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万寿宫内聚一堂

第1章万寿宫内聚一堂

姜氏之先祖太公,于渭水畔遇文王,随武王灭商立周,功成后受封于吕。太公吕地立齐国,世代为周之诸侯,内疏百姓兴民生,外辅天子安天下。然姜氏人丁稀薄,至康公被田氏逐,后偏安东海一岛,食一城以侍先祖。清末嫡脉姜啸天,壮年纵横于江湖,晚年受高人度化,入正一派净明宗。后有其孙姜听云,道号德闲字佑安,亦受净明宗传承,修道于万寿宫祠。云,无任侠江湖之勇,少兼济天下之志,乐于西山下终老,然世事诸多无常,及至民国十六年,出江城再起风云。

民国16年(1927年)春,农历三月初一(4月2日),晴。江西的三月,这样的晴天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又逢南昌城内的万寿宫举办庙会,象湖中的祈福岛上可谓人山人海。而与此同时,南昌城外,西山脚下,平时清净的另一个同名的万寿宫也是热闹非凡。

城内的万寿宫无论是东门王羲之题写的“永镇江城”,还是西门苏东坡手书的“昌大南疆”都给它添了一份文人墨客的书香气,也添了一份名流皇胄的高贵气。城外的万寿宫,则是为纪念道家四大天师之一许逊许天师所建。相传许天师在西山修道炼丹,著书立说,创“太上灵宝净明法”,于一百三十六岁,全家四十二人连同鸡犬一起白日飞升成仙。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而后一千六百多年来万寿宫作为道家净明宗的祖庭,一直是净明宗弟子修行的地方。西山万寿宫平时因离南昌尚有一段距离,香客并不是太多,更多的是在此静修的大小道士们。但是今天恰逢初一,本就是善男信女们上香祈福的日子,又有不少趁着好天气踏青而来的文人墨客、商贾百姓,一时间让平静的道观热闹非凡。

宫门前路上熙熙攘攘的人们大多三两成群,亲人朋友间各自聊着各自的话题,本来谁也不会在乎道观门口谁来了,而谁又走了。可是此刻正要走进道观的这四个人,却是任谁也会多看几眼的。

四人二老二少。一边是一位身体有些发福的僧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憨头憨脑的小和尚来逛道观。另一边的配置更是难得一见,一个五十岁上下身材高大的男修道士,穿着一身黑色的道士袍子,开心地如游览名胜一般走在前面,不时对万寿宫和西山的风景指指点点,旁边的一个人也是穿着黑色的罩头的修道服,头部被遮的很严,身形偏矮,单肩背着一只钉了皮带的长方形条格纹箱子,走在男修道士的后面。

来访的路人三三两两地议论着。

甲:“大哥,你看这是什么情况?两个和尚?来老道这砸场子?”

乙:“可说呢,砸场子就算了,咋还带着2个洋和尚呢?”

丙:“怕打不过呗,弄两个洋鬼子撑场面。”

乙:“不对呀,那边那个一看就是洋女人,谁砸场子还带个女的?”

甲:“大哥,你说怎么看出来那个带头套的是女的,还是洋人?”

乙:“看胸呀,你家兄弟有那么大的胸。只有洋女人才能有这种庞然大物。”

丙:“大哥果然见多识广!佩服佩服!”

四个人几天来一直同行,对于路人的指指点点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了。

女子似乎有点不悦,小声说到:“师父,都是您瞎带路,结果昨天只能住在南昌万寿宫里,我们是有要紧事的。”

男传教士则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艾米丽呀,这个事情师父也没办法,都叫万寿宫,我怎么知道是哪个?”

女子:“您不是说您和姜宗主父子都是故交,来过好几次了吗?这两个万寿宫,一个在城里一个在城外,您能分不清楚?我看您昨天晚上就是想去逛南昌的小吃街了。您一个人是吃了多少样东西,还把一碗肠扣倒在瓦罐粉里吃,当地人都佩服您老人家是真正的吃主。”

男传教士略微有点不好意思,解释到:“这个人老了呀,记性有时候就差点,你看祥默大和尚不也是没记住是哪个万寿宫吗?”

女子:“您和祥默大师又是小声嘀咕,又是给人家买白糖糕。大师怎么好意思揭穿您?”

就在两个外国和尚嘀嘀咕咕的时候。小和尚背着一个有些老旧的竹子行李架子,盯着远远的西山上一道飞快移动的身影,露出惊讶的表情。寻常人很难看清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小和尚自幼跟随等闲大师修行,眼光非常人所能及。小和尚心中暗道:这速度也太快了,不知是何方高人。

祥默大师顺着小和尚的目光望去,微微一笑道:“禹净呀,你看看这是什么身法?”

小和尚仔细回忆了一下,说道:“师父,这不像是净明宗的轻功-水流连呀。净明宗的掌教大弟子,道家四公子之一江涵雨的身法我是见过的,的确如溪水流过山涧般川流不息,圆转如意。但是此人的身法太快了,单论奔行的速度而言,此人绝对在江涵雨之上。难道是哪位前辈?徒弟实在不知何人有这样的轻功。”

祥默大师哈哈一笑,道:“你的眼力为师很欣慰呀。这个身法并非是净明宗的水流连,是姜家家传的身法风凌渡。此身法相传为上古仙人授艺,要求体质异于常人,非姜家人不能修行,此人一定是那姜听云了。他父亲姜临风本就擅长轻功,又师从唐门唐沐云。想来也只有当年的风云二侠能教出这样的轻功了。”

