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秋之夜

1

樟村通往罗村镇村口的一座小山包上,刘宁和谢鹏飞并排坐在山上。他们脚前放着一只竹篮,篮子里装着苹果、橘子、花生、月饼和鸡鱼肉“三牲”,还有一瓶“章贡酒”。此外,还有一把线香和蜡烛。他们在等待曾聿明回来。

此刻,正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

暮色中的樟村古村落,村中的二十几座明清时的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更有几幢新式的四层五层红砖水泥楼房,矗立在村中。像旧时的碉楼一样,鹤立鸡群。古村落一片宁静祥和。暮归的村民,肩上扛着犁耙,赶着水牛,或挑着箩担,走在村道上。

一道道炊烟袅袅升起。

“刘宁,”谢鹏飞问,“这事你都跟聿明说好了?”

“说好了。”刘宁说,“早上他走的时候,我就跟他说好了,他也同意我们三人结拜同年。生是有缘哪!二十二年前,我们三人同在中秋节夜出生,今天结为同年,意义非凡啊!”

“天快黑了,聿明怎么还不回来呢?”

“不知道。他一早说今天去镇中心小学开会,也许有事,也许被别人请去吃饭。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等他,他迟早是要回来的。”

“嗯,说的也是。”

此时,村中传来一妇女高声高调呼叫儿子回家的喊声。

刘宁问:“鹏飞,想不想出门?”

“出门?去哪里?”

“当然是去广东。广州,东莞,深圳,哪里好挣钱。你没听现在一句顺口溜:东西南北中,发财去广东!”

“对,去广东好。

刘宁手一指村中那几座像碉楼样的红砖新楼房,说:“你看,我们村里那几座像鬼子炮楼样矗起的新楼房,都是这几年去广东挣了钱的人回来盖起来的。刘尤福,听说在东莞大岭山一家烟花爆竹厂当装药师傅,一天就挣几十块钱,抵上曾聿明当教书匠半个多月的工资。二三年下来,就挣下一大包票子,盖起了小洋楼。”

“唉,我也想去广东挣大钱。可惜,现在还走不了。”

“为什么?”

“我还要半年才能出师。”谢鹏飞眉飞色舞地说,“上次在镇中学盖教学楼时,我们几个当学徒的,谈论起来个个都说要往广东去搞建筑。我师傅听见了,黑绷着个脸说:一个个翅膀都硬了,个个想单飞?没那么容易!哼!”

“我下个月就要办出师酒了。”刘宁有些黯然神伤地说,“出师后,我也不知道我师傅放不放我走。唉,现在我的心都飞到广东去了。我有一个老表,两公婆在东莞一家制衣厂做车工,一年就挣回几千块。叫人眼红死了。”

“不管怎么样,等出师了再说。”

刘宁问:“对了,鹏飞。你和刘桂华的婚事怎么样了?”

“难哪。”

“怎么个难法?”

“我老丈人不是个东西!”谢鹏飞忿忿地说,“他问我要彩礼两万块,我上那里去弄这天文数字般的一大笔钱?我还没出师,师傅一个月才给我五块钱抽烟。我连我自己都养活不了。我家的情况你也清楚,把房子地皮全卖了,也凑不够这两万块钱。他这不是棒打鸳鸯散吗?纯粹是刁难!他想拆散我们。”

“两万块?”刘宁听了,吓了一跳,说,“我的天!你老丈人心也太黑了。刘桂华也就百十斤重,一斤卖二百块。我家春妮才跟我要了两千块,我还觉得高了。”

“唉,人比人,气死人!”

“对了,”刘宁想起一事,问:“鹏飞,你昨天去跟你老丈人家送礼了吗?”

“两万彩礼八字还没一撇,我送什么鸟礼?”

“你呀你,猪头!”刘宁点着谢鹏飞的脑袋说,“今天是中秋节。昨天,你怎么也得割上二斤肉,买上一只鸡,再称两斤月饼,掂上两瓶酒,给你未来的老丈人送去。”

“哎哟来!我的妈!”谢鹏飞连连拍着自己的头说,“我一急,把老丈人给忘了,我连根毛都没给他送去。”

“你看你看,像你这样马大哈的,这婚事能成得了么?”

谢鹏飞想了想,说:“没事,我明天补送一份礼去。”

“笑话!”刘宁格格笑着说,“门神都是年前贴的。你什么时候见正月十五补贴的吗?”

