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精彩姑事来深圳,奇闻异事聊斋夜2
走着走着,想着神秘女人家庭,想着风景秀丽的泸沽湖泊,那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基督教的诺亚方舟,喇嘛教的晨钟暮鼓一样让深深向往。
当林间的小鸟唤醒沉迷女儿国的故事,留恋祖国西南部的巨大珍珠泸沽湖秀丽风景的我,很不甘情愿告别木楞屋,俨然一副不知酒醒何方的感觉。因为,走出这个因为美丽而虚幻,因为古老而脱俗的民族。一会儿又进入另一个原始部落,就到了纳西族民居。了解金沙江和梦中的天堂香格里拉纳西民族的习俗。
纳西族的房屋跟摩梭族民居基本相似,服饰也大体相同,生活方式都是蒙古族和摩梭族一般游牧生活。就是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度跟摩梭人阿夏走婚不同。纳西族就这样站在蒙古族与摩梭族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夕阳西下,纳西族民居是金黄的斜阳下略显神秘庄重,总是在某个角落就可以发现这个茶马古道的神韵之音。不必说门口的门神和甲骨文蘑菇伞、不必说水池里的千年神鬼、不必说墙上的驱鬼袍。单层木楞屋呈现黑色主题,左边是大厅,依次是佛房,主人房,女儿房,厨房,杂物房呈口字形排列。大厅门里门口,墙上房顶,窗台桌上都是颜料绘画,人物、动物、花鸟虫鱼,惟妙惟肖,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游客一看就爱不释手,其中大厅中间一幅卷轴画《神路图》表现了天堂,人间,地狱的生活,是一幅闻名遐迩的千古名画。一看就知道纳西人民的丹青妙手,技艺高超,令我惊叹不已。大厅外墙上的东巴文诗歌作品,则无法读懂,面对这些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象形文字,隐隐懂得这个民族有着热情,知书达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听说纳西族人民,在东巴经中记载,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仅有的舞蹈专家,历史记载,纳西族东巴舞在内容和历史方面,都超过了保存在西班牙的最早的舞蹈。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纳西族的东巴舞,但是可以肯定,非常值得期待欣赏。
这个神秘古老的国度,最吸引外国游客,看这些女生导游,总是乐此不疲介绍一个又一个景点的来龙去脉。虽然我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看他们时而眉开眼笑时而诧异的表情,就知道他们眼里的中国民俗,会有多少历史文化值得他们去追寻。
往前几步小道右侧是一条长长的百姓街,主要经营旅游工艺品,名家书画等等。左侧是一座矮山丘,荒草萋萋占尽山梁,灌木层叠似伞,满眼苍翠。几颗高大挺拔的橡树,独树一帜守候山腰的矮房——哈尼族。一个属于美丽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农村民族。
一座褐色土木结构的楼房,尖尖的房顶似碉堡形状,呈四斜面,或许这就适应原始森林的环境。门口几个玉米垛,储存干粮使用。房前房后均栽种茶叶,木瓜。一看就知道又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听说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他们平时喜欢煮茶,就是将生茶叶带枝放入锅里煨煮,每日只煮一次只饮一道,跟汉族人民平时泡茶明显不同。
走上哈尼寨民居,看房间比较阴暗潮湿,房间相对比较小,厨房较大,摆设很少,火塘特别多,似乎不同的火塘用途都不一样。他们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是火神赋予,对火很是敬畏,必须保持长久不息。火塘不仅要天天烟火不断,而且不能混用,一般一个火塘煮饭、炒菜,一个火塘蒸肉蒸粽等,还有一个火塘煮猪食,从不乱用。本地居民介绍,这是一个风俗禁忌非常繁多的民族,每年分为冷季、暖季、雨季三季,每个季节又分四个月,就是四个节日。每年有两次过大年的习惯,每个大年节日持续六七天,加四个季节节日,五大民间通俗节日,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聚会度过。他们热情好客,远近闻名,全由男人陪桌,以酒相迎,以肉相待,不分身份贵贱尊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民族好伟大,就算是深山老林的简陋木楼,也赛过高楼大厦的辉煌。
哈尼族十分重视婴儿出生和男女婚恋活动,婴儿视为上帝赐赐予,故显尊贵无比。从母亲结婚到生儿育女,繁文缛节数不胜数,甚至进村都不能穿上衣等等更是难于理解。而男女婚恋活动,则是套公式一样,云南红河上的青年男女往往于抽签配对的方式来决定:从男方出资请烹调厨师,杀公鸡,煮肥肉,泡糯米,打酒,炒菜,布置红鸡公螃蟹宴,荷叶装糯米配菜送女孩等等,然后对歌起舞,不醉不归,尽兴方散。最后是抽签爱情犹如上帝旨意,风格特别,往往这样也是挺幸福的。有些游客还调侃跟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把这蛮有意思的风俗搬到深圳来,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抽签对号入座。
