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_杨兆麟: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杨兆麟: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杨兆麟,时任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编辑记者,负责采访开国大典各项准备工作的情况及编辑大典实况广播稿。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永远彪炳史册。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工作,更是难以忘怀。

早在一个多月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也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各有关部门都开始进行准备工作。胡若木、高而公和我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一次又一次地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并且到参加游行的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去了解情况,由我执笔起草实况广播稿,在编辑部经过了反复的讨论、修改。播音员丁一岚、齐越每次都参加讨论,深入了解情况,领会稿件的精神。

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的简陋。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装置在一块金属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技术上还有—个大难题,就是朱德总司令阅兵的时候,将要乘检阅车从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然后再返回广场。在广场以内的音响问题已经解决,可是,检阅车一开出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工程师黄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检阅车的挡风玻璃板上安装一只话筒,在车的尾部安装一个小喇叭。同时,在记者和技术员的采访车上装备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检阅车录音。由于要在检阅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因而事关重大,要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我们向指挥部说明了情况,他们很快就批准了这个方案。在西郊飞机场演习的时候,我和黄云乘坐采访车,紧跟着检阅车,朱德总司令向受阅部队高呼:

“同志们辛苦了!”

战士们齐声回答:

“为人民服务!”

这些呼应的声音都录了下来。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我们录音时间的长短同样经过了精确的计算,准备到10月1日按照程序播放。在演习结束的时候,朱总司令询问我们录音工作的情况。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上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经验,朱总司令担心他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的时候,技术上会

不会出什么问题。为了保证安全播出,他要我们到他的住处去,事前为他录音。虽然我们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题,可是,总司令如此的认真、谨慎,我们还是在他指定的时间,前往中南海为他录了音。这个录音带虽然当天并没有使用,却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

10月1日早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转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喜讯立即传遍了全国。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这天下午两点多钟,全体参加实况广播工作的同志们在天安门城楼上下各就各位。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也就是中央广播事业局的前身,决定由梅益在现场主持城楼上下的全部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城楼上的技术设施,特别要保证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和傅英豪负责机房和广场的音响设备。播音的话筒原来树立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参加观礼的人很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我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城楼西侧的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是胡若木、丁一岚、齐越和我四个人。

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俯瞰广场,受阅部队全体肃立,广场的南部站满了各界群众,都在静静地等待着那个庄严的时刻。

下午两点五十五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城楼西侧的台阶。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

我们目送毛泽东等走到城楼中央,准时三点钟,庆典开始,他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千千万万的人民聚集在收音机和扩音喇叭周围,聆听着首都的声音,热烈庆祝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承担了重任的那个老式话筒,成为一件历史文物,后来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海内外的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我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我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他们应该播出哪一段。我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阅兵式开始以后,朱总司令站在检阅车上,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指挥车上,先检阅了排列在广场上的部队,随后驶向东

长安街。这时候,机房里开始播放我和黄云事前制作好的录音。等检阅车和指挥车回到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又接上现场的音响。据我们事后了解,那一段录音不如现场的音响那么清晰,因为我们事前录音的时候,把检阅车的马达声也录了进来,这在技术上是无法避免的。好在处于兴奋状态中的听众并不苛求和挑剔,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录音,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补救措施。

朱总司令回到城楼上,宣读了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然后进行分列式,海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队伍,伴着雄壮的军乐,陆续通过广场。人民空军的银色战鹰凌空飞过,天上地下,无比的威武、壮观。

在分列式的最后一个方队走出广场以后,整个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目。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线的群众游行队伍,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通过天安门广场。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直到晚上九点二十分,庆典快要结束了,毛泽东大声向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我们在九点二十五分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整个广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由于我们提前到达天安门城楼上进行准备工作,在话筒前至少工作了七个小时。

我们本以为胜利完成了任务,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广场南部的群众,高举着鲜花和彩旗,像潮水一般涌到了金水桥边,向天安门城楼上欢呼、雀跃,场景非常热烈。我们看到毛泽东等领导人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似乎不忍马上离去,缓步走向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群众招手致意。又转身向西走来,从我们面前经过,到了城楼的西端,向这边的群众招手致意,才一同走下城楼。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我们四个人都束手无策,而且广播了结束语,已经关机了,只好留下深深的遗憾。

从这次的实况广播中,我们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以后在技术上也有了改进,广场以东的音响可以传送到机房。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中插进的一段录音,成为人民广播史上惟一的一次。以后每年10月1日国庆节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5月1日国际劳动节的群众游行,每年两次到天安门城楼上进行实况广播,我都参加了采访、写稿和现场的工作,直到“文革”开始。每次的实况广播工作,都是编辑、记者、技术人员、行政人员集体劳动的成果。

——摘自《一个记者的足迹——半世纪作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