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金鸾的娘家在离龙家湾村不远的天华村。她家祖上有一手描龙绣凤的好手艺。清代时,她的曾祖母就为清宫皇室做过贡品龙鞋。解放战争中,她的奶奶是村里的妇女干部,也是做支前拥军鞋的模范,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很多战士都穿过她奶奶做的支前鞋。可以说她家是个地道的鞋业世家。

到龙金鸾的父亲龙兵这一辈上,由于一家人都热爱新中国,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鞋的传统手艺就没有再被提起。龙兵从小受母亲的影响,解放初期就积极要求进步,并加入了党组织,积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活动,为村民们排忧解难,做下不少好事,赢得了广大村民的拥护和爱戴。所以,他一直在村里担任着主要职务。

龙兵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更是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大女儿说:“鸾鸾啊,做人不容易,要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要学会吃亏,吃亏是福,不义之财不能贪。你要记住,一个人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做好了,做透了,就会终生受用。”龙兵的这些做人之道,在龙金鸾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扎下了根,使她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自尊自强的个性……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她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碗里的饭撒在了桌上,父亲狠狠地打了她一顿。她当时委屈得哭了,一连几天不理睬父亲,总觉得父亲对她不好,不像对待弟弟那么好,重男轻女。

其实,父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何尝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呢?只是女儿这么不爱惜粮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气之下打了她。打过之后他心里又后悔了,女儿毕竟还小啊,能懂么事呢?自己的脾气也太暴躁了……

那天,吃过午饭后,他把龙金鸾叫到身边,笑着轻言细语地说:“鸾鸾啊,还在生我的气?比你父的脾气还犟,将来长大了可怎么得了啊!”

小鸾鸾低着头,用上牙咬着下唇不出声儿。

父亲问她:“晓得那天为么事打你不?”

“不晓得!”小鸾鸾闷声闷气地说。

“不晓得?那父讲给你听。你知道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吗?古人有一首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说这米饭是像你父这样的农民伯伯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泥里滚,土里歇,一滴汗水摔八瓣换来的,你不爱惜米饭也就是不尊重你父,因为你父就是种稻子的。想想那几年,全国很多地方饿死不少人,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国无粮不稳。你奶奶不是经常教育你们要爱自己的祖国吗?爱惜粮食也等于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懂了吗?”

父亲的一席话,将小鸾鸾心中的委屈一扫而光,她抬起头来,看着父亲诚恳地说:“我懂了!父,以后我再也不浪费米饭了。”

“晓得认错就好,这才是我的好女儿嘛!”父亲看着女儿那副可爱的样子,开心地笑了。

龙兵就是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如今他非常满意的是几个子女都很争气,不仅各自都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社会上也受到别人的尊重。更使他欣慰的是,大女儿金鸾这几年更是成了村里的女能人。

自从大女儿出嫁到龙家湾村后,与丈夫龙平军一道勤俭持家,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勤劳致富,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虽说大女儿是位普通的农家女,只有初中文化,但脑子转得快,思维活跃,不仅农活干得漂亮,做买卖更是一把难得的好手。初中一歇学,她就开始学做生意,先后开过服装鞋帽店、经营过家电、粮店,尤其是她制作的手工布鞋得到了龙家的真传,穿在脚上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舒适、绵软,在镇上工作的干部们都喜欢穿她做的千层底布鞋。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她不仅在村里盖起了一栋前后有庭院的小楼房,还挣得了百万资产的家业。

尤其让龙兵高兴的是,大女儿的头脑不同于一般人,如今自己的日子过得富裕了,总想着要为国家做点事。女儿经常跟他说:“父呀,记得我小时候你经常教育我们,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今我们靠国家的富民政策富裕起来了,也该报效报效国家。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好,哪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总寻思着,是该为国家做点事的时候了。”

女儿的这份爱国情结,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的心,女儿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只是他隐隐觉得自己对女儿有一份歉疚之情:小时候女儿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上军校,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更好地报效祖国。而当时的家庭条件迫使他不得不让大女儿歇学,以保证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能够顺利上学。这样,龙金鸾当兵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实际上,那时候并不是龙兵不想让大女儿读书,只是家里确实太穷了,每个孩子都要上学,实在是供不起。一家八九口人,不说供孩子读书了,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到了年终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有一年,家里喂了头猪,到年根大约长到60公斤,杀了猪他舍不得多留,只留了二斤肉,余下的都卖了;卖肉时,惹得金鸾姐弟几个抱着他的腿哭着不让卖……

