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_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成对马克思和我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而这一阐述包括了相当多的领域。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现在,它已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47页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第2版第4卷第695-696页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43页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在全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仅仅是社会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可是,这些阶级又是由于什么而产生和存在的呢?是由于当时存在的粗鄙的物质条件,即各该时代社会借以生产和交换必要生活资料的那些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34-335页

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51页

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3页

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38页

基督教的社会原则颂扬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顺从驯服,总之,颂扬愚民的多种特点,但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18页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人的真正的机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44页

工人是比较和气比较可亲的,虽然他们比有产阶级更迫切地需要钱,但他们并不那样贪财;对他们来说,金钱的价值只在于能用它来买东西,可是对资产者来说,金钱却具有一种为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的价值,即偶像的价值,这样,它使资产者变成了卑鄙龌龊的“财迷”。完全没有这种金钱崇拜感的工人,并不像资产者那样贪婪,资产者为了多赚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认为生活的目的就是装满自己的钱袋。所以工人比资产者偏见少得多,看问题清楚得多,不戴上自私的眼镜来看一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11页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对立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自己也达到完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6-7页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

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页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

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59-460页

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8页

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只是我不再结婚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521页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也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7页

社会的肮脏事使一个坚强的人不可能为私事而烦恼,这是真正的幸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28-429页

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至于他们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而且要受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影响,则已经不用说了;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9页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10页

……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但是,无论什么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便会摒弃关于灵魂不死的任何说法。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元素,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639页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60页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296页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他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5页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因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性质和人的性质的混淆和替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55页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争得的自由。……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4-275页

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满脑袋都是生意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34页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指白求恩,编者注)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选集》 二版第二卷第660页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选集》二版第三卷第1004页

吃苦在别人前头,享受在别人后头。

——《毛泽东选集》二版第四卷第1162页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

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7页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

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所羡慕。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一切先进分子,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世界观、人生观,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要保护和发扬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总之,我们要变精神力量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引导亿万人民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务必带头加强党性锻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如果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牟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够正确的处理。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生活才充实。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做人。

——江泽民:《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千千万万革命先辈和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忘我奋斗,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惜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我们党坚持艰苦奋斗的壮丽篇章。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用生命培育的奋斗精神,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使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只有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在思想上作风上真正贴近群众,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总之,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现在,有些党员干部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有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以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说是一些干部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道德品质修养,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要把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上全面加以推进。要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胡锦涛:2005年1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