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两翼_二、道德品行

二、道德品行

同理想信念一样,道德品行也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思考的话题。

在中国,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这些修齐治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是中国人对道德品质问题的思考。

在西方,柏拉图说,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亚里士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世有三善,身外诸善,身体诸善,灵魂诸善。幸福生活重在灵魂诸善:城邦和个人相同,应各修四德(智、勇,礼、义)庶几可得真正的快乐。配备身外诸善(衣食所需)和身体诸善,而能勤修灵魂诸善,达成善业,这就是最优良的生活。”培根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康德说,只有道德和能具道德的人格,才是有尊严的。等等。这都是西方智者对道德品行的认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德品行?

道,指道路,方向,方法、途径,法则,规律,思想体系;德,指准则、规范,品行、品质,心意、信念,生,得,恩惠;品,指等级、种类,性质,好坏、优劣;行,指行为。这几个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起来。大约春秋战国时有了道德范畴,如苟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并赋予道德范畴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原则、规范等含义;墨子说,“行,为也”;清朝周亮工说,“遐之品行,照耀于一代。”

道德品行是我们现在才使用的新范畴。其简明的含义是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统一。进一步来说,道德品行是遵循客观规律、有利于生存发展的意识、规范、品质和行为。这意味着:

第一,道德品行的根基是规律。之所以把规律放在首要位置,是因为在我国,道的本义是道路、道理、规律;在西方,源于拉丁语的道德一词,也有风尚、习俗、规律的意思。这种规律,既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也有生活规律。只有合乎规律,才能有利于自身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一种规范,只有合乎规律,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才具有永恒的魅力;一种品质,只有合乎规律,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相一致,才是真正的好品质;一种行为,只有合乎规律,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才是真正的好行为。是否合乎规律,是道德品行优劣的重要标准。

第二,道德品行的关键是生存发展。德的本义是生,正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唐太宗李世民也说,大德曰生,大宝曰位。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社会有更多具有道德品行的人,如具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勤俭、敬业、以身许国、秉公去私、刚正不阿、坚守气节、艰苦奋斗、励志自强、诚信守约、谦恭礼让、见利思义、乐群贵和、德洽乡里、以德交友、严己宽人、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优良品行的人,社会关系才能更发达,人的本质才能彰显得更充分,不仅能使自己生得更好,也能使他人“得”的更多,受到的惠更多,生存发展得更好。是否有利于生存发展,是道德品行的又一重要标准。

第三,道德品行的“四要素”是意识、规范、品质和行为。意识是关于道德品行的思想观念;规范是合乎规律的准则;品质即人品,是人的内在规定性;行为是人的有目的、情感、有意识的活动。意识是道德品行的观念系统,是规范、品质和行为的价值支撑;规范是道德品行的支撑,是品质的载体,是行为的准则;品质是道德品行的根基,是行为的基础;行为是道德品行的形式,是规范和品质体现。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共同组成道德品行范畴。“三要素”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道德品行的状况。

道德品行具有多样性。这不仅意味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多样的、可以变化的,而且就一个群体而言,道德品行也是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道德品行好;二是道德品行一般;三是道德品行差,甚至道德败坏。

道德品行具有客观性。道德品行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规范自主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尤其是道德关系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性,使得道德品行的好坏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以他人的好恶为转移,也不以别人的评价为转移,一种好的道德品行,不会因为别人说不好而变坏;一种不好的道德品行,也不会因为别人说好而变好。

道德品行具有选择性。道德品行是道德主体依据

需要自觉选择的结果,体现着道德主体的利益和喜好,是道德主体的意识、情感、意志、境界的综合反映。这种选择性,决定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道德品行负责。

道德品行具有继承性。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方法、道德评价方法等,具有历史继承性。如夙夜在公;临患不忘国,忠也;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品行,现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显示出道德品行的继承性。

道德品行具有历史性。道德意识、规范、品质和行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内容,奴隶社会的道德品行、封建社会的道德品行、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品行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品行各有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使得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具有特定的内涵: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承载着个人、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取向和价值标准,是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党员干部道德品行的核心和灵魂,是矫正和判断党员干部道德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认真学习,把握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为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不懈奋斗,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行。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和宗旨,体现着共产党执政的本质,是党员干部行为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评价党员干部道德品行的价值标准。正如习近平所说:“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摒弃私心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三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党员干部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应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自觉地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它们发生矛盾的时候,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做集体主义的表率。

四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体现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的客观需要,是党员干部应当坚守的重要价值和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行。做到实事求是,要像习近平所说的那样:老实做人、做老实人。这里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就是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尊重规律的人,就是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是勤勤恳恳工作、努力进取创造、任劳任怨奉献的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则是、非则非,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扬艰苦奋斗之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五是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追求,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品行。做到清正廉洁,要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严于律己,保持健康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净化朋友圈、社交圈,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反腐倡廉和拒腐

防变自觉性。要守住清贫,耐住寂寞,稳住心神,经住诱惑,依法用权,廉洁用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干干净净地干事。

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立身之本。人以道德品行而立,无品行难以成人,无道德难以立身。道德品行是个体进入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通行证,是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是展现人的本质的重要途径,是成人之本、做人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的底线。党章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习近平在讲到党员干部时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些是党员干部的条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要求。这意味着:党员干部不仅要靠好的道德品行入门,更应该靠好的道德品行立身。

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发展之基。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的内在基因,党员干部的发展进步是其道德品行的外在形式。党员干部发展进步的过程,实际上是其道德品行不断展现的过程。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其行为越符合客观规律,越符合社会规范,其发展进步也就越快;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就越容易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就越容易获得个人进步。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就越容易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也就是古人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就越容易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道德品行是党员干部前进之力。道德品行中有意识和目标,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高,意味着蕴含的意识越明确、目标越大,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就会越大,压力也会越大,动力也就会越大。道德品行中有行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高,意味着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也会越大,推动其前进的精神动力也就会越足。此外,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越好,意味着其行为越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遇到的前进阻力就会越小,也就增强了信心,变相地增加了前进的动力。

从我们党员干部的队伍来看,成员数量庞大,这支队伍的道德品行总的来说是良好的,涌现出了一大批好党员好干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没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的党员干部还没有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还没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还不能准确把握每一个范畴的内涵,还不善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够。有的党员干部还没有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工作观、政绩观不纯,还夹杂着光宗耀祖、高人一等的思想观念;还不能真正懂得权为民所赋的道理,不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独断专行,为所欲为;还不能真正做到发展为民,喜欢“造势”、“作秀”,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等。

集体主义观念不足。有的党员干部没有真正树立起集体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事当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小圈子的利益,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由主义、山头主义严重,缺乏公心、公平、公正。有的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把个人等同于组织,重大决策既不科学又不民主,搞“一言堂”。各自为政,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变成自己的“家臣”,内耗严重,形不成合力;有的只对领导个人负责而不对组织负责,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

实事求是精神缺乏。有的党员干部不懂得或者不愿意懂得实事求是,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走马观花,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不顾地方实际和群众意愿,不尊重客观规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留下一堆后遗症;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有的明知报上来的是假情况、假数字、假典型,也听之任之,甚至通过挖空心思造假来粉饰太平。

清正廉洁欠缺。有的党员干部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追名逐利、贪图享受,生活奢华、骄奢淫逸,沉湎花天酒地,热衷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醉生梦死、挥金如土,道德败坏、生活**,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腐化堕落,数额较大,触目惊心。

上述这些问题,不仅是党员干部自己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品行教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