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书封魔
第二卷 灵力界之门 第二章 古书 封魔
慕容夜潇翻开了书面,前言几乎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好在我平时见识过不少繁体字,对古文也略知一二,所以前言的大体意思还是能看明白的:
“本书写于春秋末期,慕容刹所著。慕容氏族历代精于驱邪避难,自成一家。后因战乱,慕容家迁徙他国,途中伤亡惨重,终至蜀之鄙,已不过三十口人。自此慕容家隐居幽林,不问世事,幸安居乐业,无他灾祸。
至此,慕容家道术没落,恐后人遗之,故记之。”
——慕容刹
“先人遗留之书因战火,大多损毁,仅少量幸存,后世人慕容青石所抄。完成之后藏于墓中,后世若有幸得之,比正兴慕容避邪之道。”
——慕容青石
文字到此结束,当然作为古文更为简练一下,我只是将其简单翻译一下。从前言上看,本书始于春秋末期,应该为诸子百家之一。但史书上并未记载慕容氏,可能如慕容刹所言,因战火洗礼,他们之中大多隐居山林,颇有种世外桃源的意境。
至于慕容青石,可断定为慕容家后人,但却并未注明何朝何代,只是潦草记叙当时战火连连,导致大多道术都已遗失,只有少量遗留下来。但经此一说,也能推断至少明代前后,绝不可能是清时之事。
有一点我很疑惑,如果藏于墓中,那么很容易腐烂或者遗失,后人迁徙,根本不可能再找到本书。那么慕容夜潇的爷爷又是如何得到的?
慕容夜潇似乎是看出了我和樊浩的疑惑,然后解释道:“这本书并不是慕容青石所抄原籍,而是后人所抄,不过估计不是慕容世之人,所以未署名。不过根据纸张来看,应该是清朝时期的事了。我爷爷也是在长征之时,路过一个村落,村民刚好得知爷爷为慕容家后人,所以把书物归原主了。
不过爷爷并没有宣扬,特殊时期时期打击封建迷信,爷爷那时有刚好下海创业,所以书就一直没有动过。知道他事业有成,把公司交给我父亲的时候才开始研究起这本典籍。不过爷爷的道行要比我高明太多了,书中的很多内容我还看不懂,但是有关复魂丹的我看懂了。
我还记得我特意问过爷爷,复魂丹之事是否为真,他肯定地点了点头,他说书中有记载,我却只能看懂少半,所以后续的记载也无从得知了。”
樊浩激动的甚至要在咖啡厅里来回踱步了,但是很快,他又萎靡了下来。在我看来,他的神情像是那种触碰到光芒,但是瞬息间光芒消失。
他的嘴角有些**,很艰难地说:“现在兴火葬,婉儿多半已经被火葬了。”听到这我也觉得有些沮丧,当然,我不是多么热切地期望婉儿复活这个结果,我想要看到的是过程——完全违背自然规律的过程。
慕容夜潇喝了一口咖啡,然后神情有些玩味。但是隐藏得很深,很难发现。我也是坐在他旁边仔细观察他的表情才得出的结论。
“你的婉儿的尸体应该完完整整地保存着,从她找你便可看出。如果她已经火化是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你面前的,你所看到的,可能就是她目前的影响。你所说的皮肤苍白,可能尸体是被冷藏起来,所以依旧保存完好。”慕容夜潇慢悠悠地说道,樊浩的脸色很不自然,不知道是喜悦还是愤怒。不过有一点我知道,他此刻一定是很像揍慕容夜潇几拳。我承认,很多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
樊浩整了整衣服,然后舒服地靠在沙发上,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他的气场和慕容夜潇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魅力,我知道,尤其是对女性,这种魅力往往是致命的。
没过多久,牛排来了,慕容夜潇小心地把书包裹起来,然后放进包中,然后美滋滋地吃起牛排来。
这顿晚饭吃得很尽兴,饭后还喝了点啤酒,学校是不允许喝酒的,被发现绝对是警告加扣学分。我自认为不是什么好学生,但是这种风险过大的事还是不愿尝试的。慕容夜潇淡淡地说道:“我记得入社的时候给你说过。”他把杯中的啤酒一饮而尽,酒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这个时候的啤酒是最沁人心脾的。
我没明白他的意思,有些呆呆地望着他,他回味了一下啤酒特有的苦味,然后悠然说道:“喝酒也是其中之一。”
樊浩临走的时候给我们留了详尽的联系方式,他还拖慕容夜潇在S大帮他找个宿舍,美其名曰:有消息好传达。
慕容夜潇居然同意了,我很难想象他会答应这种麻烦的事。
我和慕容夜潇顺路,所以刚好散步回去,路上我问他:“什么叫封魔。”慕容夜潇看起来心情不错,所以回答得也比较详尽:“古人说的封魔与现代人不同,他们多是接触怨气,所以魔自然消失。至于电视上演的那些道士什么那根本不是驱鬼,那是招鬼。书上记载摆放祭祀品,是用来招鬼,方便得知其怨气从何而生,哪是什么驱鬼辟邪!”
我甚至觉得他有些忿然。不过了解驱鬼是他们的专长,而看见自己家的道术被外人扭曲自然心里不是滋味。我也能理解一些了。
“至于封魔,重在方法,而不是结果。很多种途径都能使怨灵消散,但是慕容氏族一直都是崇尚平息怨气,而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所以据爷爷说,慕容氏族的名声在同行中一直很好,找爷爷做法事的人也很多。”说着说着宿舍就到了,他朝我挥了挥手算作道别,然后自己走进楼道内,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忽然有些恍惚。
我记得我看过金庸著的天龙八部,里面的慕容复就是这种天才,为正兴某事而奋斗。虽然结局并不是很好,但是至少他都拼尽全力。
我觉得慕容夜潇也是这样。
或许,慕容家就是这样。因为他们流淌着同样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