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香江回眸_大众符号

大众符号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有人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香港。

在轻狂的才俊眼里,那是一个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之地,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所在地。在多情的文人眼里,那是一个有山、有树、有漫山遍野鲜花和婉声鸟语的地方。在浪漫的文人眼里,那是一处在炮火纷飞中,犹能上演倾城之恋的地方。

也许,在香港人眼里,这只是个几十年住惯了、看腻了的生活所在。生活没有光鲜夺目的外表,它总是在岁月的流沙中悄然沉淀。一块糕点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市井人情,一杯奶茶足以品味人生百态。那些让人心生温暖的,往往是一些最寻常的生活细节。

褪去东方之珠的耀眼光芒,另一个似曾相识的香港便展现出来。海边大排档人如潮涌,小食摊茶餐厅人声鼎沸,墙壁上的电影海报都是英雄卧底江湖告急,有轨电车在一连串的叮当声中穿过夕阳下的狭窄街道。

这同样是香港,它就像《花样年华》中的张曼玉,衣服是晚宴般的庄重,吃的却是最草根的面条。用一句话来形容香港精神最恰当不过:倾国倾城的姿容,普罗大众的生存。

香港,独特的历史环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二千多年来,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亦因为在过去百多年间曾经成为英国殖民地,故此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酿造成为“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从19世纪的转口港,到21世纪的国际都会,世界各地的文化亦对香港文化影响不少。

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香港这个交汇点碰撞,所迸溅出的火花势必既有包容,又有其与众不同而值得骄傲的地方。

首先是管理文化。香港是资本市场发达的地方,所以其发展深受资本的影响。香港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公司模式,合约精神。除了金融、商贸、影视这些营利机构外,就连大学、中学及很多机构,都采用公司制度。学校有校董会,校监为法人代表,由校长和校务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校长相当于履行总经理的职责。校长、老师、职员都是采用合约制度。校长与董事会签约,老师、职员与校长签约,基本上是大学教师两年一签,中学教师一年一签。不过,学校的老师并没有感到特别大的压力,因为政府有严格的法

制保障弱势群体。合约期满,教师可以无条件炒掉校长,另攀高枝,但学校炒掉一个老师一般需要原因,否则,学校甚至会惹上官司。工作合约很具体,除了薪酬,学校在合约中会明确本年度的工作内容、要求、权限、责任和工作时间,大家依约工作。这也是香港人在世界眼中,始终是那么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廉政文化。香港目前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廉洁的地区之一,这一切得益于香港廉政公署科学有效的管理。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于1974年2月,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署在执法、教育和预防方面三管齐下,一方面以有效方式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调查贪污,另一方面积极推行防贪措施,以杜绝贪污机会。同时还负责教育市民认识贪污的危害,争取他们对肃贪倡廉工作的支持。香港政府公务员要定时申报个人财产,问责长官的财产还会被媒体披露接受监督。仍以学校举例,如果一个商人与学校有经济往来,校长是不能和商人一块在酒楼吃饭的,否则一旦被举报,校长将面临被廉署邀去“喝咖啡”。官员一旦被查实有贪腐行为,即便情节不严重,数额不太大,也会被清出公务员队伍,同时失去高月薪和几百万港币的退休金。除查处打击之外,最使贪污者感受心灵震撼的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揭露和社会舆论的压力。香港传媒高度繁荣,弹丸之地,却有几十份日报、数份电子报章和几百份期刊、七家本地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12家非本地电视节目服务持牌机构、3家电台。长期以来,香港肃贪机构与新闻界密切合作,凡检控重大贪污案件,尤其那些涉及本港知名人士的,都会被新闻界广泛报道,香港传媒在香港享有高度的新闻自由。

还有电影文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电影”。多年来,香港电影作为中华文化品牌风靡全球,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成为华语电影的一大指标,被誉为“中国梦工场”、“东方好莱坞”。香江乐土孕育出植根传统中国文化、融汇中西的华人本土电影产业,是全球华人社会中最为瞩目的电影天堂,更筑起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基地。

香港电影在华语电影领域里取得领导地位。第一部在香港摄制的故事短片为1909年的《偷烧鸭》。到了1930年,由于南洋地区有一大批操粤语的华侨聚居,令粤语片成为一个等待发展的大市场。但粤语片因受中国内地政府的语言政策的影响而不能在当地拍摄,而香港政府却对此持开放态度,使30年代以后的香港发展成为华语世界的粤语电影制作基地。后来的刘家辉、成龙以及李连杰时期

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奠定了香港武侠片的基石,也使香港动作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中占一席位,这既确立了这些华人功夫影星的地位,又培养了一班幕后电影人才。

提到香港,就不能不提音乐。香港早期的音乐以由中国传入的粤剧、粤曲为主,其中由于香港有不少粤人聚居,故此粤讴(弹词的一种)、木鱼歌、南音等粤曲在早期的香港曾传唱一时。及至20世纪中叶,上海的国语流行曲传入香港,至70年代时,欧西流行曲、国语流行曲和粤语流行曲曾在香港风行一时,后来粤语流行曲因曲词的创作和唱法有所创新而成为现时香港流行音乐的主流。进入90年代,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及歌手开始从事音乐剧的创作。这其中以流行乐歌手张学友最为成功。他将作家钟伟民的原著小说《雪狼湖》改编成为音乐剧,并与林振强、林夕、陈少琪等文化界人物以及一些著名音乐人合作,在香港甚至于在大中华区和海外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对于推动香港的音乐剧文化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剧亦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成功的香港音乐剧之一。

香港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东方和西方饮食文化交汇的地方,因此发展出了一个糅合中国菜(粤菜为主)和西餐的饮食习惯,因而被誉为“美食天堂”。作为一个国际都会,世界各地的美食于香港均十分常见。

香港人也有其独有的饮食文化,例如大排档,常在街边提供露天熟食的档口。他们的格局除了流动(或固定)地制造食物的营业摊档外,还有椅桌在旁,供食客即时食用。然而由于政府不再发出新的大排档牌照及牌照不得世袭的规定,使大排档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茶餐厅由从前的冰室演变而成,提供食物种类繁多,包括糅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饮及中式小炒,晚市更会提供晚饭小菜,又因为提供的食物价格便宜而成为香港市民普遍喜爱的饮食场所。

奶茶是香港人日常下午茶和早餐常见的饮品,比如丝袜奶茶。此外,香港也有很多街头小吃,其中由外省传入的有鱼蛋、鸡蛋仔、肠粉、碗仔翅、糖葱饼、钵仔糕、萨琪玛等,而车仔面、老婆饼和老公饼更是香港独有的。

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生活里的文化,被裹挟在资本的运作里,消化在强大的商业社会中,作为商业的副产品,回馈给民众。它没有传统文化的枯燥呆板,也没有精英文化的生僻艰涩,它容易消受,招之来,挥之去,富有喜剧性,让你谈笑之间,就享受了文化,消费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香港总也摘不掉“文化沙漠”的帽子。

这,就是香港文化的特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