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要求

三、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要求

群众意识是党的根本政治意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根基,顺利完成执政使命。强化政治意识,在思想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满腔热情地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政治意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

第一,强化政治意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这是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领导干部来自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治。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对群众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指出,讲政治,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从根本立场和党性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对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党群关系问题是一个事关执政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错综复杂、利弊相伴的问题,遇到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实践表明,妥善处理好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人民内部矛盾,干部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对群众的态度问题、关系问题。对群众态度好,有感情,较难、较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反之,对群众态度不端正,较容易解决的矛盾也会因为干群关系紧张变得很难、很复杂。新的形势,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更要加强群众工作,更加注意工作方法,更加关心和体贴群众。实事求是地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群众态度和与群众关系上,从根本上说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脱离群众和违反群众意愿及利益的表现,在各级领导干部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有的领导干部群众观点淡漠,同群众的感情疏远,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认为当了领导就比群众高出一头,看不起平民百姓,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有的方法简单,遇到矛盾责怪群众,以领导的姿态去管群众、压群众;有的“做官当老爷”,对群众的困难和疾苦视而不见,漠视甚至侵害群众的利益。这些问题的

存在,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同党的宗旨是根本不相容的。它与其他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许多矛盾更容易激化,甚至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构成潜在的威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经受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清形势,明确要求,改进作风,始终不渝地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持与群众的血肉关系。

(二)群众观点是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第一,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当前,不少同志面对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工作中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好办法、新办法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只要我们领导干部甘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并最充分地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矛盾的思路和办法。只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工作思路,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能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一些看似很难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和组织群众前进的观 点。相信和依靠群众与正确引导群众前进,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依靠他们,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才能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发挥出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把群众教育、引导和组织起来,去实现我们共同的事业。现在有的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工作没做好,就把责任推给群众,埋怨群众落后,而没有从自己是否做好群众工作,是否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方面找原因。当然,群众中有先进、中间和落后之分,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循循善诱的工作方法,针对持不同意见和对党的一些政策暂时不理解的群众,多做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说服教育和耐心疏导的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群众切实了解,离开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无法发展,国家不能富强,个人生活也难以改善;使群众真正懂得,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离开稳定的政治社会局面,一切都无从谈起,从而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对党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作为党员和党的干部,要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现在有的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弄虚

作假,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对于这种不正之风必须坚决反对。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一定要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业绩优劣、事业成败的根本尺度。

(三)牢记“两个务必”,努力树立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

194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打了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全党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十六大刚刚开过,全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时,胡锦涛总书记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发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号召。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树立良好形象至关重要。党员干部的形象好,群众才会信服,才与领导贴心、交心并知心。为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树立“三种形象”。

第一,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形象。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导干部心中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盼,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第二,深入实际,求实务实的形象。保持与群众密切联系,工作漂浮、作风不扎实不行,必须要有恪尽职守的勤勉精神,埋头苦干、不事声张。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做驾驭全局的领导者,又要当求实务实的实干家;自觉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到街道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和生产班组去,同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使党的各项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更切合实际,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我们所办的事情,所提出的主张更符合群众要求,更让群众受益,真正成为通常所说的“为民之举”。

第三,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形象。坚持廉洁自律、公正无私、勤政为民,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必要条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所经受的考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地使用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模范地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党纪党规办事,自觉接受党内外监督。严于律己,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