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校党建工作逻辑线索_第一节 高校党建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高校党建工作逻辑线索

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肩负着传授知识、传承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团结、联系广大师生的重要机构,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内容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就对高校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在科学总结主要成就与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楚党建工作的相关理论脉络。

第一节 高校党建的理论依据

任何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和借鉴有益的经验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并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高校党建工作理论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思想来源。

一、党的建设内涵

党的建设,广义上是指一个政党为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历史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以及提高自身生机、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

党的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党的一个工作部门,还是研究政党发展和自身建设规律的学科。政党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社会进步。当今世界,可以说就是政党政治的世界。政党政治几乎是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政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然而,政党有不同的性质,不同政党建设也有不同的目标任务。

党的建设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党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政党性和实践性,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等“六位一体”,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一)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是指党为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思想理论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我们党历来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拒腐防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保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和党的先进性。

(二)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来说,主要包括党的组织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党的纪律、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党组等内容,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等内容。当前,重点和难点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赖以生存的载体和依托。它不仅是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而且是党调查民意、赢得民心、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不懈奋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实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必须始终把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三)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指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核心问题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影响着社会风气,决定着党的命运,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积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以钉钉子精神有效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使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使领导干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四)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就是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保障。党的制度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制度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有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全党同志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五)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党的反腐倡廉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将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六)党的纯洁性建设

党的纯洁性建设,是检验党的肌体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保证。党的纯洁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始终保持全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始终保持全党的高度一致和集中统一;就是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和分裂党的行为,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是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高校党建内涵

高校党的建设属于社会上层建设意识范畴,它的存在有赖于社会存在并以社会为载体,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总要求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的内涵与党所领导的高等教育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密切相连,与高校中心任务完成的质量和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的实现程度相互作用。也就是说,高校党建工作内涵应集中体现在党和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轨道上,体现在高校中心职能履行过程与实践的绩效中。高校党建关系党在高校的核心领导地位能否巩固,关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关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能否坚定的大问题。

(一)高校党建的指导思想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全面落实高校党的建设各项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着力提升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高校党建的目标

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紧密围绕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大局,认真汲取高校党建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更加坚强有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加强作风建设,党员干部同师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校园更加风清气正;加强制度建设,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通过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高校和谐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高校党建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1.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一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健全党组织学习制度、党员教育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以此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切实提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积极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途径,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系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坚定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准则。

三是发挥高校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组织专家学者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培养一批政治思想坚定、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和理论大家。

四是坚持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以改革开放30年来鲜活的理论、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新起点、明确新目标、创造新境界,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定期举办理论研讨班,认真开展理论文章评选活动,扎实开展干部在职自学,着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为根本,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并不断完善校级领导接待日、领导干部联系点和高级专家、决策调研、重大决策征求群众意见等制度,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念。

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全委会的重大决策作用和常委会的集体决策作用。加强民主集中制教育,领导干部带头增强民主意识,维护民主规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研究制定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探索建立民主生活会测评制度,完善上级党组织派员列席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工作沟通和思想交流,增进班子团结,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三是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优化配置、优化结构、优化素质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力度。做好后备干部调整补充工作,实施动态管理。着眼于提高党性修养、理论素养、务实作风和开拓创新能力,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到关键岗位、基层一线和艰苦环境锻炼。

四是进一步提升领导水平和治校理教能力。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为目标方向,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推动事业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切实增强谋划发展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建设和谐校园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和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鼓励高校之间优势互补,联合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提高能力。研究制定干部轮岗交流制度。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和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定期选调校级及后备干部、优秀青年干部到市级机关、区县、企事业单位,以及经济发达和艰苦地区挂职锻炼、交流任职。

五是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坚持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加大领导班子巡视工作力度。坚持议班子、议干部制度,及时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状况,关心干部身心健康。

六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宏观管理,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健全人才工作决策咨询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人才工作协调落实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扎实开展人才强教、人才强校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3.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完善院(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优化组织设置、合理划分管理权限、确保良性运行的原则,完善院(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院(系)党政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任务。建立健全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必须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通过完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使其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

践者。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充分发挥二级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二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按照有利于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教师党支部一般应按照学院(系)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本科生党支部一般应按照班级、年级或专业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一般应按照学科、专业设置,机关、后勤等部门的党支部一般应按照部门设置,离退休教工党支部一般应单独组建。同时,积极探索在学生社区、学生社团、合作办学场所以及科研团队等领域建立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面。