慢慢踏下哈尼寨的石梯,风吹路边的小树沙沙作响,宽大的芭蕉叶如挥动的手,感觉身体轻了许多,好像做了一回远方客人。
走过许多村寨,看过了许多风景名胜,扮演了许多角色,就是没有真正见过伊甸园和亚当夏娃。
就在哈尼寨山背,就是一片高大桉树林,树林深处隐约可见一竹楼,门口的木牌坊特具风格,一个木头制作的牌坊树皮盖顶,两旁还挂着红花红带,旁边的铜像就是**裸的亚当夏娃,不由想起这就是爱情王国伊甸园。旁边的拉木鼓就是最好的证明。拉木鼓就是为了祭祀亚当夏娃祖先的,他们认为祖先平时在天上,只有听到拉木鼓声,才会下凡间来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佤族民居是最简单的竹楼,由竹片,竹篾,竹竿,竹枝和茅草搭建中间腾空的两层房,大体跟傣族竹楼相似,但是里面几乎空无一物,无桌无凳,无床,无被褥,睡觉就是一块木板,只有麻布当被盖,木头当枕头,和衣而睡。受亚当夏娃的影响,这是一个最保守的民族,男女没有确定关系之前,绝对不会单独行动的。
他们的起居饮食都是比较特殊,喝的是苦茶、茶膏。喜欢嚼槟榔,喝泡水酒,吃昆虫,虫蛹,蛇,老鼠的习惯。对辣椒情有独钟,民间说法“无辣吃不饱”,一天吃二餐,都是米,菜,油盐一锅熟的。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佤族人们认为古铜色肤色是最美的颜色,地处西南澜沧江地域,日照时间较长,佤族儿女肤色较黑,除了牙齿,甚至嘴唇都是自然黑,美的可爱,男人头发挺长,扎辫子也都很正常,不过那都是没有结婚的象征。
佤族民居屋旁,有一幅历史名画——沧源壁画。就是垂直的岩壁上做画,涂料比较讲究用赤铁矿,虫胶,动物的血混合而成。所以壁画成赭色,图案立体感较强,都是一些五官不清的人和头尾不齐的动物。虽然我们都不懂画里的含义,但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佤族人就懂得描绘这样一幅古朴,形象的原始生活百态图,足足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想象力,值得敬佩。这幅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佤族子孙一直当是神供奉,还深信自己就是石洞里钻出来的人。
看过佤族民居,好像是这些怒江与澜沧江旁的佤族人给我上了一节难忘的历史课。说到历史,难免想到北国雪花飘,南方纸扇摇。你看,前面的一个景点就是天之涯,海之角的高山族、黎族村寨。
放眼椰林婆娑,槟榔树,芭蕉树,剑兰,紫竹相映成趣,造物主的神奇与恩赐在这里一览无余。
高山族的圆形木楼如炮台一样,孤零零的,高树矮竹的剪影舞动了木楼的身躯,在路旁的池塘边上等候着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面孔。门口的空地上,插着一个个尖尖的木牌,木牌上绘画的是妈祖,佛祖,菩萨,运财童子等图案。
走上高山族木楼,房门紧闭,透过门缝,可见里面的茶具,佛具,乐器均齐。遥想阿里山的泉水甘甜,阿里山的姑娘俊俏,小伙壮实。可是无法深究,毕竟这里没有工作人员值班。——听说去参加邻村黎寨跳竹竿舞去了。看来,高山族村寨的内在美,对我只是眼前的海市蜃楼。
记得老师说“台湾岛与海南岛,就像祖国的珍珠与玛瑙”,就连高山族与黎族风俗也基本相同。主持人介绍他们吃的是竹笋,住的是竹楼,睡的是竹席,吹的是竹箫,跳的是竹竿舞,俨然就是一个翠竹青青的世界。
转入黎族村寨,一个巨大的船形屋就跃入眼帘,就是船一样形状的木房子,木柱子着地,支撑起一楼的竹条拼接的地板,屋梁均用毛竹竿搭建,茅草铺顶两边分,坚实耐用,成本较低。此屋是为了纪念祖先刚来海南时避雨靠岸而定居的,所以船形屋就象征了黎族的历史文化。一般船形屋,不是用来居住的,是用来招待宾客,喝酒设宴,集会等。居住都是用旁边的大蓬屋,这个屋子是两层竹木结构,屋顶是长长的茅草一边倒,一楼厨房,二楼住人,依次是主人,老人,长子次子。一下子疑惑了,黎族女儿住哪里呢?大棚屋后面还有一个别致的正方形小小竹楼,竹枝,竹柱子,竹条,竹线,竹篾,竹叶铺顶。慢慢走上曲折竹梯,竹门敞开着,里面的房间很小,刚刚好放一张床,一张竹凳,一双竹履,一套女孩衣服,一顶竹帽,一盏竹筒灯,一扇竹窗对着大路,窗外的竹栏阳台仅仅可以容纳两个人……俨然一副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房,无法想象他们是如何设计修建的佳作。得知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孩谈情说爱而精心设计的,这不会是童话故事里的浪漫两人世界么?原来,黎族人民谈恋爱还有那么多讲究,挺新鲜的嘛!看完房屋,看演出,似乎就是这里不变的定律。
露天广场上站满了五湖四海的游客,绿色的提地毯上面四个黎族阿哥身穿黑色无领马褂,头戴白鹤羽毛花翎,扎一条蓝色布条,赤着脚,手持长长的竹竿。后面跟着四个身穿红色短装短裙的黎族女子,头戴银饰,脚穿黑色刺绣布鞋。然后阿哥两边排开,当凑起轻快爽朗的音乐是,开始举起竹竿跳起舞,每个男子旁边就有个女子围着旋转,扭动纤瘦的身子,踏起轻盈欢快的舞步,她迷人带笑的眼睛,鲜红的嘴唇,洁白的牙齿,再看会勾走游客的魂。竹竿在上空交叉出许多图案,下面的黎族男女就变化着不同的舞蹈。一首爽朗音乐过后,便开始激昂动感的音乐,男子把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跳舞的女孩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豹子、画眉等动物形态起跳,活泼欢快。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完整,那么软软,那么干脆利索。莫非就是这支漂亮的舞蹈,留住众多的游客?