“没事没事,我觉得正月十五补贴也蛮好的,这叫破旧立新!”

“这叫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不信,你明天去,一准得吃闭门羹!”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我心里有数,这姻缘还是能成的。”

“你这么自信?这么有把握?”

“我告诉你吧,同年弟。”谢鹏飞信心满满地说,“刘桂华我抱过了亲过了摸过了,就是还没那个。”

“那个什么?”

“那个干好事!这还用问吗?”

“不对!”刘宁突然想起,说,“你刚才说什么?我们三人结同年,还没排定座次,分清大小,你怎么就称呼起我同年弟?”

“我想你肯定最小,我最大,聿明老二。”

“哈,你真自信。”

2

一轮明月从东方冉冉升起。

这时,一行五个人提着马灯打着手电从山下走过。他们走到不远处的一条小溪边,几个人在溪边点上蜡烛线香,大家跪拜了一番之后,兰贵生的奶奶首先拉着腔调喊了起来:“兰贵生!跟奶奶回去哟——”

大家一起跟着呼喊起来:“兰贵生!跟我们回去哟——”

谢鹏飞问:“这是谁家在喊夜?”

“冬香奶奶。”刘宁说,“跟她孙子兰贵生喊夜。前几天,兰贵生跟她妈淋菜时,自己在小溪边玩耍,不小心掉进小溪里,受了惊吓,得了一场病,几天都没好转。冬香奶奶就说兰贵生丢了魂魄,要喊回来。所以,今天晚上一家人就来喊夜了。”

“小孩有病应该去医院看病吃药打针。这喊夜管用吗?”

“我怎么知道。反正农村还是有些愚昧、无知、贫穷、落后呗!”

“都什么年代了?今年是公元一九九二年呵!唉!”谢鹏飞长叹一声,说。

冬香奶奶一行人一路喊着:“兰贵生!回来了哟——”

一行人渐行渐远,喊声越来越弱,最后,消逝在村中。

3

一轮明月高挂在湛蓝的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

村口晒谷坪上,下午人们堆砌好的瓦塔周围,围满了男女老少。烧瓦塔,是罗村一带的传统风俗表演。瓦塔下部堆满了干燥的柴火,有人把柴火点着,顿时,熊熊的大火就烧了起来。火越烧越旺,有人往塔里添加柴火,三米多高的瓦塔,烧得通红通红。有人再往火里撒上硫磺粉,顿时,火花四溅,在夜色中分外壮观。这时,录音机里播放出台湾歌星邓丽君优美的歌声,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飘**在山村的夜空: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爱也真,我的情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

月亮代表我的心

轻轻地一个吻

已经打动我的心

深深地一段情

叫我思念到如今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

一群青年男女,围着瓦塔,唱着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刘宁,”谢鹏飞羡慕地说,“你看,今年这瓦塔烧得真旺,好想下去跟大家跳会儿舞。”

“别去了,聿明应该马上就回来了。”

“看,”谢鹏飞手一指,说:“那边过来的不是聿明么?”

刘宁顺着谢鹏飞手指方向,只见月光下,曾聿明孤身一人,正匆匆向这边走来。

刘宁说:“走,我们下去。”

4

曾聿明刚走到小山包脚下,突然,从小树丛后飞出一块小土块,正打在他肩上。

曾聿明问:“谁?出来!”

见无人回答,曾聿明刚想走,又一块小土块落在他身上。曾聿明说:“刘宁,谢鹏飞!你两个出来吧,别装神弄鬼了。”

“哈哈哈哈!”随着一阵大笑,谢鹏飞提着竹篮子和刘宁走出树丛。

“我一猜就你们两个。”

“聿明,”谢鹏飞笑着说,“你不会以为是走夜路遇见鬼了吧?”

“我是无神论者。”曾聿明说,“我从来就不相信这世上有神呀鬼的。”

“聿明,早上我跟你说的那事,你没忘记吧?”刘宁问。

“没忘。不就是我们三人今天生日结同年吗?这是好事啊!”