小和尚看了眼近前并无旁人,和师父小声说道:“听您说过姜家是姜子牙的传人,自古传承下来控风的异能。小姜道长的轻功的确是徒儿所不及,但是据听闻他一贯的胆小之极。宗教事务理事会发布的任务姜少侠很少接手。至于接手的那些任务,十之五六都是失败告终,其中更有一部分连任务人都不知所踪。姜少侠唯一无人能及的记录是自加入宗教联盟以来执行所有任务零伤亡。师兄弟们都说他指挥小队执行任务稍有危险就撤退,毫无他祖父和父亲的英雄气概。”

祥默大师又是呵呵一笑,说道:“徒儿,为师再教你一个道理,世上很多人很多事没有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好,但是其实却真的很好。姜听云小友有趣的紧呀,你以后可以多结交下,以耳听为虚,以眼见为实。”

禹净答道:“徒儿知道了。”然后一边向宫门走去,一边仔细回味着师父的教导。

不知不觉,四人穿过了用金漆书写“道法自然”四个大字的牌楼,向着万寿宫大门走了过去。

现在的万寿宫宫门,为清朝光绪年间所建。当时正逢万寿宫香火鼎盛,名扬江西,一座大门修得既有赣派建筑的布局简洁和朴实素雅,又有皇家建筑特有的精雕细琢和气势恢宏。大门顶端琉璃瓦片如龙鳞犀甲错落有序。屋檐两边向上轻轻翘起,整体如展翅欲飞的朱雀鸟。屋檐端顶的瑞兽随屋檐的弯度张望空穹,好似在祈天而歌。屋檐下方各式的雕栏画柱,尽显皇家风范。正中上方为金字手书万寿宫三个字。下方三座大门,似三清尊者迎客而立。大门红色宫墙上“净明宗檀”四个大字被三座大门依次隔开。

此刻的万寿宫门口“净明宗檀”明字之下,正站着一位年轻的道士。道士大约二十四五岁的年纪,英朗的面庞带着一股凛然正气和与年龄不相称的稳重,身形挺拔,卓然而立。

道士远远地看到四人,赶紧从台阶上走下来。道士脚步沉稳,并不显得有一丝的急促,但是却似慢而实快,如落叶浮于流水,转瞬之间便走到四人跟前。

道士先将身形站直,右手握住左右拇指,左手成掌包住右拳,随即向为首的祥默大师和史蒂夫神父作揖到底,道:“弟子江涵雨,道号德允,奉家师之命,恭迎祥默大师和史蒂夫牧师。”

祥默大师,将道士虚扶起来,道:“涵雨贤侄几年不见,轻功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呀。禹净,来,见过你涵雨师兄。”

禹净上前一步,双手合十,也是一躬到底,道:“禹净见过涵雨师兄”

江涵雨赶忙将禹净扶起。禹净又向江涵雨鞠了一躬,道:“请教涵雨师兄能否赐教您是如何修炼轻功的?身法轻盈的诀窍可否相告?”

江涵雨道:“禹净师弟无须多礼。我轻功能有所小成,一是我净明宗功法本身就以轻功见长,二是我自幼一直跟随师父和太师父在西山万寿宫修行。我家太师父早上喜欢吃滕王阁门口郭大娘家的热拌粉,晚上喜欢吃真君路上永和记得米粉蒸肉。每周如果不吃上一回呢,就会看我哪都不顺眼。如果吃的开心呢,就会传授我他老人家武功上的一些心得和绝招。我每周至少要跑两个来回。开始的时候是骑马,后来轻功略有根基,便开始跑着回来。几年间越跑越快,轻功也便越来越好。”

禹净:“涵雨师兄,您的步伐如何修炼的这么疾速又平稳。”

江涵雨耐心地说道:“这个是必须的,为了保持食物的温度,我是把食物放在一个特殊的容器中。容器中加了热水来保持温度。为了保证热水和食物中的汤汁不溅出来,必须跑的十分平稳才行。还有小时候,太师父经常让我去看南潦河上漂浮的落叶。无论水流有多湍急,水路有多回转,水中的落叶都能顺势而行。你以后修炼轻功在奔跑的时候,可以多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用心体会每次一脚掌和地面接触的角度。如果你的每一步都能和地面相贴合,和周围的地形融为一体,你就会越跑越平稳,有一种你让地面舒服,地面也让你舒服的感觉。你可以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效果。”

禹净再一次双手合十,拜谢江涵雨:“多谢涵雨师兄赐教!”

祥默大师很是欣慰,说道:“小一辈里,有涵雨这样修为有成,又毫不藏私的少年英雄,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就放心了。快带我们去见你师父吧。”

江涵雨答道:“请各位随我来。”

随即领着众人进入了万寿宫内。

从看的第一篇网络小说《诛仙》,到伴随着自己无数个岁月的诸位大神:猫腻、张小花、跳舞……的心血之作,再到《风雪悍刀行》这样我自认为是此生之年看到的最好的武侠作品,我都对之有无尽的喜爱,也为作者飞扬的文采和奇妙的构思所折服。我自知此生无法写出那么好的作品,但是那些书却终究是别人的小说,我总觉得人的一生都应该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小说。

这个念头其实我也说不清已经有了多久了,但真正下定决心开始提笔却是刚刚不久。当我写第一章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受到了“看书爽、写书难”这句话的真谛。突然感觉凡事好像都一样,无论以前看过多少次,只有自己真正做第一次时,才知道啥叫知易行难。

第一次写小说,现在只想寄语自己,无论如何都一定坚持下去,也许自己不是马拉松比赛站上领奖台的人,但好歹也要坚持跑完全程。也请机缘巧合看到此书的人对于此书的不足之处给予多多谅解,多谢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