如此热闹的场面,光是唱歌跳舞是不够的,热带水果般的热情仿佛就写在黎族儿女的脸上。跳舞过后,就是游戏节目时间,飞陀螺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平时玩的陀螺都是圆锥形的陀螺,主持人介绍说这里做游戏都是怪陀螺,外形像灰色田螺,可以翻跟斗旋转,同时还会发出悦耳的音乐和荧光,散发香味。说完就请上两位游客,一男一女现场感受这种飞天陀螺的刺激游戏,谁抽打的陀螺转得久就可以拿到黎家的礼物一份。在主持人的指引下,游客与两个黎族族儿女一起,两人一队开始挥动长鞭抽打陀螺,一个,两个,三个……六个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的陀螺呼呼在地上旋转起来。有的像小老鼠打圈,有的像台球在跳,还有的原地不动冒着烟。其余的几个黎族儿女就在周围击鼓吹乐助兴,主持人一边解说打陀螺的好处,一边解说陀螺的名称:木陀螺、竹陀螺、贝壳陀螺、公主陀螺等。一边变戏法似的从后面的大棚屋里喊出一个头戴大花帽,身穿红色衣服的小伙子,他张开双手端着盘子,嘴上咬着一条木扁担,在游戏中间半蹲着。在黎族小伙一声口哨后,挥动长鞭的黎族女子即扬起长鞭对准一个黄色陀螺轻轻一挑,黄色陀螺就魔术似的飞上了小伙子的盘子上。接着又是一个跟一个跳上扁担上。就这样六个陀螺都全部停在红衣小伙子的道具上,立即赢来了台下的欢笑般的掌声。就这样两个参加游戏的小组都没有胜负,当然都拿到了黎家特别的礼物——椰子一个。
八月的天气宛如孩儿脸,说变就变,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刚刚还是余晖脉脉,一下子就下起了小雨。不多时,游客就如兵败四处逃窜,飞陀螺游戏结束。真庆幸自己带了一把陈旧的紫色雨伞,这话总算派上了用场,要不我还真嫌弃这丑陋又多余的配角。
撑一把紫色小雨伞,漫步在林荫小路上,看到风里飘摇的小花,听着沙沙的雨点。一直走进朝鲜族(高丽族)民居,雨中的朝鲜村寨更显幽静。由于没有游客,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单调。
小雨很快就停了,仿佛是老天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走进这座平地而起的高丽族民居,石砌墙根,土砖砌墙,木材搭梁,屋顶盖瓦,檐四角翘起。曲尺七字形矮民房,白石灰粉刷,屋檐下吊着一排蓝红灯笼,一串串辣椒干就是唯一的风景线。外面看来我挺熟悉,跟我们家乡的房子外形挺相似,但是里面倒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对这个长白山脚下的民族文化,我十分陌生。试着走进这里的房间,脱鞋与行礼就是第一个步骤,然后依次而坐,男左女右就是第二个步骤。房间里面有平地炕,炕下有火道,这样可以保持室内四季如春。房间里壁柜特别多,几乎没有看到多余的衣物在外面,墙角的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等乐器较多房间里没有凳子坐,需要盘膝而坐,这是第三个步骤。见到老人,要让老人先说话,这是第四个步骤,进入房间要看墙上的学校奖状,仿佛就是告诉我们“宁可啃树皮,也要上大学”重视教育传统,这是第五个步骤。听主人介绍朝鲜族人民喜欢体育运动如跆拳道,摔跤等,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歌曲旋律流畅婉转,特别是民歌自然流畅,极富感染力和表现力。像许多艺人如崔健、崔金浩、金海心等都是朝鲜族儿女。同时朝医也是我国发展成熟的民族医学之首。
跟随主人参观厨房饭厅,厨房里几乎都凉拌冷面等,烧烤工具挺齐。饭厅里的木桌凳较矮,几乎席地而坐。桌子上的碗筷摆放是教条死板的规定位置从筷子、碗、菜盘、汤盘、调味品,一个都不能混乱。用餐时必须让老人先动筷,依次是年轻人,小孩等。
我觉得这个民族礼节复杂,过于程序化,于是没有更深入研究咨询。走出朝鲜族民居,就是陕北民居。一个黄土高坡上的窑洞,远望黄色窑洞墙上挂着许许多多的玉米,苞谷,辣椒,南瓜,大蒜头,几个房间门均贴上了红对联,一看就知道是个丰收年,喜气洋洋的气氛。近看篱笆院内许多人在玩耍,大人,小孩都是那么投入。玩辘轳打水,推碾子,拉磨,滚铁圈,踢毽子。好像这个民家就是一个悠闲热闹的村庄,一堆黄泥土堆上挖一个门,就是陕北人家,连装修的费用也省了,更是别具风格,别有心思。