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能。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统领师生员工思想、推进事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服务师生员工、建设党员队伍、发展党内民主等各项工作职能,主动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校情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内容,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基层党组织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服务功能,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广大党员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把广大师生员工政治追求、学术发展、情感交流、生活帮助等各方面的需求纳入组织工作范畴,协调各方利益,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和谐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意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继续大力加强在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严格发展程序,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培养教育上。在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中,以端正入党动机为重点,增强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正面教育和实践锻炼,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落实本科生班级中“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要求。建立党员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沟通、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帮助青年教师,注重在青年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注重在青年教师党员中培养业务骨干,把广大青年教师团结、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五是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健全完善使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上一次党课。建立党员自主学习制度,探索党员自主学习机制。探索建立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学习网站,为党员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从离退休教工党员的实际出发,坚持统分结合、就近便利、形式灵活、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好离退休教工党支部活动。建立党员全员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党员发展、教育培养、考核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动态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党员利益诉求机制,切实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完善服务制度,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把联系和服务群众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优势,深入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主题实践、结对帮扶、社会公益等活动,让党员在联系和服务群众中受教育、在发挥模范作用中长才干。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保证流动党员能及时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党组织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六是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选拔机制、教育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把思想政治素质好、肯于奉献、有较强工作能力、愿意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和教师补充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营造重视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岗位适应能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强高校民主建设。一是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党内民主教育,把党内民主教育纳入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党课、专题培训等形式,提高党员遵守党内民主制度、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和能力。实行党代会代表任期制,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结合高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保证党代会代表发挥作用。实行党务公开,完善党务公开制度,研究确定基层党务公开内容、层次、形式和程序,保证党员充分享有知情权,营造党内民主环境。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建立党代表、党员意见和建议受理回复机制,利用网络、意见箱、党员接待日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保护党员对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推进民主决策。增强民主决策意识,明确和细化全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的范围,制定和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全委会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工作制度,常委会每学期至少向全委会报告一次工作,全委会每年至少向全体党员报告一次工作。建立健全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制度,对涉及高校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决策,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论证;对涉及有关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决策,认真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对同党员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提前发布信息,公开征集党员群众意见。

三是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工作要求,加强对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领导,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依法参与管理高校事务。建立健全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参与高校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建立和健全意见信息专报制度。健全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设置,支持其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做好教代会工作,建立健全代表提案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在扩大师生参与、反映师生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5.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一是构建反腐倡廉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为核心,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

二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分层分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警示教育活动,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委理论中心组定期安排反腐倡廉理论学习,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基本内容,在干部任职培训、在职岗位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深入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把廉洁教育贯穿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师的职业品德修养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三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持制度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相结合、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制度执行综合考评办法,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

四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和上级党组织工作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加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对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监督指标体系,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进一步加大校、院(系)两级校务公开力度,整合协调各种监督力量,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紧密结合起来。

五是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高度重视依纪依法查处案件,认真落实案件协审工作机制,保证查办案件质量。进一步完善查办案件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以及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高校与检察院等执法部门合作机制,形成惩治腐败的合力。落实重要案件线索统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案件分析报告制度,发挥查办案件的综合效应。

三、高校党建的理论基础

高校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为主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有关党组织建设的理论结晶和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和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观点与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论证了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以及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指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的部分,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政党就不能获得解放,不能夺取政权,更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述了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是阶级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思想;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了党的纲领,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策略原则,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为无产阶级政党规定了组织原则;阐明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的原则;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国际主义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一系列重要原则,成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有力武器,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提高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历史,也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特别是关于共产党性质和奋斗目标的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因此,高校党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出发,研究高校党的自身发展和建设规律的实践性科学。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研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国家、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党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阐明了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物,是当代最先进的阶级;阐明了全世界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共同的斗争;阐明了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领导无产阶级事业的核心力量,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有正确的路线、政策和策略;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消灭阶级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国家将自行消亡。科学社会主义还包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关于革命斗争中的政策和策略,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及党的建设理论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确定宏伟目标和内容、建立信心的根本依据,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原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是党赋予高校的庄严政治责任。高校必须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高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必须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把党建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增强党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科学发展观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阐明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阐明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阐明了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阐明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时代条件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高校党委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紧密联系高校的职能和任务,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办学理念、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要求高校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求高校切实尊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要求高校全面把握办学规律,努力形成高校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要求高校妥善处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努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高校各级党组织要正确把握干部受教育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和集中培训,帮助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搞清楚、弄明白高校科学发展的内涵、为什么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发展实际,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形成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思想共识。

(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

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政党执政后的一项长期的和重要的建设。六十多年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了专门的总结和归纳,同时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和任务。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后不搞提高自身的能力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不断探索和把握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使命的深刻认识。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阐明了党的执政宗旨,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我们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阐明了党的执政方式,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科学执政”就是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执政”就是党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阐明了党的执政作风,成为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回答了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求真务实”是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勤政高效”是指对党和国家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以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优质、高效地工作,切实履行职责,“清正廉洁”是指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

