,随着知识的增多,思想慢慢开阔起来。显然,他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也喜欢看书读报,听人讲故事,特别喜欢听爷爷陈先明讲故事,同时仔细观察事物,所有这些的确实成为了他写作的好题材,不知不觉爱上了文字,从而养成了每天坚写日记的好习惯。因此,如果陈平安每天不写点东西,不记录耳闻目睹的事事物物,就好像当天有什么事情没完成似的,晚上也要思这想那,势必影响到了他的睡眠。当然,他不敢否定,这也是离不开陈秀秀同学的热情帮助,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然得到了陈峰明老师的表扬。

秋天来了,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送走了火热的夏天,拉开了秋的帷幕,离开枝丫的黄叶铺满了山上的小路,当累累的硕果挂满了枝头,但是晚上的蛙声消失得无影无踪。突然,一阵秋风吹来,田野里翻滚着金黄色稻浪,正忙碌在田野的村民们喜笑颜开。此时,差良代塘跳满了金色的音符,油茶林闪出了丰收的喜悦。金良村小学也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老师们忙碌上课,学生们认真学习,苍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1979年10月,学校领导为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特意举行作文比赛。然而,他们四年级并没有什么作文题目,还是阅读作文。主要内容是,要求写一篇关于周末的生活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一件小事,自拟题目,1000字左右,时间为150分钟。

作文比赛铃声一响,许多同学拿到作文试卷,迫不及待地写作起来,教室里充满了唰唰的写字声,仿佛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气势,又如登山运动员都想第一个登上泰山顶峰似的,从而体会“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味道。

然而,陈平安并不着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静静坐在位置上,时而看看作文试卷,时而仔细默读黑板上阅读作文的内容,详细回忆着周末的大小事件。大约十分钟后,他突然想起学过的《丰收》课文,特别陈峰明老师向陈老五同学提问“颗粒归仓”的含义,无意间提醒了他,有如游玩在鸟语花香的春天里,望着绿色的海洋,心潮澎湃,思想开阔,充满期待。

既然陈平安有了写作方向,就决定从耳闻目睹的事件入手,自拟题目为《收稻谷》。当他自个儿微笑一阵后,便缓缓提起笔头,真情实感的文字听话似地跃于纸上,相似开闸之水哗啦啦地从他的脑海里流了出来。大概内容如下。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漫长的夏天过去了,迎来了金色的季节。树叶被调皮的秋风一片片涂黄,把绿叶变成了红叶,**、桂花竞相开放,逸出醉人的花香。在秋风的撩拨下,树木**摇曳,小草快乐飘拂,满塘秋水泛着粼粼波纹,金黄色的稻穗向人们点头微笑,粮仓静候满眼的希望。

爸爸陈文东是金良村第二生队的队长,为了搞好生产队的工作,也为了提高社员们的生活水平,背熟了毛主席的语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确实历尽了心血。

你看,他一吃完早饭,嘴里叼着根自产的土烟,随意摸摸脑门,大概思考着生产队的出工事宜。然后,他与妈妈吕有姣打个招呼,匆匆走出家门,来到院前的田野里,使劲地吹响了出工的口哨,催促全队社员及时出门。对门山上的油茶林传来一阵阵“嘀……嘀”的回音,社员们随即从四面八方飞出家门,赶向指定的集合地点。

当全队社员到达将要收割的稻田时,爸爸根据昨晚开会的讨论结果,把60多个劳动人员平分成两组。然后,两组派出优秀代表,当众抓阄,由此落实每组需要收割的4亩稻田。分组的目的是让大家公开、公平与公正地竞争,以调动社员们的积极性,加快收割稻谷的速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确保提前完成秋收任务。

接着,每组社员自觉围在一起,经过简单的讨论,统一了节奏,就积极行动起来。既然两组比赛团队领会了自己的分派任务,就高兴奔向各自收割的稻田里。因此,一场大战开始了。

不知是谁吟唱起“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的调子,田野里响起了哗哗啦啦的掌声。

陈平安听着似懂非懂的唱词,远远站在田埂上看热闹,望着精彩的比赛场面,感觉非常好奇,心想这次又有写日记的材料了。

于是,他睁大眼睛,前后左右观察一番,发现每一组的妇女们在收谷机前面躬着背,低着头,翘着屁股,面朝水田背朝天,拼命地割着稻穗,镰刀在稻田里飞舞,割下的稻穗自觉排成了诗行。尽管妇女们累得汗流浃背,总是笑容满面地忙碌着,衣服上画满了闪光的彩图,汗水流出了收获的喜悦。

