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形象

第一章

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形象

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关系到党员形象的根本问题。这一章,我们首先谈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

近些年来,理想信念这个问题在一些人心目中,好像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什么理想?有钱就想;什么信念?无钱别念。”我们必须指出,理想信念问题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党内目前存在着的一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作了分析,他针对“一些党员先进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观念不牢固”的现象,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行,不抓紧不行,不下力气不行”。他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习近平同志2012年初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的成功,南征北战,流血牺牲,靠的正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和平建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靠的还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顽强拼搏,勇往直前,靠的仍然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对于共产党员形象建设来说,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保持纯洁的政治信仰,这应该是首位的问题。

一、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一个人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反映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政治追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理想信念是管总的东西,是决定一切的要素,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我们常讲,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说的就是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性。可以说,一个党员觉悟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形象的好坏,关键是理想信念正确不正确、坚定不坚定。失去理想、失去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方向、失去人生的动力、失去生命的意义、失去共产党员应有的自身价值。

那么,共产党员应该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呢?答案很明确,还是“老话”: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胡锦涛同志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塑造自身形象的政治基础。中共十八大鲜明指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说到底,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政治坚定。2012年度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也特别谈到这个问题,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同志还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员个人成长进步的动力,也是推进党的事业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和内在要求。这个基本道理,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胡锦涛同志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自己的远大理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奋斗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和平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然选择。因此,共产党员树立良好的形象,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坚定这样的理想信念。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从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高度,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而一个党员有没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关键是要看他的具体行动。每个党员都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投身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形象建设的根本。理想信念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最基本因素,也是共产党员保持良好形象的灵魂所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不同的理想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不懈的奋斗激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之所以勇于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无限景仰、坚贞不渝。如,革命烈士夏明翰在英勇就义前,发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迈誓言,就充分展现了那一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形象。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广大共产党员之所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之所以威武不屈、气壮山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共产主义。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同志还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当代共产党人的楷模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任长霞、钱学森、吴大观、杨善洲、沈浩、李林森等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们认识到,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可以说,正是这种为国为民、无所畏惧、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才影响和带动了人民群众,汇聚起振兴民族、富强国家的巨大力量,使我们在改革、建设和发展上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谈到这里,我想起习近平同志2004年在浙江工作时与记者的一次对话,我们在这里摘引其中一段:

当时有人曾经这样概括习近平同志的从政之路,从陕北农村大队支书做起,在河北正定正式起步,在福建政坛走向成熟。因此,记者问习近平同志:“从被迫下放当知青,到你自己主动地选择要到正定去,你觉得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习近平同志回答说:“有关系,就是从自在到自为了,我确实开始不是共产党员嘛。那我从陕北出来,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过去讲信仰,好像是一种很虚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当时那一代青年成长履历就是红卫兵时代跟着激动,那是一种情绪,那是一种氛围;到了‘**’理想破灭,最后变得甚至是一种虚无。最后在那种年龄段,以及在那种时代变成是一种叛逆性,或者说是一种批判主义色彩,最后看书呢,都是批判地看,看那个社会都是批判地看,其实自己呢,钻进去再走出来,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个理念是从这么一个过程建立的,不是一个很一帆风顺的一个理想的成长的过程,它是一个坎坷的成长过程。但是我觉得从被动到主动,但这个时候是扎扎实实的,真正是自己的,不会受别人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是经得住考验的。”

从习近平同志的这番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理想信念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和艰苦磨炼。

应当肯定,当前大多数党员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少数党员在理想信念的政治形象上出了问题。有的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无所作为,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忘记了远大理想;有的在一时的挫折面前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对党从事的事业产生怀疑;有的在利益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放弃共产主义道德情操,违背党的纪律,滑进了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深渊。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动摇甚至丧失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结果,是丧失政治形象的具体表现。无数反面事例也证明,一个党员一旦理想信念发生了问题,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精神支柱,就会变得目光短浅、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以追求腐朽的思想文化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要么以追求物欲享受来支撑错误的人生价值取向,要么与党、祖国和人民为敌而走向政治上的反动。