从左到右,依次是主人房,婚房,厨房杂物地窖房如此简单,但是放眼尽是黄泥土,仿佛就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走进主人房,光线很淡,若不是开着灯,我怕连墙上的毛主席在延安的相片也看不清。房间呈长方形,门口就有一扇小窗户,窗户上挂满了五花八门图案的剪纸,玻璃片上就是一个红色贴花《年年有余》。一张陈旧的桌子上,摆着油盏,一支旱烟筒,一把金属手电筒,一本毛主席语录,和发黄的公元一九九〇年日历一本。桌子正上方挂一个黑色发条式古钟,我心里纳闷:这不是博物馆古董文物吧?最里面就是最大的摆设:一张炕床,占去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炕上的被褥枕头均有手工刺绣图案,枕头旁边有一个竹篮,里面的针线,剪刀,锥子,蜡烛,红纸一应俱全。——可能就是这个竹篮陪伴了窑洞妇女的寂寞时光。
隔壁就是红彤彤的婚房,红色的灯泡,红床单,红枕头,红盖头,红绣鞋,红花瓶,红剪花,红木鼓,红枣粒,红酒壶,红鸳鸯,红红的囍字墙上贴、梳妆镜上贴、柜上贴。窗户上吊着的十二生肖剪纸简直是惟妙惟肖,精致极了。看看镜中的我,也是满脸通红。看到如此佳境,肯定要在红红的婚**拍张相片留念的,坐在软绵绵的床头,骨头都酥了:新婚洞房花烛夜,佳人与才子。春宵一刻值千金,岂能没新娘?
入婚房,坐婚床,仿佛做过一回新郎,在人间过了一千年。走出房间,窑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风景都是那么漂亮怡人。
杂物房里就是地窖,里面都是大罐小坛的谷物薯类。酿酒的工具,制作豆腐的石磨和灶台均拭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木桶,瓜瓢,碗筷摆放得井井有条,一看就知道是持家有道好能手。
屋外半墙上一个小小的土地公公神台,灯火不灭。或许就是遥远的陕北,黄沙漫天没有上帝与神仙,供奉土地神祈求丰收太平年,人丁兴旺传闻吧。
跨出篱笆院,告别了陕北窑洞,不舍不甘。前面,又是另有广阔天地:蒙古族。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主体民族。
步入蒙古族村庄,踩在绿草茵茵的小路上,软绵绵的。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雪白蒙古包,一辆勒勒车,一个射箭场,一个神炉碑,上面两支明晃晃的月牙刀长枪,草地上几匹瘦马在悠闲啃着青草。
这又是一个没有工作人员介绍的景点,我们一到蒙古包帐篷前面,立即迎来几个头戴黑褐色披肩帽,身穿长袍,腰系宽腰带,脚穿牛皮高筒靴的牧民问是否骑马,20元一圈,第二圈优惠。当我们都表示来看看蒙古包的布置,他们立即扬长而去。我随即走进一个敞开门的蒙古包,偌大的圆帐篷里亮着灯,开着冷气,还算舒适。细看帐篷是有许许多多的圆形柳条棍斜编织而成,衔接处用绳捆绑,屋顶呈圆锥尖形,用毛毡围盖。听说这房子的优点第一就是拆装容易,只有两峰骆驼或者是一辆双轮牛车就能将整个房子运走,然后两个小时就能搭建起来。第二就是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室内空气流通,不怕风吹雨打,真是宜商宜居多用途。想想这些骄傲的草原骄子对设计帐篷还是挺精通的。屋里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墙上挂些镜框和招贴花。屋正中央就是一张矮桌子,用于冲泡奶茶使用,因为没有主人,要不肯定可以亲口喝上一碗大草原的香奶茶、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奶制品,原汁原味,仿佛就闻到了满屋子的羊奶香,好想伸出双手去接一杯奶茶和来自契丹儿女崇高的传统礼节、哈达。屋内的布置挺简单,茶桌后面就是神位,上面的头像是苍狼与白鹿,神下龛面摆了九只碗。据说这九只碗表示祭拜天、地、佛、鬼、活人、山、坟墓、水神。两边就是几个柜子,被一些衣物塞得满满的。右边的墙上挂着弓箭,宝剑,貂皮,牛角号,酒壶。左边的墙上挂着一把马头琴,一顶翻檐尖顶帽,和一串挂饰,一张成吉思汗的毛皮画。下面就挂放马鞍皮鞭的木架。身入此地,虽没有腾格尔般粗犷豪迈的歌声与演出,也没有见到忽必烈的智勇双全的雄才大略,也没有体会到大草原儿女的热情。但是一代天骄之梦,就如一杯浓浓的马奶酒,让我醉在不言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境尽收囊中。
