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功能考量

——思想政治教育“30年”管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反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客观上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角色的工具属性功能,把思维观念的理性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并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比照分析,将获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考量结果和消长成因。据此,本文在论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和工具理性基础上,从工具性功能和工具理性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作用及消长成因进行了相应考量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社会功能;工具理性;考量;消长成因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主导社会价值观念多元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并发挥其社会功能,论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角色的工具性功能定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过程的社会功能进行考量(即:考察测量或度量)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此消彼长的社会成因进行比照分析,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科学发展,有着积极的探讨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与工具理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职能与工具性社会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是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经济基础服务这一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明确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承担并履行着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职能,确立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渠道的时代主导性地位。同时,也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设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大众化社会传播思想理论、传承文化文明的运作执行载体和理论武装工具的社会角色属性功能。而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这一运作执行载体和作为思想理论武装工具的社会属性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属性社会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属性社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社会属性功能。

因为,从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的角度分析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与实践过程中特有的“必备手段和宣传思想工具职能”,这一点,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充分发挥党在思想领域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理论教育工具的作用得到证实,看不到这一点就会犯观察问题的主观武断性和评判问题的“无知与偏见”毛病;另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发展进程的规律观察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的“当然工具属性功能和思想传承载体”,这一“当然工具属性功能和思想传承载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功能,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出现分析问题的主观主义或认识问题的盲目乐观性。因此,将上述两者论证综合起来就可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属性社会功能,简称工具性社会功能。

同时,社会法原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某一社会组织的社会职能,又主要表现为这一组织的社会责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亦即为社会责任的承担。从主观视角分析问题和认知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职能能否有效发挥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另一方面,从哲学的思维视野高度看问题,将使我们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的体现既必然、同时也自然地反映其社会属性功能与价值”的结论。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职能的确立是主观的,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和社会功能则是客观的。这就从充要(充分和必要)条件上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大小,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职能履行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和工具属性功能的体现,这就是我们看待和评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应具有的辨证唯物主义态度。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

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理性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角色和作用,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思维观念,同时把理性化思维观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具属性功能,进而通过内化和整合,就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工具属性社会功能,其工具性的“机械”属性是由其社会角色决定的,这一“机械”属性就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律。诚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具有鲜活思想的人去实施的,既有可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同时也难免带有个人主观意志性的另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工具性“机械”属性不同于物质运动、物质生产的单一(简单划一)工具性机械属性。据此将理性化思维观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思维观念,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具属性功能并内化、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惯性思维,固化为工作手段,转化为分析方法的考量工具,就会产生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革开放30年的诸多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观念上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优良传统和法宝(从哲学的视界看,其实就是运用

思想武器作为工具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劳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固化为工作手段,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上量化(具体化)为分析评价、育人导向和政治保障的各种工作方式方法,以说理式的、理性的话语说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的例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理性的提示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提示我们,站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高度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在性和工具性社会功能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在社会大众化思想观念呈现多元性趋向的现实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的引领地位和时代主导性功能,是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又为经济基础服务这一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主观评价如何,认识不到这一点,盲目乐观、随心所欲而又非理性地夸大它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就容易犯政治价值中心论的泛政治化倾向;同时,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众化社会教育中的理论武装的工具性社会功能和思想理论教育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悲观失望、主观武断和非理性地贬低、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把社会发生的某些思想文化道德不良现象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苍白”、“无为”论的归因都是错误的。只有看到和认识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育、学科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并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视为“四个同等重要”以增强工作信心;进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思想理论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信念,不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并充分和有效发挥工具理性作用,进一步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观念,才能在不断探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中,实现“有为才有位”的必然发展,到“有位更有为”的科学发展新途径。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考量及其过程消长的社会成因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考量

以改革开放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起点和时代性标志,从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维度观察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为度量工具,理性分析评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从中得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考量结果。

