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_瑷珲历史陈列馆

瑷珲历史陈列馆

概况

瑷珲历史陈列馆始建于1975年9月。馆址位于中国北部边陲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瑷珲新城(清代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衙门驻地、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的东南部。1997年6月,瑷珲历史陈列馆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瑷珲历史陈列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反映中俄之间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这一震惊世界历史事件的遗址性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座以全面反映中俄东部关系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陈列馆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共展出了258类502件文物和118幅各种图片资料,突出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

2000年9月该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建,2002年6月15日新馆建成对外开放。新馆占地12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展厅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建筑外观呈左方右圆形,中间被大三角台阶分开,寓意刀剑割裂了国土。台阶左为“母亲河”大型浮雕墙,右为寓意警钟长鸣的“1858风铃墙”。风铃墙下的大型铜雕,象征祖国母亲失去了儿女,失去了国土。

瑷珲历史陈列馆既反映了“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主题,又反映了当今世界需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馆内展示的内容有中俄之间曾有的“血与火”的历史,也有友好与和平才带来了中俄两国稳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篇章。陈列中,以模拟复原历史手法创制的“签订《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超写实雕塑场景和“

瑷珲被毁”开放式场景,以及“海兰泡惨案”半景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曾经屈辱苦难的历史时刻,使人如临其境。

《瑷珲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对清政府实行讹诈,强割中国东北和西北大片领土。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中俄东段国界明确划定后,沙俄侵略势力虽然退出黑龙江以北地区,但是它时刻等待卷土重来的时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在沙俄看来,侵吞中国领土的新时机已经来了,于是开始加紧了对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掠夺。

1857年8日,沙俄海军上将普提雅廷乘兵船到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要求,称之为“外交上的远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但沙俄并未死心,又赴南方与英法美相勾结。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咸丰八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进行密谋。会议采纳了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关于继续向黑龙江“移民”并与清政府举行以武力为后盾的外交谈判的意见。会后沙俄政府即通知清政府,穆拉维约夫已受命谈判中俄边界问题,如果中国希望了结“黑龙江问题”,可以与他会谈。

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军队直逼瑷珲城下。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

助华防英”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这次谈判争论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要求第二天答复于他。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

1858年5月28日,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不平等的《瑷珲城和约》,又称《瑷珲条约》,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苏联结鸦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64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于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亦准俄国行驶,别国不得航行。”

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使瑷珲这个中国内地的小城从此变为了边城,也使黑龙江这条中国的内陆河沦为了界河,从那时起,沙皇俄国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瑷珲历史陈列馆记载的大量资料至今还向人们控诉着150多年前沙皇俄国的侵略罪行,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敲响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警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