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苦难到新生_艰难求学路

艰难求学路

焦裕禄在贫穷和饥饿中一天天长大。

尽管每天吃的都是一些糟糠之食,可他还是渐渐地成长了,只是细胳膊细腿细脖颈,看起来像一颗豆芽菜。面黄肌瘦的禄子并没有被清贫的生活压得失去了孩童的特点,他那高高的额头下面,一双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地透着聪颖,微微上挑的眉毛中透着点英气。每当遇到问题时,他小小的眉心总会紧缩起来,一副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索中的样子。

如果不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焦裕禄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家庭中爷爷的乐观、母亲的坚定,焦裕禄未来也许不会成为令人敬仰的楷模。一切都在“特定情境”中生成了,禄子走到了人生中最为关键性的一步。

他,该上学了。

上学,对于禄子来说,是件新奇而向往的事情。爷爷常常在他耳边说,等再过一年,禄子就能上学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禄子六岁了。

一天,禄子上山采摘野果子,打算带回来给母亲尝尝。母亲的坚定和温暖,令禄子十分依赖,凡事都想好好地孝敬母亲。他一到山上,就立刻被满山飞舞的彩色蝴蝶给吸引了。终究还是个孩子,看见美丽的事物便忘了上山的初衷。他追着蝴蝶跑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满脸是兴奋和喜悦。

事情的结果自然是蝴蝶没有抓着,禄子转而想起了为母亲寻找美味的野果子。寻找过程中,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间屋子,里面传来琅琅的读书声。他好奇极了,蹑手蹑脚地走到屋子跟前,趴在窗户边上往里望,正好看见私塾先生在里面踱来踱去,教孩子们读书。禄子羡慕极了,原来上学是这个样子的,的确很好。这时,他又想起爷爷常对他说的话“再过一年,禄子就能上学了”。

禄子六岁了,到了开始懂事的年纪。家里的境况,他十分了解。所以,对于读书,他是渴望,可也是奢望

的。他不会像别家的小孩那样,耍脾气胡闹着上学,而是特别贴心地照顾到家里人的感受。他心想: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我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偷听,努力学习。

时间一长,禄子的这点“小动作”被家里人知道了。大家在夸奖禄子懂事的同时,也在为他惋惜。多好多懂事的孩子啊!家里人特别想满足禄子小小的心愿,可现实条件不允许,只好无奈地摇摇头、长叹一声。

后来,一件事情发生在焦家人身上,促使焦家人下定决定送禄子上学念书。

北崮山村有个大地主,与中国旧社会时期千千万万个大地主一样,并非善人。为了把自己家的地连成一片,意欲将焦家的二亩山地抢夺过来。当时,禄子的爷爷在给这个大地主家打长工。到了年底领工钱的时候,大地主欺负爷爷不识字,硬是让他在借债的账本上按下了手印。后来,大地主到焦家逼债夺地,看到那个账本,爷爷一下子就气病了。他知道,这是自己不识字,中了大地主的圈套。他心想:人穷志不短。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辈再遭受“睁眼瞎”的罪,爷爷打算勒紧裤腰带,送禄子上学。

禄子七岁那年,家里人把他送到了南崮山村小学念书。他实现了上学的愿望,逢人就高兴地喊道:“我上学喽,我上学喽!”

每天,大公鸡一打鸣,禄子就从床上一骨碌地爬起来,从不用母亲叫他起床。他穿好衣服,吃过早饭,挎着书包上学了。雀跃的心情,令他一路蹦蹦跳跳地来到学校。他第一个来到学校,把教室打扫干净,接着擦干净黑板,再把同学们的桌椅摆整齐,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摊开书本认真读书。

一会儿,同学们三三两两地来到学校,看见一尘不染的教室,再看见一丝不苟的禄子,都惊讶极了:“禄子,你怎么来这么早呀?”禄子抬头笑着说:“早晨时光好,脑子清醒,得抓紧时间学习,这样记的东西才多。”

聪明加上勤奋,让禄子在学校的成绩出类拔萃。上课的时候,禄子端坐,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下课了,禄子工工整整地完成作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被当作范文在班上传阅。大家被文章中优美的文辞和饱满的情感所打动,都夸奖禄子是个小才子。

禄子在学校的表现,令家里人十分满意,这让他们饱受身体痛楚的同时有了些许精神的安慰。

禄子上到小学四年级,家里越发难过了,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四年级学期结束后,禄子又得了全校第一名。他兴高采烈地拿着奖状跑回家,对家里人说:“这学期我又得了第一名。”结果,家里人反应平淡,不再像之前那样替他高兴。父亲的脸上布满了愁容,母亲强颜欢笑,就连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细心的禄子,心里似乎预料到了什么。

禄子看出了家里人的为难,懂事地对母亲说:“娘,从明天起我去拾粪,上到地里,还能多打几粒麦子。”

此后,禄子每天早上起得更早了。天刚微亮,禄子就从床上爬起来,背着箩筐去拾粪了。拾完粪,正好赶上上学的时间,禄子便接着去学校了。放学后,禄子放下书包,第一件事情就是背上箩筐,出去拾粪。拾满箩筐后,禄子回到家里,帮母亲做饭。看着母亲发愁的容颜,禄子宽慰着说:“娘,别发愁了,再过几年,我就能干活养活全家了。”

穷人家的年景一年不如一年。尽管禄子一直在用稚嫩的肩膀贴补家用,可仍旧没能改变家庭的现状,以至于到了年三十,连顿可口的饺子也吃不上。

自1935年,北崮山村接连遭受天灾,不是旱就是涝,再不然就是蝗虫过境。焦家的几亩薄田几乎颗粒未收,令一贫如洗的焦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再也无法供禄子上学了。

禄子含泪告别了心爱的学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