走出蒙古包,暂别这个美丽无比的草原部落。翠绿的绿茵场上一座雄伟的建筑就是赛马场的金戈王朝马戏表演广场。
马戏广场是一个半圆形的封闭建筑,一道庄严雄伟的城墙,城楼上的琉璃瓦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十足的王者霸气之势,大门紧闭。城门上方一面巨型大鼓相当醒目,两个鼓手在旁边准备到位,旁边就是4个号角手,两个胡琴一支长箫。对面是弧形的观众台,两边是高筑的砖墙,高墙上,无数个鼓手各就各位。马场上是一个赛马节目,两支马队,一红一黑。在主持人的一声令下,随即一声礼炮,号角吹响,众鼓齐鸣,两个蒙古族演员就开始快鞭驾马,从城门口开始冲向广场中间,并开始单手捡地上的哈达,倒立身体踢紫荆冠,冠飞半空,迎来观众一声喝彩。最后两个骑手在一声马啸后,突然勒紧马鞍,马仰人翻,骑手一个侧空翻,双脚落地,丝毫无损,干脆利落的一个动作结束第一个节目,双方技艺相当,不分上下,一局过去,未分胜负。
接下来就是第二场四个铁骑兵出场,全身盔甲,头顶红缨飘飘,手持长刀,威风凛凛。随着主持人介绍是坎马桩,马跳火墙,横担铁脖梁后一声口哨。铁骑就分头狂冲,四个骑手八个木桩,呈“S”形排列,他们本分两路,其中一人大呼一声,赛手弯腰俯身,翻转长刀应声而下,四个木桩就身首异处,接着锣鼓声,号角声,烟火,就铺天盖地袭来,顿时,眼前的马场就成了鼓舞飞扬的音乐海洋。后来,四个选手互换位置,就开始倒过身来,双腿一夹,“架”的一声,大刀白影一晃,其余的木桩飞出数米远然后归位退出马场。后面紧接着蹦出两个年轻小丑一样的蒙族少年,脸上涂上白灰,红粉。马甲裹住黄色长袍,骑着两匹黑马冲来。广播里说道:飞越火墙的惊喜时刻到了!场内的观众都睁大眼睛,凭住呼吸,不敢出声。几个工作人员立即点燃西侧高墙下方的三个矮木桩上的油布,刹那,木桩上火苗高蹿。火焰的光芒映红了半边墙体,三个木桩就成了一片火海。鼓手也不放松,慢一阵,急一阵,号声浑厚响亮天际,说的好,那是快,两个小丑演员就策马呼啸而来,前面一个小伙,起身一吹口哨,骏马就飞过第一个木桩,随即又飞过第二个,第三个。后面的骏马在场内,一阵狂窜,时而冲向观众,时而冲向对面的城门,不听使唤,马上的小伙子都是颠来倒去死死拉着缰绳,不知是否佯装有意的,总把观众吓了一身汗。后来,小伙子抽出马鞭一阵猛抽,烈马立即改变态度,冲向火墙,顺利过关。后面出场的就是两个大胡子骑手两匹马,用一条长木板绑在马肩膀上,慢慢从后台出来。介绍说这是一个杂技形式的演出,技术含量较高。当两匹马走到马场中间就停了下来。然后一声礼炮后,音乐即到,鸣号击鼓,一阵笛子声后。一个女骑兵身穿白衣,红腰带,白布鞋,骑一匹白马,飞奔而来。然后前面的两个大胡子骑手也就开始往前赶。突然,白衣女子腾身一跃,骑马而飞,身轻如燕,踮脚站立在两匹马中间的横梁上,然后大胡子开始快马加鞭,沿着城墙转一圈。最后,白衣女子一个完美的后空翻着地,安然无恙。结束节目,立即迎来一片哗啦啦的掌声尖叫。
最后一个节目,就是最大型最宏伟壮观的历史剧:明将杜松大战努尔哈赤,一百多名威武雄壮的演员缓缓出场,其中六十多名士兵手持长枪高举红旗,五十多个匈奴铁骑兵挥动长矛戟举黄旗。主持人解说是红旗明将率领一组,黄旗努尔哈赤一组的打斗戏。然后就开始一个跑去,两个,三个,无数个士兵舞动刀剑厮打成一片,刹那天上弓箭如雨点飞来,差点把观众都吓了一跳。广场上尘土飞扬,马蹄声,马嘶叫声,锣鼓声,呐喊声,号角声,效果烟火震耳欲聋,惊心动魄。最后是单对双打斗戏,单对单独斗,最后名将杜松全军覆没,一声号角哀鸣,墙上敲响了明朝灭亡的丧钟,滚滚马蹄声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如此壮阔逼真的实战场面让台上的观众个个热血沸腾,表现激动。时有照相机的快门声,那肯定是不喜欢历史的游客。细品那些比赛中高难度的倒踢紫金冠、横担铁脖梁、马跳火墙、砍马桩、单手捡哈达的节目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忍不住要上场策马扬鞭,任意驰骋,去领略**豪情万丈的场面。今天让我身临其境的体验了马戏表演里的新奇刺激。到最后演出完毕,我都久久不愿离去,仍然沉醉于紧张的节目里面,犹如戏里马上那个身披盔甲的人就是穿越时空的我,手持利刃刺向对面无辜的士兵,血洒一地。我扭头离去,因为我怕看到那种曲终人散,树叶飘零的冷清。