“好事是好事,”谢鹏飞说,“但丑话得说前头。我们先来排个座次,也好彼此称兄道弟。想当年,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刘备年长,自然为老大;关羽次之,张飞是小弟。但我们三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得按时辰来排长幼顺序。我是戌时出生的。”

刘宁说:“听我妈说,我也是戌时出生的。”

“这个时候就是戌时。”曾聿明说,“我也是戌时出生的。”

“那我们三人就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四同了。”谢鹏飞说。

“难办!”刘宁摇着头说,“当年我们的父母都没有钟表,不可能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

谢鹏飞说:“我提议,我们按高矮顺序来排长幼。怎么样?”

“不怎么样,”刘宁说,“我第一个反对。我们三人你最高,我最矮。按照你这个理论,穆铁柱就应该当省长了。梁山宋江就应该排到一百往后了,做不了老大。”

“要不明天来一个骑自行车比赛,谁骑得快谁当大哥。”

刘宁还是反对,说:“不行。你尽拿自己的优势跟人家的劣势比。”

“你这也不行,那也反对。聿明,你来说个办法,一锤定音!”

曾聿明想了想,说:“中秋佳节,古人都有拜月的习俗。今天,我们三人结为同年,也要拜月。拜月就得找一处清净典雅的地方。我看我家屋边的橙园最合适。”

“瞧,到底是教书先生,讲话都文绉绉。”

刘宁说:“好,我赞成。”

“地方是好。”谢鹏飞说,“可总得先分出个长幼大小来,才好一同拜月。”

曾聿明想了想说:“橙园西北角有一棵大皂角树。这样吧,从现在开始,谁先到皂角树下,谁就是……”

不等聿明说完,谢鹏飞把手中的竹篮往刘宁手中一塞,说:“好!就这样定了。”

话没说完,撒腿像箭一样跑了。

刘宁怔了一下,他突然明白过来,急忙把手中的竹篮塞到了曾聿明手上。说:“聿明,你提着篮子慢慢来吧。”

刘宁说完,也拔腿紧随谢鹏飞后面跑了。

5

谢鹏飞一路狂奔,跑进橙园,跑到皂角树下,他三下两下就爬了上去,坐在最高的一个树丫上。气刚刚喘匀,刘宁才气喘吁吁地跑到树下。刘宁也爬上树,坐在谢鹏飞下面的一个大树丫上。

“二弟,”谢鹏飞说,“你的反应也够快的。只怕三弟聿明要二十分钟后才能赶到。”

“唉,到底还是让你捷足先登了。”刘宁说。

“来,二弟,我们先抽支烟。”

谢鹏飞掏出两支烟点着,递一支给下面的刘宁。俩人抽着烟。

“二弟呀,”谢鹏飞吐了一口烟,说,“我们三人,从今往后,我就是大哥了,凡事以后你都得听大哥的。大哥我说东,你不要往西。大哥我说圆,你不要说方。不要还像以前那样,事事跟我上发条。那是不对的。”

“你做不了大哥。”刘宁笑着说,“你没做大哥的样子,我们三人,只有聿明做的。”

“为什么?”

“我刚才好像听聿明说,谁先到皂角树下,没说是皂角树上啊!”

“你没听错吧?”

“没听错,是皂角树下。”

“那我赶紧下去。”

这时,树下传来曾聿明的声音:“都下来吧,长幼顺序已经排好了。”

谢鹏飞说:“我坐得最高,应当我是大哥。”

“树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曾聿明笑着说:“下面是本,上面是末。本最大,末最小。如果按你所说,那就是本末倒置。”

“不管怎么说,树下也是我先到的。你说是不是?刘宁弟。”

“我倒无所谓。”刘宁说,“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怎么数我都是老二。”

曾聿明问:“鹏飞,你听说过画蛇添足的故事吗?”

“没听说过。”谢鹏飞沮丧地说,“都怪我不喜欢读书,才拿了个小学文凭。不像刘宁他是初中生,更不像你是高中生,堂堂的人民教师。”

“好!那我就讲给你听。”曾聿明说:“古时候,楚国有几个人得到了一杯好酒。大家约定,谁先在地上划好一条蛇,谁就喝那杯酒。一个人先划成,他端起酒杯,见其他人都还没画好。就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足呢!’这时,另一个人画好了蛇,夺过酒一饮而尽。然后说:‘蛇没有足,你为什么要给它添足呢?’”