因男女有别,分工当然不同,男人们大都在收谷机(手动脱粒机)旁边作业,估计有10多人,仅踩机子的就有三个(每半个小时轮流换人),中间那个只顾玩命地踩踏板,以便加快收谷机的旋转速度,另外两个紧握着一手手稻穗,熟练地摁于脱谷转盘上。

你看,收谷机无畏疲劳,唱起嗡嗡的欢歌,谷粒在高速旋转的脱谷转盘的鼓励下迅速离开了稻穗,激动地飞向机仓,表演完短暂的迪斯科,从令如流地跳入仓底,与先前落入仓底的谷粒紧紧地拥抱一起,耐心等待后面的兄弟们,准备一起回归生产队粮仓。

收谷机两旁各有两个传递稻穗者、一个捆扎稻草者及四个专门负责在稻田中收集与转运妇女割下的稻穗者,打谷机后面还有两个负责收装机仓的稻谷者,个个吃苦耐劳,忙忙碌碌。

另外,每组安排四个力气饱满的劳动力,负责把收集好的稻谷运送回生产队的晒谷坪,返回田野时随手牵羊地带些凉爽的泉水,方便大家解渴,又成为优秀的后勤服务者。

由此可见,每组社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干劲十足,忘记了疲劳。虽然他们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没见人叫苦,也没人停下来休息,生怕本组落伍似的,宛如两军交战,狭路相逢勇者胜,人人做梦都想争创第一啊。

爸爸也没闲着,奔波于两组收割队伍之间,仔细查看现场,全面指挥,从而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他时而笑容满面地提醒:“请大家把稻穗收拾干净啦,一粒谷子一滴汗呢。”他说得非常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必须要做到颗粒归仓,不愧是个优秀的生产队长。

陈平安也没闲着,看看甲组,瞧瞧乙组,忙得不亦乐乎,一者分享劳动快乐,二者想知道哪一组先完成收割工作。你瞧,大人们喊着农业学大寨口号,撸起袖子加油干,田野里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所以,陈平安看得眼花缭乱,恰似在观看一部经典的纪录片,时而为他们鼓掌加油。

由于社员们同心同德,不怕流血流汗,收割速度快得惊人。大家收割完一丘又一丘,收谷机也听从安排,时而转移另一丘稻田里,继续完成收割使命。经过社员们的不懈努力,原来金黄色的地毯悄悄消失,却站满了活灵活现的稻草人,而且原计划四个小时收割完的任务,结果只用了三个小时。更令人兴奋的是,两组几乎同时完成收割任务,陈平安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陈文东非常高兴,挥舞着双手,大加赞赏,田野稻穗随风曼舞,挂在高空的太阳也露出了诗意的笑脸。他趁机连吹三声哨子,振臂高呼:“今天大家辛苦了,既然提前完成任务,就提前收工。”

社员们听后欢呼鼓舞,陆陆续续跳上田埂,随意清洗脏污的泥泞,迅速穿好鞋子。然后,大家挑着装满幸福的重担,踏着快乐的步子,唱着农业学大寨之歌——今秋又丰收,颗粒归仓,凯旋归来……

陈平安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同样哼着不成文的调子,跟随大部队兴致勃勃地回家。显然,这个星期天玩得好开心,收获美满,快乐无比。

作文比赛的评选结果出来了,陈平安夺取了四年级比赛的第一名。学校按照比赛计划,举行了别开生面的颁奖仪式。他情不自禁地跃上领奖台,领取奖状与奖品(一支三分钱的铅笔与两本五分钱的作文本),奖状闪出庆贺的光芒,金良村小学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班主任陈峰明老师(他后来去邵阳电大进修三年,毕业后成为了中学教书,而且三十年后定居邵阳市,并成为创卫文明标兵呢。)不仅在班上表扬陈平安,而且单独找他谈心。他摸摸陈平安的脑袋,轻言细语地询问:“陈平安,我真没看出来,你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来,能否谈谈你的写作心得?我好在班上进行推广,鼓励大家向你学习。”

陈平安面对提问,无从说起,犹豫一会儿后笑眯眯地回答:“陈老师,我自己也说不准,或许这是我一时的灵感吧。”其实,他有句心里话没敢说出来,因为他在写作方面能取得今天的好成绩,确是受到了陈秀秀同学的影响。

这就是陈平安在校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收稻谷》,成为他爱好业余写作的动力,并激励着他在人生路上奋勇前进。

只可惜在30多年后的一天,陈平安写的二十几本日记本以及所有的书籍(估计有100斤左右)被他调皮的小儿子陈松松当着垃圾卖掉了。他深感遗憾,当年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全是宝贵的财富,千里长堤,毁于一旦。

俗话说,十个文人九个穷,特别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商业时代,写文章未必就有饭吃。但是他仍然要坚持写下去,算是他的业余生活,权当自娱自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