1.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具有伴生性关系

从80年代初全国部分高校政治教育专业转为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起,目前(截止至2013年)发展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点的院校75个所,具有硕士点的院校322所,设有思政教育本科专业的院校233所。充分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专业理论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中获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以政治教育专业为历史沿革和依托,兴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依循“先有事实,后有概念,进一步理论抽象”的逻辑,从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凝练和工作经验积累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由履行党的政治职能的工作状态发展到社会建设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状态、并逐步上升到学科形态,又从科学发展的学科形态回归到高级层次的社会科学工作和理论教育与实践研究状态,形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和发展循环。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过程的历史地位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作用的客观实在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作为思想、文化、文明传承的运行载体作用和理论武装工具的工具性社会功能。同时说明“30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由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延伸和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概念,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之使然。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党在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后,工作重心由政治工作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设的转移。作为履行党的职能之一的政治工作也经历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相邻术语的演变,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法的转变。说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既是履行和体现现代社会职能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改革开放客观社会需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改革开放具有伴生性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社会功能考量获得的结果之一。

2.在现实性和概念上,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向“思想理论教育”发展趋势的转向

宏观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性上,以政治工作为发端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在概念上,社会主义革命与政治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思想理论教育形成基本对应关系)。伴随着以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为标志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彻底结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事业全面开始,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经过30年的发展,正在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新成果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论教育为主导渠道、以人的思想健康发展为教育目标(以人为本的)、趋向人文发展和精神素质提高的“思想理论教育”概念的转向。在现实性和概念上,这一发展趋向既体现了思想

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所应履行的主渠道职能,也反映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客观社会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克服“政治价值中心论”的道德泛政治化影响后,对青年学生和社会大众的政治思想关注热点,已向人们的物质经济生活、精神理想、道德诚信品质、文化素养、心理健康、就业问题、社会法制等思想视点的转移,更彰显出思想理论教育要为社会大众、特别是作为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又回归社会的本质体现。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30年”发展过程消长的社会成因

1.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此消彼长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社会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局观察思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其工具性社会功能考量现代思想政治教育30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较为明显的消长(即此消彼长)期。第一次消长期是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专业开办初期时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兴专业(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等政治教育类专业),学科研究和学位点建设开始起步,在校生呈逐年上升趋势。伴随着思想解放、破除社会思想禁锢的进步,同时也引发多元社会思想的骤然迸发和**涌现,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直至“89政治风波”的发生,也使整个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教育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国际政治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强弱化的低潮,高校思政教育专业及其发展受到一次较明显的冲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消长期;第二次消长期是风波过后,在党和政府、高等学校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下,强化了对政治风波的反思和教育,以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内容的思想理论教育得到空前加强,学科研究和学位点建设得到较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和规模得到提升,社会大众、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又特别表现在政治观念上出现理性的回归。而90年中期以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深入发展,新的经济建设热潮的出现,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已由政治问题向经济物质生活转移的客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在人们的观念中,出现“讲经济实惠而讲政治道德要求虚无”的价值认识模糊且将长期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消长期表现出初期得到显性强化,但又逐步隐性消退的特征。这一问题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下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加强、社会地位和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而消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此消彼长经历,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既使思想政治教育经受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社会意识形态冲击的锻炼和考验,更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思想武器和工具性社会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消长的社会成因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条件下,除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已向社会行业部门(机关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的职业道德、法制与文化教育培训普及转化,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干内容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内涵的思想理论教育尚未在社会行业部门的教育机制中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在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中,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物质条件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把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的关系摆放在正确的位置,此外,彻底否定**的极左错误又出现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换位(还原)思考走向极端化的偏差,使人们只重视物质第一性,而忽视精神重要性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客观上造成的弱化是无法回避和在所难免的。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角色与工具属性功能和作用,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夸大,也不能主观武断地贬低。思想政治教育既不是“说它重要它就重要,说它不重要它就不重要”,更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些问题的产生只能说明:人们(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和少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本身)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职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教育感化作用和工具性社会功能的作用认识模糊,思想形态上的不清晰,经济体制转型期观念的转变不到位,导致理论教育所需表达的道理和话语,不能在教育的实践中确实体现为硬道理和真理的品质,加上社会生活负面影响的巨大反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实现实效性的诸多问题就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也反应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社会功能认识上、社会机理上缺失的成因。这就更彰显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肩负义不容辞的、高素质要求的社会历史责任,更需站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维高度,努力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普及教育这一社会职能的历史使命。

注: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广西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价值观多元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导向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桂科自0481043)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并于2008年12月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卷全文收录转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