这里,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的蜕变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李真在反思自己犯罪的根源时,痛悔地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李真的醒悟和忏悔虽然来得太迟了,但却道出了导致自身毁灭的主要原因,再一次从反面证明了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的重要性。的确,李真就是一个背叛理想信念,政治上与党离心离德,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的腐败分子。他从反面警示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拒腐防变、保持共产党员良好形象与人民公仆本色的根本支撑。也就是说,共产党员只有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才能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才能抵制诱惑,拒腐防变。一旦背弃了理想信念,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必然会丧失警惕,眼光迷乱,追名逐利,腐化变质。正像李真所说:“人一旦丧失信念,就像一头疯狂的野兽,不是掉进深谷,自取灭亡,就是被猎人开枪打死。”李真由一个年轻有为的党员领导干部堕落为可耻的罪犯,最终被处以极刑,以自身惨重的代价换回的这个沉痛教训,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还有,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的犯罪也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胡长清曾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为此,他全家都办了化名身份证和因私出国护照。对理想信念的怀疑、动摇,导致他利欲熏心,忘掉了自己的责任,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培养,由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沦为一名腐化堕落的罪犯,最终走向刑场。像胡长清这样的高级干部之所以会丧失革命气节、崇尚金钱、贪污受贿、道德堕落、违法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道理也很简单,关键和要害还是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他丢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精神支柱首先坍塌了,内心世界长满了杂草,精神迷失了方向,伸错了手,迈错了脚。

可见,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问题,对共产党员的形象塑造是多么重要!对这个问题,决不可小视。

二、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政治身份

对共产党员来说,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最根本性的要求。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也谈不上有多高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也不可能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如果不讲政治,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严重扭曲。因此,共产党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这既是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其重要表现。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当前,共产党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有着明确的内涵和目标指向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搞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在这样的根本问题上,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不能有丝毫含糊,必须旗帜鲜明。否则,就根本谈不上理想信念坚定的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是要求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始终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我们说,共产党人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是就共产党人一般的本质属性而言的,是一种规定或要求,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共产党员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完全具备了政治坚定的品格。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存在价值和根本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准绳。共产党员不能以权谋私,不能为了谋求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否则就违背了党的宗旨,就没有资格做一名共产党员。当然,这也就谈不上理想信念坚定的问题了。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各个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而制定的正确路线,不为“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所干扰。我们讲政治观点,最根本的就是要讲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共十八大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就是要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每个党员应该遵守的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任何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和行为,都是为党的政治纪律所不能容许的。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必须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复杂的形势面前,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时时处处都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始终做到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可以说,这是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的基础和前提。政治敏锐性,就是善于自觉地从政治上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具体来说,对于任何事情特别是一些关键时刻的重大事情要注意观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无政治原因、政治背景,是否有政治因素在起作用,要注意观察这些现象和问题有无政治意义、政治价值,是否可能产生什么政治影响,带来什么政治后果。现在,我们是在非常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会不断发生变化,经常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因此,广大共产党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共产党员是“社会人”,更是“政治人”。党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既要做好“社会人”,更要做好“政治人”,尤其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的政治身份。

三、正确认识当前影响党员政治信仰的一些重大问题

从当前党的队伍的总体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党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是坚定的,政治形象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少数党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特别是看到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就表现出难以理解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判断;看到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及国际共产主义暂时处于低潮,就对共产主义的前途感到悲观和失望;看到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不一样,就不能正确地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看到当前正在实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就对国际上的一些政治斗争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所有这些,都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的现实表现,也是政治上不成熟的现实表现。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对于上述这些影响政治信仰的问题认识不深刻、把握不全面。因此,共产党员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就必须真正弄清楚这些影响思想活动的重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澄清模糊认识,分清是非,真正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共产党执政的经验。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中共十八大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十八大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具体来讲,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为什么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不但“垂而不死”,而且还在快速发展、景象“繁荣”?一些人对此迷惑不解。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现实发展及其历史命运呢?我们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原因。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后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它们吸收了社会主义许多有益的做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大量的自我调节、自我改良和自我改善,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特别是它们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还要看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条件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这也是他们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是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事实:当前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只是少数国家,不是所有国家。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20多个。从最近联合国公布的48个最贫穷的国家来看,其中47个是资本主义国家。

三是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改良、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要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客观规律的支配。但是,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越来越深刻地发生作用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把这个“代替”放到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看到这个“代替”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作为共产党员,绝不能因为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产生怀疑和动摇,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进而更加坚定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坚定信念。

(二)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他们的失败,只是一种僵化模式的失败,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失败。要弄清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和实质,必须综合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苏东失败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聚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主要是:他们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主义,脱离马列主义,脱离社会实际,最后又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僵化的政治经济模式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共产党自身建设没搞好,党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也就是说,政党的形象出现了问题。可以说,前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不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而恰恰是在许多方面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僵化态度所受到的惩罚。

