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亲历与回忆_李银桥:有关开国大典的回忆

李银桥:有关开国大典的回忆

李银桥,毛泽东的卫士长,负责毛泽东的起居生活和安全保卫工作。

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大典开始。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刹那间,广场上欢声如雷,呼声如潮,与城楼上互相呼应。毛泽东这时的表情庄严神圣,按照预定程序,他按动装在城楼上的电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升了起来。

毛泽东望着广场上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情不自禁地大声喊了一句:“升得好!”话音才落,礼炮在军乐声中惊天动地地鸣响了。……

礼炮响过,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了政府第一号公告,明确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愿意与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接着,阅兵式开始了。由朱德担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担任总指挥。

朱总司令驱车检阅各兵种部队以后,回到天安门城楼上,下达阅兵令。他的左右站了四位野战军将领: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受阅部队由聂荣臻站在指挥车上率领,4个师的部队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从东向西入场。步兵、骑兵、坦克、大炮、汽车,都是比齐了一字形,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军乐声中,一阵接一阵由主席台前的金水桥边走过。

由十几架飞机组成的编队飞临上空时,30万人的广场沸腾了。人们挥动帽子、手帕,一个劲儿地欢呼、跳跃。

“人民万岁!”

阅兵式进行3个小时,直到黄昏。天安门广场上忽地一下子灯火齐亮,花炮竞响。在热烈的气氛中,欢呼的群众开始游行。当群众队伍经过天安门时,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万岁声一阵高过一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已经站了好几个小时,周恩来再三劝说让他休息一下,他才走进休息室坐下来,一边吸烟一边跟程潜先生交谈。可是,周恩来又走进来了,说:“主席,游行的群众看不见你了,他们都停下来不肯前进了。看来你还得站下去。”

毛泽东起身说:“好吧,疲劳也得去啊!”他把香烟熄在烟缸中,向程潜先生抱歉地笑了笑,又回到主席台上。

晚上,城楼下遍地点起灯笼,紫红、大红、桃红、金黄、橙黄、明黄……象人民的希望在广场上跳跃闪烁。群众举着灯笼蜿蜿蜒蜒,交互环绕,就象一幅巨大无比的活动起来的织锦。歌声口号声海潮一样起伏不停,最响亮的声音始终是“毛主席万岁!”

……

当万岁声越响越高时,毛泽东情不自禁探身栏杆外,去伸手招呼群众。终于,他面对麦克风高呼:“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退场群众发现领袖仍在他们中间,并且通过广播高声和他们讲着亲切的话,便改变了原来向东西分走的路线,潮水一般涌向天安门,挤在金水桥上,拼命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也在城楼上激动地呼喊:“同志们万岁!”“人民万岁!”

城楼上下一呼一应,群众沸腾了!跳跃舞蹈,沉浸在狂欢的热烈气氛之中。

大典结束后,毛泽东乘车回到菊香书屋,激动地说:“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开国大典礼服

那时,人民解放军的军衣还没制定统一式样。人们对军装的概念似乎只是以黄色为标准。所以,毛泽东对他那套开国大典的黄呢子制服也视为“军衣”。参加大典之后,因为叶子龙送来的黄呢子料还有不少,我又请王子清师傅为毛泽东做了3套相同式样的制服。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

签订之后,毛泽东对我们卫士说:“我们可以脱军衣了。我脱,你们也脱。”此后,我们卫士都脱下军衣,再不曾穿过。毛泽东也再不曾穿过那套开国大典穿的“军衣”。几个月后,就是1954年初,毛泽东对江青说:“黄军衣我不穿了,你看送给谁就送给谁吧。”

江青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沙发上放了4套黄制服。江青说:“银桥,这些衣服主席不穿了,送你1套,马武义1套,赵鹤桐1套,李家骥1套。”

我“嗯”了一声,动手翻翻那几件衣服,说:“还有孙勇怎么办?”

“噢——要不这样吧,你和孙勇一人两套吧。”江青说道。

我负责内卫,孙勇是负责外卫的副卫士长。在分衣服时,我将那4套黄军衣打开,特地挑出了毛泽东参加开国大典穿的那套衣服,再从另外3套里拿了1套,抱回自己家。剩下的两套就送给了孙勇。

可是,毛泽东的衣服我穿着肥大,实在有碍观瞻。我决定把衣服改一改。我爱人韩桂馨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可别瞎改呀。这要是在旧社会,那衣服就算皇帝登基的龙袍呢。”

我说:“现在不是新社会吗?主席一再说:‘我是国家主席,是人民公仆,不是皇帝。’你瞎扯什么?”就这样,我将具有历史意义的这套衣服裁剪了,改成了适合我身材的衣服。穿起来精神了,当时很满意很高兴。

1967年,天津历史博物馆收集重要历史文物,来找我。听说开国大典毛主席穿过的衣服在我这里时,他们就收走了这套衣服。后来,天津历史博物馆又给我复制了一套新衣。

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中国历史博物馆寻找开国大典毛泽东穿过的衣服。我说:“被天津历史博物馆的同志收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让我跟天津要回来,天津那边没有给。至今仍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放着。

——摘自《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