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身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紧迫需要。高校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把人才培养转化成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将国家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掌握较高科学技术文化的青年人群中培育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观念;学科与人才优势转化成党长期执政的理论源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为党的长期执政提供永不枯竭的理论源泉;把科研与科技开发转化成党长期执政的物质基础,在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中搭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在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的作用,努力成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五)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永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

党的先进性建设,阐明了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阐明了必须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阐明了必须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阐明了必须牢牢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坚持正面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注重增强广大党员的党员意识,激发其内在动力,保证党的先进性建设健康顺利开展;阐明了必须构建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寓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就是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高校的中心任务来不断提高治校理政能力,通过不断加强高校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使党始终符合时代的要求,始终符合人民的意愿,始终符合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抓好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增强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意识,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激发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构建长效机制,把党的先进性要求转化为党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促进广大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

四、高校党建的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遵循和把握执政党建设规律,在深入总结党的建设新鲜经验基础上,不断从党的历史方位和起点出发,紧密结合高校党的自身建设新情况和新特点,提出和形成了一个时期的一系列重要的、典型的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要求。

(一)思想上建党: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强调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思想。

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理论的确立,阐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正确路线。着重从“思想上建党”,主要由共产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党的自身状况所决定的。我们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要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须大量吸收农民及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正是因为找到了“思想上建党”这个法宝,才有效地克服了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才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坚强的工人阶级政党。“思想上建党”的目的是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党的思想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思想教育,高校在党的思想理论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高校党建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

(二)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指导原则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成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南。在《意见》的指导下,学校德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从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在德育的原则、目标、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一致的共识,建立了明确、合理、有效的工作体系,从效果看,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明显、积极的变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德育工作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重新确立了“德育首位”的原则,“德育首位”的思想建设目标和制度体系进一步确立,《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制度先后出台,高校全面确立了“德育首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原则。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着重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主线。把德育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基层党建工作要求,高校不断创新党建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找准党建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最佳结合点,牢固树立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坚持把发展作为办学兴校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领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把立足高校中心工作、面向社会发展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出生产力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努力把高校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使党建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使用率最高、最热门的词语,成为高校党建工作最响亮、最显著的特点。

(四)创先争优: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活动载体

党的十七大在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即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赋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是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课题的具体落实,有助于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增强党员队伍生机与活力,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创新。

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多年来一直普遍坚持、推出的一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举措。在高校一般都在党内每两年开展一次“创先争优”活动评比,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进行表彰,主要特点就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师生员工,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中作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挖掘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典型先进代表,及时总结他们的先进事迹,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在高校营造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创先争优活动,为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五)抓基层,打基础: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抓基层,打基础,这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出的全面部署。2012年,被中央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抓基层,打基础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巩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高校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处在高校发展建设第一线、基层党的工作的“末梢神经”、巩固党在高校领导的最前沿。高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不断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在固思想之本、强党性之基上下功夫,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切实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精心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积极探索院级党组织工作体制,加大在高知群体、学术骨干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基层组织活动资源的最大化,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动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资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形成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基层党组织“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的生动实践,创造高校党建工作的新经验,提升党建工作的新水平。

(六)为民、务实、清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党的十八大做出重要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价值立场和精神向导。高校以领导班子及各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切实加强对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以钉钉子精神有效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以良好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为民、务实、清廉,是高校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高校党建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办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党建工作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牢把握高校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切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建设,更好地维护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继承优良传统,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不断提高了工作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的需要,成为高校党建的行动纲领。

(八)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主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概念,中央政治局曾专门就此组织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十八大首先以党代会报告的形式,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主题进行重要论述,统领整个党建部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地追求自身建设科学化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毛泽东建党思想鲜明的特点是“思想建党”、邓小平执政党建设思想鲜明的特点是“制度建党”、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鲜明的特点是“代表建党”的话,那么,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论述所表现出来鲜明的特点就是“科学建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诉求,高校全面提高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着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的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体谋划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推进了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九)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高校党建的新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把“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者有机整合,标志着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握达到了新高度。

“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时代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核心价值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战略任务,为高校党建工作明确了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坚持以学习为先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思路方法,树立了先进的学习理念,树立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树立了改革创新意识,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秉持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的根本宗旨,根植师生,服务师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破解高校党建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进一步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水平。

(十)立德树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2014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多年来,高校一直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聚集的优势,紧紧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在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反对什么、警惕什么等原则问题上,举旗帜、指方向、亮底牌、点要害,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推进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文化育人、融入师生日常行为,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党的建设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创了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贡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