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婧从未了解命运的奥秘,然而,机缘之鸟闪闪发光飞落在了婧的肩头。

7月份,学校刚放假,婧回到江城,还没有进家门,就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让她到市红十字会去一趟。

婧赶到红十字会,吕健对她说:“婧,祝贺!你的HLA(白细胞抗原)和北京的一位患者正好吻合,患者是一名男性,他和你同年同月出生的。”

“真的,太好了,有这么巧的事情,和我同年同月出生的。”婧惊讶不已。

“你真幸运,有的人几年才配得上,而有的人始终配对不上。”吕健说的是大实话。

“幸运之神总是眷顾我,什么时候去捐?”婧有些迫不及待。

“严格按照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程序,志愿者与患者初次配型相合后通知你,还要再次征求你的意见,你同意捐献吗?”

“同意!一百个同意。”婧很兴奋,一口就答应了。

“你目前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吕健一字一板地问道。

“非常健康!”婧拍了拍胸脯。

吕健随后就向婧宣传解释捐献的全过程,婧的心已经飞了。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她同年同月出生的,竟然还配对成功了。世上真有一些尚不为人知的神秘元素,在某一条幽暗的通道里行走。冥冥之间,HLA就像一根天线,接通她和他的所有信息,远隔千山万水,竟然有与生俱来的血脉相通。

“婧,如果你同意,父母也没有意见,还要再次抽取8毫升血样,寄到指定的实验室做高分辨配型。”

“没事,我同意,抽吧!”婧迫不及待地挽起袖子。看着婧兴奋的样子,吕健还是不放心,再三叮嘱:“婧,现在不行,一定要和家人好好商量一下,要志愿者同意,家属支持才行。”

回到家中,婧将这一特大喜讯告诉母亲,叶静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什么特大喜讯。

叶静听说女儿婧竟然配对成功了,真的要去捐献干细胞。要问她的意见,“我不同意了!”叶静说得坚决果断、斩钉截铁。

你说说看,一个人能有多少干细胞啊?捐献给别人了自己不就少了吗?她认准了捐献干细胞一定是对身体不好,她不舍得让婧去捐献。要是对身体有了伤害,以后婧落下什么病,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

婧知道妈妈的个性,认准了事,回头难。如果妈妈咬死了就是不松口,她还真的去不成。

婧将妈妈不同意的事情告诉了红十字会的吕健,吕健做事一向细心,她将相关志愿者信息反馈中华骨髓库,等待下一步工作。然后又将这一情况告诉娟姐后,希望她能做做说服工作。

娟姐是江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一人,是江苏省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也是江城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她带领团队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大型活动中普及造血干细胞宣传的知识、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精神,经年累月的宣传,感召着更多的人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行列。

婧听过娟姐的宣讲,敬重她的为人。可妈妈是属于典型一根筋的人,娟姐的话,她听得进去吗?

娟姐亲自登门来做工作了,自我介绍后就坐下了。叶静没有更多的热情,不过伸手不打上门客,只是礼节上客气了一下。

“乐乐”最会看眼色行事,冲着娟姐一阵狂叫。

婧踢了“乐乐”一脚,心里狠狠地骂了一句:狗眼看人低。

娟姐身材高挑,不施粉黛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意,她并没讲什么大道理,不紧不慢地叙述自己的故事。

是命运要拿她开玩笑,还是要考验她?

娟姐有个女儿刚刚3岁,却长得比普通孩子矮小,肚子倒挺大,全家人一直没有在意孩子的个子。有一天,女儿因感冒发热在医院治疗。医生看得不对劲,让她带女儿到医院做做检查。

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医生说,娟姐的女儿血脂、尿酸等指标都高于常人数倍,患了一种叫肝糖元累积症。这个病很罕见,属于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性疾病。娟姐从来就没听说过这种病,医生说,这种病非常难治,你的女儿,最多再活几年。

什么?女儿才3岁啊!还有几年,别人的孩子都一天天健康成长,而她的女儿还有几年就要离她而去。怎么会这样?娟姐如同遇上晴空霹雳,天塌了下来。

不,不行,不能坐着等死,再怎么样也要去拼一下,她要拼着最后气力去救生女儿。爱拼才会赢,不是吗?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一定能治好我女儿的病。娟姐到大城市去,到大医院去,这些地方一定有办法。带着满腔的希望,她眼巴巴地看着医生诊治,最后,医院的专家竟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刺鼻的消毒水味,伴随而来的是一股阴冷的风,无端的恐惧侵蚀着她的心。

离开医院的时候,走到弄堂口,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看着陌生的都市,她不知道该向何处去?今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她抱着3岁的女儿,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只觉得两腿一软,一屁股坐在路牙上,眼泪止不住地流,迷茫、痛苦甚至绝望。

女儿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她,看到妈妈哭,也忍不住哭起来,四目相对,唯有泪两双!不能放弃,要坚持下去,娟姐告诫自己,生活是永远交织着希望与绝望。

她开始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这种病的防治,应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从此,她把心思都花在女儿的身上,她每天都要给女儿煎熬中药,同时按照医生的意见,控制她的饮食。

有一天,娟姐从电视上看到天津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家中四处筹钱给孩子看病,终于遇到了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两人配对成功,孩子得到了救治,一家人喜极而泣。电视里的人在哭,看电视的婧也被感动哭了。