从幽静的山谷到人声鼎沸的壮观马戏战争场面,等下又要进入古老的藏族民居,感觉自己好像度过了半个世纪,经历了那么多世事,自己还是两手空空。又好像是突然从天上掉到人间,再从人间跌入地狱,那种滋味挺难受。
不过,置身于金戈王朝的好处就是:可以寂寞而坦然地离开。想想下次再看这样的场景,不知又是什么朝代。
为了驱除这种可怕的幻想,消灭心里的罪恶感,决定去前面山上的喇嘛寺里烧香拜佛,并诚心祷告为减轻自己的罪孽。
要上喇嘛寺,必须经过藏族民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可否为我献上吉祥的哈达?
远望藏族民居,似小小的碉堡一样,那就是碉房。在雅鲁藏布江一带随处可见的普通民房。
碉房前面的路口,就有一个巨大的石堆——玛尼堆,大石块上刻有六字真言和慧眼,神像,吉祥图案等。白色石头里堆放着许多羊头骨,牛头骨,石堆中间高大的木柱直竖云天,周围系了许多风马旗,另一端系在松树上,五颜六色的三角风马旗上印满密密麻麻的咒语和佛像图案。轻风吹拂,风幡飘飘,更添一份神秘色彩与庄严,就那么直接构成了一种接地连天的境界,长长的麻绳就拉长了我的想象:仿佛就看到唐古拉山口路边的玛尼堆上,无数片风马旗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摇曳,一个藏族老妪站在玛尼堆面前,拾起一块石头,神圣地用额头碰一下,口中默诵到祷告词,然后丢向石堆,金色夕阳下一张风干的脸,饱含沧桑,刀刻一般的皱纹……
我虽然不知道玛尼堆上刻的是追求、理想、感情、希望。但是路过的喇嘛告诉我正是这些风马旗,拉近了世俗与天界的距离,这就是雪域高原传播祝福和吉祥的使者。我很自然地从左往右绕过玛尼堆,预示石来运转,走近碉房。
碉房为石头木材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又粗狂,用木柱子来计算划分房间。一楼为储藏室,杂物房,牧畜圈,二楼是堂屋,经书阁,卧室,厨房。结构严密,楼角相当整齐,有利于放风避寒、御敌防盗,防震防水。
里面的游客较多,大多都不懂藏族礼节,比如踏门槛,喝茶有声音,触摸藏族的衣服,喝茶都是自己去取,喝酒也不知道用无名指醮点酒对着天空弹三次等。里面的藏家儿女倒显热情,忙进忙出如蜜蜂一般勤劳。又是为游客煮酥油茶,又是讲解香醇的青稞酒。倒茶的藏族小伙子身穿大襟无袖长袍,里面一件花纹衬衫,腰间配一把精制的藏刀,头戴一顶氆氇帽,脖子上挂一串珍珠饰品。在大厅角落里煮一壶香浓的酥油茶。那是一壶奶味特浓的茶,喝了一杯还想再来一杯,回味悠长。我想此行,要是没有喝到酥油茶或者是青稞酒,就真的是太遗憾了。周围墙上是满满的墙画,画面大多是一些吉祥图案。屋里走出一位藏家女子,十八九岁模样,圆圆的脸蛋,一双闪烁的大眼睛,两条长长的黑辫子甩来甩去,身穿红色宽腰长袖长袍,要系绣花围裙,张开迷人小嘴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笑如白菊,灿然如花。她热情自我介绍,叫仁真卓玛,是这里的工作人员。随即带我们走上二楼,边走边介绍房屋的搭建,并给我们介绍民情风俗,文明礼节等,细看各个房间,左边算起依次是厨房,卧室,经书房,佛房,客厅,其中佛房最大。厨房里的铜制厨具较多,看来对吃还是比较重视的。隔壁的卧室,衣物较多,一床一柜一帽,壁挂藏刀一把,一只巨大的纸风筝。佛房里,佛像,佛经,香炉,烛台,茶盏一应俱全,佛灯长亮。上边的天窗比较明亮,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旁边的房间是连通的客厅,大厅里四周墙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壁画,壁画图案形态各异,佛祖,青龙,凤凰,日,月,猛兽,大树,山河等等色泽艳丽,神态逼真。有些显眼的地方还涂上金粉,闪闪发光。有些树叶、流水的地方是用剪纸贴上去的,立体感很强。