二是,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必然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一般事物是这样的,社会发展这个最复杂的事物更是如此。资本主义是这样,社会主义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必须清醒地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共产主义的到来需要漫长的奋斗过程,但“漫长”绝不是“渺茫”。社会主义的发展可能会有低潮、有曲折,但这不等于失败。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而前进也总是曲折中的“前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这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结论。

三是,要看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所以说,社会主义虽然目前暂时处于低潮,但谁也抹杀不了它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发展前景。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广大共产党员应该根据这样的基本道理,来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三)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他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境界。对这一点,大多数人已深有体会,并坚信不移。但是,仍然有少数人看到改革发展中的一些做法和问题,比如私有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悬殊、党内腐败蔓延等,就担心改革是不是“改向”、是不是向资本主义靠拢、是不是搞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等等。可见,对改革性质和发展前景的认识如何也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党的领导的信赖。对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

一是要从大局上来认识和把握私有经济的发展问题。必须认识到,目前我们发展私有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也要看到,私有经济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活力,对于我们实现最终目标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要全面分析贫富差距悬殊问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先富带后富”政策。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政策的完整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要弄清目前出现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发生的。也就是说,这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的、阶段性的问题。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会逐渐解决。我们也看到,中共中央对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使社会走向全面和谐,当然包括经济方面的协调与和谐。我们要坚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是会逐步解决的。“先富”与“后富”,有一个程度问题,也有一个时间过程问题。

三是要正确认识腐败问题。腐败问题是一个历史现象,也是一个世界现象,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也不是我们国家所独有。新形势下腐败高发问题是社会体制转换时期难免的“阵痛”现象。纵观历史发展,不难看出,任何社会在转型期总是伴随着腐败高发的问题。主要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空隙和漏洞,法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为此,中共中央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治理腐败。要坚信,中国共产党能够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也能够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并取得全面胜利。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党员都认为腐败不好,都能理直气壮地反对腐败。这是对的。但仅仅停留在这点还不够,每个党员还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把个人的清正廉洁与反对腐败结合起来,营造一种“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必腐败”、“拒绝腐败”、“清除腐败”的氛围。

(四)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问题

当今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在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可以说,当今世界各国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也不可能脱离国际大环境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既要考虑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状,又要考虑我们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联系,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世界上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情形,必然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对党员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可以说,这种影响是积极和消极兼而有之。应该看到,从“十月革命”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就一直不遗余力地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各种攻势,其中重要的就是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西化”。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就与西方国家长期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密切相关。现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在不断发展、日益强大。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是绝不会改变的。近些年来,他们不断地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等问题向我们发难和施压。他们还与流亡在外的所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的敌对分子相互勾结,企图联手行动。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要从确保人民政权稳固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也要从一个执政党的党员如何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努力工作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有一位老党员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不断唱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此话讲得很深刻,值得每个党员同志深长思之。

(五)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共产党员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一些国家先后两次联合发动鸦片战争,打败和侵入中国,中国内部又发生了历时14年最终归于失败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才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先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推动洋务运动,企图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以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结果这个“梦想”在中日甲午战争的炮火中破灭。后来又有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冀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通过推动自上而下的改良,以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政治和经济纲领,结果只维持一百来天,就遭到保守派的残酷镇压而彻底失败。然后又是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辛亥革命,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冀求实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最终的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历史表明,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为什么这些努力都不能成功呢?这要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来分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哪种理论能够对这两个历史课题作出正确回答,它就会成为中国人民的信仰;哪条道路能够引导中国人民完成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哪种政治力量能够带领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它就能够成为掌握中国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领导力量。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制度尽管是一种剥削劳动人民的制度,但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毕竟是一种历史进步,一些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确实走向了富强。可是,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道路总是行不通?为什么不能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去完成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什么中国人民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其中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从中国社会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说明。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之所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至少有这样三点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不允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萌芽,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始终没有发展为独立的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未完全断绝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系,在政治上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所具有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没有彻底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中国没能发展成独立的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国民党的执政而改变。国民党取得政权后,既没有兑现它所许诺的“平均地权”,也没有实现它所声称的“发展民族工商业”,倒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具有封建性的官僚资本和“四大家族”聚敛了大量财富,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国民党政权的完全失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和知识界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中国、开辟新道路的政治、经济主张。甚至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赞同,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拥护。