龙金鸾歇学后,和其他山里不上学的孩子一样,开始下地种庄稼、搂柴火、帮家里干家务活。由此,她对父亲重男轻女的观念十分反感,总感到自己不能上学了,前途一片黑暗,将来就像村里的其他姐妹们一样整天围着锅台转……

一想到这些,她心里就十分难受,从那时起,她便暗暗下定决心: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活出个人样来,为村里的姐妹们都争口气……

龙兵清楚地记得,大女儿曾经跟他说过:如果自己能上学,绝对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解放军战士,说不准还能当上将军呢。大女儿从小就热爱解放军,崇拜将军,记得小时候,她没事时就缠着村里的一位老奶奶,听她讲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为解放军当向导的故事,如果她能像其他的孩子一样能够正常上学,没准儿真的能成为一个女将军……每每想到这些,他总觉得对不起大女儿,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最近,大女儿鸾鸾有一段时间没回娘家了,不晓得在忙些么事?龙兵知道大女儿的个性,她要是有一段时间没回来,心里一准又在想什么事儿,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自己闲着,如今不晓得大女儿又在策划什么事呢?

这次还真让龙兵猜对了,龙金鸾这段时间忙得不可开交,她正在筹备做龙鞋的事,又是找朋友帮忙设计鞋样,又是找相关人员给她策划方案,又是确定原材料的采购地点,人都忙得快瘦了一圈……

这不,她正准备回娘家去跟父亲说说这个事儿,想征求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却接到她弟弟打来的电话。

龙金鸾的弟弟在外经贸大学毕业后,又去南亚留了几年学,回国后就在省城合肥一家外贸公司上班,这在大别山区的天华村来说,也算是鲤鱼跳龙门了,而且在村里也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大学生。他初中时候的同学在龙家湾村当村主任。那天,龙金鸾到村里去把她想办鞋厂做龙鞋参加大奖赛的事情跟村里的干部们说了,要求村里为她提供便利条件。村主任认为这是件大事,有必要告诉他的弟弟,就打电话把这事跟她弟弟说了。

这不,她弟弟打电话来给她泼了一盆凉水。弟弟在电话中告诉她:“办鞋厂这么大的事你能做得了吗?再说,都几十年没有人做过这种手工龙鞋了,这种鞋又没有什么模式,你的量又这么大,面那么宽,能把握得住吗?这种想法太不现实!这事姐夫肯定也不会同意,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你还是慎重考虑吧!”弟弟认为她的这种想法太不切实际,担心她做不成。

听了弟弟的话,龙金鸾心里很不以为然,她对弟弟说:“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不需要你帮什么忙,只是你先莫要跟你姐夫说。”

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弟弟勉强答应了暂时不告诉姐夫,但还是不赞成她做这件事。

龙金鸾万万没想到弟弟是这个态度,心里很难受。她本来以为弟弟会赞同她的这种做法,没想到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她不晓得弟弟为么事会这样?怪只怪那个村主任,真是个长舌妇,多管闲事,怪不得村里的许多事情搞得村民们不满意。龙金鸾在心里不免怨起村主任来。

弟弟的爱国情结她是十分了解的。他在南亚留学时,看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景就非常气愤,他曾经对龙金鸾说过:“姐姐,你们在国内生活的人,真的体会不到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时的那种难受劲儿。我一看到这种场景,就气得牙根痒痒。”

有一次,弟弟乘公共汽车的时候,碰见几个外国洋痞子,认出他是中国人,便恶言秽语地上前欺负他,并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是“中国猪”“大尾巴狗”“东亚病夫”。忍无可忍的弟弟施展“中国功夫”,将这几个“洋痞”打得跪在地上求饶……

此时,弟弟的耳边传来一片喝彩声,周围看热闹的其他外国人都一齐涌上来,竖起大拇指称赞他:“中国人,真了不起!”“中国人,伟大!是大英雄!”

龙金鸾听了深有感触,中国应该强大起来,只有国家富强起来,才不会受外国人欺负。她对弟弟的正义举动大加赞赏,并连声赞叹道:“打得好!打得好!你可为中国人出气了。”她还鼓励弟弟说,“今后如果再碰到这种事儿,你就往死里打,多打几下,替我也打上几拳!”

据弟弟讲,现在有的外国人对中国根本就不了解,甚至认为中国人还像100年前那样软弱可欺,是“东亚病夫……”

提起这些事儿,龙金鸾就气不打一处来,她暗下决心:总有一天,她这个中国的农家妇女,一定要做出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来,让那些把中国人不当人的外国人看看……

她想,做这件事一定错不了。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下去,而且要做好、做大,做得轰轰烈烈,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普通百姓富民强国的决心,不能因为弟弟的态度就让自己想做的事情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