看了许久,也没有看懂画里的含义,就知道这是装饰品。正前方的墙下,有一张长长的木桌,桌子上摆满了木雕作品,石雕作品,骨雕作品,小小的竹笔。大至木柜台,小至珍珠挂饰,手艺精湛,上面一幅画,画里是雄伟的宫殿布达拉宫,下方一个羊头骨,缠着风马旗。还有铜酒壶,酥油茶筒,铜杯等。还有一个房间,大多是服饰,牦牛皮画,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珍珠唐卡,贴花唐卡。大卷,小卷,靠在台上。有一扇墙上挂着几幅藏族书法墨宝,行云流水,内容无法读懂。冬季藏服,夏季藏分开挂着一个铁架上供人欣赏,这厚实笨重的衣物在南国穿肯定不适合,但在手工方面挺值得欣赏。
走下楼,看一个藏族男子与一个藏族女子在广场上跳着踢踏舞,音乐节奏由慢到快,爽朗快活,原来是彩排一出戏。
好想听一首藏歌,充分感受一下喜马拉雅山的神圣高洁的自然风光和藏族儿女山花烂漫一般的热情。
藏族屋后的山上传来一阵钟声,那是喇嘛寺里的神灵之音。看来藏歌是听不成了,去喇嘛寺里听诵经差不多。
喇嘛寺是藏族信徒举行朝拜,聚会,诵经,授课的寺庙。
这座喇嘛寺地处半山腰,金色、红色主题,庄重又大气,高高的屋脊上风马旗随风飘扬,气势雄伟,门口高大的两个转经筒颇有气势,布局庄严肃穆。大石阶梯上游客络绎不绝,看来香火很旺。听说,寺里的喇嘛和很多信徒每天都要去转经筒,去打钟,去诵经,去朝拜,烧香。他们深信今生的所作所为,能改变来世,今生的诵经拜佛,会减轻罪孽,来世会上天堂享受极乐。于是许许多多藏族教徒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喇嘛寺里诵经授课的。居然佛教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不妨进去看个究竟。
经过三排大大小小的转经筒后,就是寺庙大门,朱红色木门,门神都是张牙舞爪的怪兽。里面灯火通明,烟雾缭绕,播放着低沉的佛教背景音乐,一进门就看到中间三个巨大的佛像,两边各一个小佛像。大佛像中间的就是达摩祖师,足有两层楼那么高,表情自然,金漆镀身,超凡脱俗。旁边的佛像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佛面目各异,睁眼望世,拯救苍生,普度众生。下面桌上的几个大香炉上燃烧着茶杯口大的灵香,红红的蜡烛烛光跳动,一个喇嘛在低头轻敲木鱼,嘴里默念经文,连许多游客路过身边也不察觉。喇嘛身边就有一个圆形的芦苇席垫,用于香客跪拜叩首,光溜溜的席面,一看就知道香火兴旺。大堂顶上随下许多黄色宽布条,布条上印着经文,落慢尘灰。那是经幡,据说经幡是通往天堂的纽带,佛教信徒能将愿望通过经幡带到天上。
面前就是一功德箱,朱红色,1米多高。大堂左边右边都讲究对称,布置几乎一致,左边的木桌上9个罗汉塑像,有降龙、伏虎、笑狮、骑象、坐鹿、布袋、芭蕉、长眉、欢喜罗汉,脚踩妖怪,形态各异,面目狰狞。右边木桌上也有9个罗汉塑像,分别是沉思、过江、探手、托塔、挖耳、看门、开心、举钵、静坐罗汉,有站着的,坐着的,躺在的,骑着动物的,栩栩如生,神色庄重。
庙宇右边就是一红色木梯直上二楼,二楼就是三个房间一扇大窗户,分别是藏经阁,藏灵阁,舍利子塔。第一个褐色藏经阁房里,桌上,柜里,抽屉里都是经书,但是不能进去参观。旁边就是淡黄色舍利子塔,就是一张桌子上面一个小小木塔,里面一个圆形盒子,里面就是舍利子,也是红绳围着,不能进去。第三个房间就是藏灵阁,里面是存放长老,方丈的尸骨或骨灰的地方,看到一个一个黑色的小木盒,就知道什么是永生。佛音与禅香弥漫着这个房子,我持一份无比虔诚的心,转身遥望窗外,瓦蓝的天空白云飘。这里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仰望久了,有的心得。闭上眼,满天神佛就腾云驾雾而来。或许这里看到的天空跟地上看到的,会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为这里会产生置身佛界的飘渺错觉,这里可以看到蚂蚁一样的自己终身劳碌,这里可以看到自己单独的影子,心有感触。
走下楼梯,我久久说不出话来。
我知道,要是肚子饿了,神仙也是无法帮助的。闻到对岸村寨的腊肉香,不争气的馋虫就活跃起来。
