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序及神秘贵人 第1页
前言外国人常说,没去过长城与故宫,就等于没来过中国;有中国人说,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黄子孙。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成形于并且膨胀于历时五百五十年的春秋战国。
翻翻我们的书本,一鼓作气、不自量力、老马识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毛遂自荐、唇亡齿寒、远交近攻、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说,中国三分之二的成语,出自春秋战国。虽然言过其实,但可以说,我们读历史,讲文化,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那么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春秋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个是“乱”,一个是“霸”。周天子对天下失控,所以就会“乱”。正因为“乱”,所以需要“霸”来维持秩序。但正因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诸侯旗。霸中有乱,乱中有霸,乱得精彩纷呈,霸得波澜壮阔。
战国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也是两件事,一个是“你争我战”,一个是“变法求贤”。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千、几万人到几万、几十万人。战得恢宏,争得惊人。黄河水,浪淘沙。当弱小诸侯被一个个淘汰时,有见识的诸侯国便开始革新变法,让弱变强,让小强到大强;便开始求贤用贤,让败转胜,让小胜到大胜。因为有“你争我战”,所以才有“变法求贤”;因为有“变法求贤”,所以胜利理所当然、失败也理所应该。因为有“你争我战”、“变法求贤”,所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些形成于春秋末和战国时的不同流派争芳斗艳、各显其能。到底何种观点最适宜?何种思想被推广?春秋战国的舞台一一检验。
如何自立,如何求强?如何避祸,如何消灾?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对现在的人们处世、立业,仍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折射出的仁、义、信精神,闪烁出的礼、智、勇光芒,为万世称道,从某种角度说,更为今人所惭愧。
正因为此,历经数年,撰写了长篇史实小说《春秋战国》。它以《左传》、《国语》、《史记》、《战国策》和当今考古发现为素材,并借鉴了《东周列国志》和一些民间传说情节,经反复查验、构思,创作、撰写而成。
撰写长篇史实小说《春秋战国》的指导思想是:在尊重历史、交代清楚、注重内涵的基础上,方便今人阅读和理解。所以在人名处理上,按今人习惯,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姬寤生”,而不是古书中出现的“寤生”。在人名处理上,还尊重今人熟悉的称呼,如姬寤生做了国君后,本小说改用“郑庄公”这个人物称谓。虽然“郑庄公”是其逝后谥号,但依照当今流行文法,使用“郑庄公”。不过在小说的人物对话中,郑庄公生前,不出现“郑庄公”,在其逝后才在人物对话中出现“郑庄公”。
序话说周朝建立后,大封王族、功臣和贵族,二百多个诸侯国因而建立。这些诸侯国不论国土大小、爵位高低,都必须忠诚、保卫周王室,并按期纳贡。就这样,按部就班、相安无事二百余年。
到了周幽王这一代,天子昏庸无道,整天围着王妃褒姒转。褒姒是个冷美人,从来不笑。周幽王想尽法子,她也不笑。奸臣虢石父献计道:“如果把京城周边防备西戎侵犯的烽火点燃,各国诸侯必然前来,这种难得一见的场面肯定会让王妃哈哈大笑。”周幽王依计而行。
当烽火点燃后,邻近的诸侯果然迅即带兵前来,但他们连一个西戎兵的影儿也没有看到,看到的只是周幽王陪着美人奏乐和唱歌。诸侯们上当了,王妃褒姒笑了。这一笑失天下。
在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改立褒姒为王后。这不合周礼的举动激怒了原王后之父——申国国君姜诚,他联合西戎进攻周王室。
当时周朝人自称华夏,并把华夏周围四方民族,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这西戎是游牧民族,异常野蛮凶悍,常常南下、东进掠夺粮食、财物。当西戎打到周朝都城镐京(在今陕西省长安沣河以东)时,周幽王赶紧命人把烽火点燃。看到烽火信号的各国诸侯以为周幽王又在和他们开玩笑,全都一兵不发。
镐京里的少量兵马根本不是西戎的对手。在周王室供职的郑国国君郑桓公等人拼命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结果周幽王、虢石父被杀,褒姒被掳,郑桓公也战死。
西戎要粮要财不要地,战胜后全军撤退。周朝大臣及各国诸侯拥立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即周平王。因镐京被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自此,周王室由盛转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序幕缓缓拉开。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公元前744年,从郑国都城新郑的一座宫殿里,传出朗朗读书声,这是《周易》书中的句子。突然读书声被打断了,一位雍容华贵、美丽大方的夫人对教书先生和殿里的几个学生说道:“段儿岁数小,你应该让他多学一会。寤生大了,要多到外面走一走。”“是,母亲。”那个叫寤生的少年应声答道。他在走出宫殿的时候,隐约听到了他母亲武姜对教书先生窃窃私语。
武姜是郑国夫人。寤生是郑国世子,姬姓,刚满十三岁,在他父亲郑武公百年之后,照理说是要继承君位的,但他隐隐感到不安,因为他的母亲偏袒小他三岁的弟弟姬叔段。或许有一天,姬叔段继承君位,那姬寤生就要大祸临头……姬寤生不敢想下去,但又不能不想。
“布谷、布谷……”杜鹃鸟在啼叫着。到了春播的时候了,但中原大地久旱无雨。为了乞求上天下雨,郑武公率领臣民设坛求雨。祭坛上,堆满了干柴,干柴上,放置一头牛、一头猪、一只鹿、一只羊。宣读祭文后,身穿盛装的郑武公等君臣点燃了烈火。刹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祭坛下的人们见此情景,立刻欢呼雀跃起来。在他们的心中,掌管下雨的神灵一定收到了郑国君臣的虔诚心愿。这时,人群中的郑武公突感不适,捂着胸口走向马车。他不忘灾情,安排世子姬寤生到城外体察民情。
虽然旱情严重,但城外的槐树成荫,正值开花的时候,香气扑鼻,蜂飞蝶绕。槐树旁,是大片的龟裂田地,数百名奴隶正在几个人的指挥下辛苦劳作。这些奴隶相貌不一、口音不一,原是战俘和被掠获的平民。在官府,他们每人都有一份丹书,就是用朱砂书写的奴籍。这丹书*压着他们去耕作:一名年长者扶着木犁,前面十几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