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感,它可以让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它可以给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它可以让脆弱的心变得更加坚强,它可以让濒死的生命得到重生!那个志愿者更伟大!一个平凡的善举,就挽救了一条生命,救了一家人。娟姐暗暗下定决心,要是自己有机会,也做这样的志愿者。

娟姐是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要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那该多好!女儿的疾病让她更能理解一个生命对家庭的可贵。

这仿佛是机缘。

2003年3月,她主动报名参加了由江城团市委与市红十字会联合组织开展的“点燃生命的希望——江城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她已过了离团的年龄,可她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团员,当时就报了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骨髓捐献志愿者。当递上志愿书的那一刻,她想,不管捐得成捐不成,有这份心,就好。也算是为女儿的救治捐个心愿。

没想到竟然配对成功了,这时,她才真正感到有一种责任感,才切切实实感受到,一条生命在等待她的救助。

10月份,她进行了第二次体检,月底,就被欢送到北京。她住在北京307医院,等待接受捐献的河南小伙张庆住在301医院,两个医院相距不远。在医院,她收到了张庆送来的一捧鲜花,随花插着的卡片上写着患者感谢的两句话:“血浓于水,你是我永远的大姐!”

在医院时,听说娟姐是来捐干细胞的,那些住院的人和家属,看到她就竖起大拇指:你真伟大!你好了不起!说得她心头暖洋洋的。

娟姐在对别人作出爱心奉献的同时,却忍受着自己女儿身患罕见的肝糖元累积症、必须常年服药治疗的巨大痛苦。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患者的生命,她暂别小女,先后两次躺在病**整整8个小时,配合医生做好造血干细胞的分离提取。

娟姐博爱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无数江城人为之感动和骄傲,江苏省红十字会为她颁发了省红十字会爱心奖章。在北京,娟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迹,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产生了爱心互动的良好社会效应。

娟姐不知道,当时和那位患者配对成功的共有三个人,前面两个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拒绝了。她更不知道,后来她成了江城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许多人推荐了治疗的良方,女儿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疗……

回想起当年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生命,娟姐陷入了沉思。当年各家媒体相继来采访,一下子,使她出了名,原本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荣誉纷至沓来,自己有压力,更有动力。

整整三个小时,娟姐在讲自己的故事,再将心比心地说患者在医院等待捐献的感受,说到动情处,泪水会盈满眼眶,这时,她会停下来,让自己的情绪稍稍平复。

“你们知道吗?我从红十字会过来,了解了一些情况,那个与婧配对成功的男孩得了白血病已经四年多,如果再找不到能够配对的人,他就活不下去了,他叫吴量,今年才22岁。”娟姐终于切入了正题。

“叶阿姨,吴量的妈妈和您是同龄人,也是一个老知青,就这么一个孩子。四年来,花了许多钱,真是倾家**产,还是没能治好孩子的病。难道能忍心见死不救,看着这个母亲失去孩子吗?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在救一个人,而是在救一个家庭啊!将心比心,如果这种病患落在我们头上……”

同龄人,老知青,一下子将叶静感情距离拉近了。她一声不吭,不再反对,同为人母,同样有着心爱的独生子女,叶静被感动了。

“我实话实说,做干细胞移植是会有点难受,但对于一条生命来说,又算什么呢?短暂的不适换来的是另一个生命的重生。”娟姐看出叶静的心动了。

婧拉着叶静的手说:“妈,从小您就教育我要有天使般的心,做好人,做好事。我现在做好事了,你怎么又不答应了呢?”

“您是不是担心骨髓移植会影响健康,不会的,您放心骨髓是会再生的。你们看我,三年了,我很健康,江城已经有7名志愿者配对成功,都健康着呢。”叶静说着,站起身来转了一圈,美丽健康而富有活力。

“您看,我的健康就是最好的证明。”叶静看眼前的娟姐,知性优雅,脸色红润,真的非常健康。

“妈,您这回放心了吧,真的没事,您就同意了吧,老爸就一直支持我的。”

“生命不能等待!每个干细胞捐献者都背负着一个个生命的期待,也肩负着一个个家庭幸福的全部寄托。爱比被爱更有力量!”这是娟姐的演讲词中话,像承诺,更像誓言。

叶静心结慢慢地解开了:“好吧,我同意,不拖女儿的后腿了。”

娟姐的工作没有白费,婧的母亲终于同意了。娟姐激动不已,泪眼朦胧,情不自禁地给她一个拥抱。

“不过,我还有个请求,我要和我女儿一起去北京医院。”

“好,没问题!”几乎是同时,娟姐和婧一起叫道。

理解,完全理解,叶静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

“乐乐”摇头摆尾地将娟姐送出大门口,婧兴奋地一下子抱住了“乐乐”在**翻滚。

江城红十字会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婧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前期工作,吕健带婧到三级甲等医院市人民医院认真地做了一次体检。

不错,婧的身体真的非常健康,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她将体检结果上传到中华骨髓库,将高配血样寄到了北京,进行高分辨配型。没想到高分辨配型竟然达到9个点,这情况不多见,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缘分啊!

婧想那个吴量与她同年,前世一定与她是一家人。不,今世与她一定是同胞兄妹。是不是当初妈妈就是生了一对双胞胎,而且是龙凤胎,后来遗失了?

没有想到,婧的想法与远在天边的吴量竟然是一样的。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陈医生制定出了具体的采集计划,市红十字会接到采集计划后,吕健第一时间联系婧,红十字会召开欢送会,确定由吕健带领婧赴北京吴量住的医院进行干细胞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