对岸,就是土家族村寨。未入村寨,先闻湖南妹子的叫卖声“湖南腊肉香,糯米糍粑甜,手磨豆腐花,滑又滑”,给眼前这个水灵灵的土家妹子连哄带唱的晕头转向。当走进土家族民居门口时,土家小妹就想想介绍:腊肉五十,豆腐花十元。我心里一掂量:小小肉丸一样的糍粑可以卖到五元一颗,豆腐花卖到十元一碗。咋我们的钱今天就那么贬值?转头看看一个空地上的小孩子跟外国游人玩得可热闹,是玩一种叫作高脚马的游戏。左手右手各提一根有短齿的竹竿,然后双脚站在短齿上,移步向前。如果重心不稳,一不小心就会载落在地,甚是好玩。
土家族民居也是木楼结构,喜欢建筑在河边。土家木楼,纯木材结构,一个小屋吊脚楼设计,有三面阳台。一楼厨房较大,里面熏制用具特别齐全,一个石磨,一口水缸,一灶台。后面就是几间养猪圈。二楼屋里的摆设也就是一些餐具,农具,一些木质家具较齐。阳台吊着许多辣椒干,玉米。
一阵风过,前面的烧烤羊肉串香味就随风飘来。这就是特色风味,新疆吐鲁番烤羊肉,让人闻到就垂涎三尺。
旁边就是新疆民居,说到新疆,古丝绸之路。最有意思的就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着火炉吃西瓜”。民房面前就是一个庞大的葡萄架,八月正是葡萄成熟季节,一串一串紫色硕大的葡萄确实诱人。葡萄架下就是一个舞场,几个达坂城姑娘在甩着许多长长的辫子,马褂百褶长裙,跳一支充满异国风情的刀郎舞。
维族房屋是采用土木结构的平房,还有地下室。屋前面有土坯堆砌的廊房。屋檐,柱子雕龙画凤。廊房门呈拱形,防西方民居设计。里面的房间是大门里面有许多小房间布局,房间基本不开窗户,客厅里面铺着厚布刺绣地毯,墙上的挂饰品也多,没有凳子,客人席地而坐,桌子上面放些果盘,酒杯等。墙角是衣柜,较矮,旁边会摆放一些乐器弹布林,埙,萨它尔,奈依等。里面一个维族男子在练歌喉,准备晚上的演出。他头戴白色黑边小花帽,身穿“袷袢”右斜无扣长袍,花布巾束腰,脚上的长靴比较显眼。看到我来,就迎上来介绍维族风俗和民居特色小吃,极其认真解说,还不时讲点通俗故事,虽然没有吃到驰名中外的手抓饭。但是屋里屋外音乐阵阵,果香四溢,外面天国少女轻歌曼舞,仿佛带我重走一回大西北的丝绸之路,真正领略了大漠边关、水果王国、歌舞大世界的繁华。
走出大门右侧就有一个非常滑稽的塑像:阿凡提倒骑驴,手抓驴尾巴。不由想起幽默机智的阿凡提,翘起两绺黑胡子,腰里系个酒葫芦,整蛊财主的诙谐精彩故事。后面就是一辆两轮驴车,黑色小毛驴,红漆敞篷四人车厢,就是维族人民的最快乐最有风格交通工具。很快就是日落西山,暮色苍苍,驴车没有坐成,去看前面百艺广场的维族歌舞大汇演。
百艺广场门口就是汉族民居,北京四合院。一扇白灰土墙,上面贴一排12个京剧脸谱,墙根下就是一辆古旧的冰糖葫芦车,一扇环形木门敞开着,里面亮着微弱的灯光,左边右边都是小院子,假山、鱼池、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房屋比较破旧,不明白挂着许多白纱,略显乏味,可这里的工作人员还是那样的热情介绍,连院子里的夜来香都是那样深情款款。
抬头天色已晚,便加快脚步迈向百艺广场。
广场上灯火辉煌,新疆维族少男少女载歌载舞,独唱,小品,转山舞等等精彩荟萃,让人更加充分了解维族儿女的热情和豁达的习俗。台下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
最后一个节目是《今宵醉》歌舞合唱,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愿。一支《全国人民大团结》舞蹈,跳出了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主持人带来礼物与良好的祝愿,表明了全国人民跟紧共产党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的决心。一阵激烈的掌声结束了民族汇演节目,结束了这一次秋季丰盛无比的视觉盛宴,也结束了我匆忙的民俗村之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百姓街上人山人海,一串串的灯笼映红了天际,映红了人们的脸,映红了脚下的路。晚风吹过,大灯笼随风摇摆,如一条条喷火的龙,升上天空。
走出民俗村,回头看暮色笼罩村庄,神秘又俏丽,如歌似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