“哈哈!”刘宁大笑,说:“聿明,我算服了,我三人结为同年,这大哥也只有你做得。”

谢鹏飞无可奈何地说:“好,我少数服从多数。”

6

橙园空地上,摆放着一张小桌子,桌子上供着鸡鱼肉三牲及水果,月饼。还放着一只小香炉,香炉上插着一对燃烧的大蜡烛。

每人拿了三支香,点着后三人跪下,对着月亮,虔诚地磕了三个头。

曾聿明、刘宁、谢鹏飞三人同声念道:“我曾聿明(刘宁、谢鹏飞)三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出生,三人自愿结为同年。曾聿明为同年大哥,刘宁为同年二哥,谢鹏飞为同年三弟。我们三人,日后当相互关照,有苦同担,有福同享。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誓词是曾聿明拟好的,三个人照着念就行了。三人誓罢起身,各人端起一碗酒,碰杯后一饮而尽。

“大哥二哥,小弟我以后听你们的。”谢鹏飞首先说,“尤其是大哥,文化程度高,办事又稳重又公道,在村里享有口碑。以后小弟做错什么,两位同年哥多多担待。”

刘宁说:“大哥,我也听你的,你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强。”

“两位哥哥,我们三人从光屁股光脚丫玩到大,一直要好。从没有彼此红过脸打过架。今日结为同年,也是遂了心愿。”

“二弟三弟,这个大哥我当了。”曾聿明庄重地说,“既然我当了大哥,我就勇于担当。有几句话,我还是要跟你们说的。我们三人结为同年,不是像三国刘关张那样抱有政治目的抱有野心;也不是要像水泊梁山好汉那样要去打家劫舍,恃强凌弱。总之,不是要搞小团伙,拉帮结派,而是为了互相帮扶。如果大哥我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你们尽管批评我。你们有哪些地方不对,我也决不迁就护短。如今,我们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代。两位兄弟,如有大志,应当到外面去闯**一番,争取做出一番事业来。”

谢鹏飞说:“唉!我没出师。其实我的心早就飞去广东了。”

刘宁说:“看着人家挣大钱,我早就心痒痒了。”

“两位兄弟学的都是手艺,”曾聿明谆谆告诫说,“出师后你们可以去外面闯**一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充满了**。做手艺其实就是做良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诚信是第一位的。做生意要讲诚信,做手艺也要讲诚信。诚信走遍天下。只有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大哥教导的是。”谢鹏飞说。

“大哥有没有计划明年同我们一起去广东闯**一番?”刘宁邀请说,“刘自强老师你也认识,他退休后,这两年应聘到东莞一所镇中学教书,听说他现在一个月工资比他的退休金高出十好几倍呢!”

“我暂时不会考虑出去。”曾聿明说,“今天,镇教委在镇中心小学召开全镇各村小学教师大会。在会上,镇教委领导又表扬了我。我带的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在全县升初中考试中评比拿了第一名。”

“迂腐!”谢鹏飞说,“大哥,你就是个书呆子。表扬顶个屁用!一个月几十块钱,要是我有你这文化,早就跑去广东了。”

“是呀,”刘宁也是愤愤不平,说,“大哥,人善被欺,马善被骑。你就是太老实了,全中国也只有你这么一个老实人 。你看你教了整整三年书,还是一个代课老师。有些干部的亲戚,连二年级都教不下,还转了正。想想如今这个社会,就是不公。”

谢鹏飞附和着说:“嘿!代课代课,一代几年,不代也罢。”

“二弟三弟,不能这么说,你们这是以概论全。”曾聿明笑着说,“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有一些不公平,有一些不合理,也是暂时现象,国家正在纠正。我想,既然我选择了当教师,我就要全心全意,一心扑在教学上,为国家培养人才打好基础。”

“大哥,人各有志!”刘宁说,“你的思想要比我们好。你是想入党吧?”

“想!不说这些了。告诉两位兄弟一个好消息,这个月二十二,我要结婚了。”

“好,大哥,到时候我去帮忙。”

谢鹏飞说:“大哥,自行车推新娘子‘轿客’这个任务,就交给我了。”

“这个自然非你莫属。”

一轮明月高悬在湛蓝湛蓝的天空,皎洁的月光,铺洒着大地。远处晒谷坪上,那些狂欢的青年男女,还没有停下青春的舞步。那歌声,时强时弱地飘了过来,但依然清晰。那是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

并蒂的花儿竟相开放

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

迎着那长征路上战斗的风雨

为祖国贡献出青春和力量

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携手前进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