二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新特点促使中国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正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中国要完成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实现自己的发展,必须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必须同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状况。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信仰恐慌,使得资本主义的吸引力不断下降。而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蒸蒸日上,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掠夺,日本更是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和新的社会样板。中国知识分子大多把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因此,走俄国人的路,成为许多先进分子的共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迅速扩大,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三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从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特性来看,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最大力量,但由于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条件而带有分散性和某些落后性;民族资产阶级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能力;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最革命、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天然领导阶级。因此,中国的民主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理所当然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而没有其他哪个政治力量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解决中国实现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无产阶级作为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必然要把这一革命引向社会主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在这两个阶段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包括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应该“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或者只实行新民主主义,而不过渡到社会主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尽管历史上中国没有经历过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仍以特殊的方式经过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已经有了外国帝国主义的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尽管这不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但因为有了资本主义,也就有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否则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谓“补课”的说法,不仅不符合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且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包括共产党的领导和没收官僚资本,使得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包含了很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因而不可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必然要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一位西方记者曾武断地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投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建设,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仅“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和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100年。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六)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中国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国家更快发展起来,却是一个崭新课题。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时起,中国共产党就进行了艰辛地探索。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央其他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八大文献等文件,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

史上从未遇到的新课题,人们对如何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付出了沉重代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和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从长期探索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中国人民冲破了长期禁锢的思想障碍和陈旧观念,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国家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转变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初步走向繁荣、富裕、和谐、文明、强大的国家,展现了崭新的形象,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党的历史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增强、提高,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巩固,党的胸襟和眼光更加开阔、深邃,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和发展着自身先进性的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保持了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多万亿,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科学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在逐步解决。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创造活力,大大积聚和释放了全社会的发展能量。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我们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量。如,2008年,我们成功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平息达赖集团和西方敌对势力制造的分裂破坏活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实力和凝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一位美国学者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改变了世界。”一些西方舆论认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正在颠覆西方的传统理论,探索“中国成功之谜”非常有意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系列惊人表现,使许多外国政治家、学者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它“凸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当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中国以其“独有的竞争力、高效率和适应性”吸引着世人目光,许多人从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中,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热点。

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他特别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七)要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实践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探索,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向着光明的未来努力奋进。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做到思想上坚信不疑、行动上坚定不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中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列宁曾经把社会主义形象地比喻成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意思是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需要我们作长期艰苦的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国家的总体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今天远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将肩负一系列世所罕见的艰巨任务,仍将面临一系列世所罕见的矛盾和问题,仍将面对一系列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广大共产党员必须保持长期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基本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南,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纲,基本纲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集中体现,而基本经验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四个基本”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根本要求、政治基石和活力源泉,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总体战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决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继续接受考验。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毫不动摇地沿着已经开辟出来的道路继续奋勇前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树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丰碑。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就一定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就恢弘壮美的历史画卷,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对此,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上特别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坚定理想信念,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政治标签,而是要靠具体的实践和行动来体现、来印证的。对共产党员来说,没有远大理想,就不是合格的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党员。因此,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信党的最高纲领,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矢志不移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这也就是说,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必须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既强调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强调脚踏实地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目前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朝着共产主义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靠近。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要求每个党员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忘记远大理想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我们既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认为共产主义“渺茫”;也不能超越现阶段,对共产主义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就必须从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奋斗目标置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始终为实现党的基本纲领而奋斗,始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要落实到这里;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着眼点也要放在这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既要志存高远,又要立足现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步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判断国情,做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业绩,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带动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共同奋斗。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相互关系。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既包括实现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的最高纲领,也包括确定每个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密切相联。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实施指明方向和原则,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最终实现准备条件和奠定基础。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又把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密切地联系起来,他指出:“一切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中国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必须为着现阶段的目标而奋斗”,“对于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及其同情者,如果不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如果看不起这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对它稍许放松,稍许怠工,稍许表现不忠诚、不热情,不准备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而空谈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就是有意无意地、或多或少地背叛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不是一个自觉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共产党员坚持党的最高纲领,树立远大理想,是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的着眼点;共产党员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是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的立足点。一个是“着眼点”,一个是“立足点”,统一于奋斗追求的整个实践过程。

树立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必须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分析判断,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中共中央在对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的展开,是初级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也是我们现阶段正在做和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实现党的纲领,首先要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实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几个方面的建设是统一于一个整体的,是不可分割的。中共中央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八大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又一个新起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本世纪头20年的具体化。这也为广大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

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偏离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紧扣“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执政兴国”这个目标思考问题、开展工作。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如果离开这一条,我们的人民就可能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社会就会动荡不已,我们的事业发展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生产力的更大解放和充分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蓬勃的生命力。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还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广大党员必须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缺乏动力。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体现了党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和把握上的“一元论”;坚持“两个基本点”,体现了党为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在具体工作上的“两点论”。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中,贯穿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确保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简要地说,当前就是要用推进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来展现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形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