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世纪的紧迫课题

第一节 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世纪的紧迫课题

党的十六大号召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同时,要全面推进伟大事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按照这个目标,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思想建党,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跨入新世纪,在当今世界发生历史性大变动的环境中和当代中国进行历史性大变革的情况下,如何从思想上建党,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胜利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党的事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需要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始终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切实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有其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

(一)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大特点和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诞生于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绝对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党情以及党的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注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问题。

我们党在自身建设上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当我国革命和建设任务发生历史性转变时期,都把加强思想建设、统一全党的思想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纵观党的历史,有两次重大的思想建党活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次是延安整风。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革命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也面临由弱到强的发展机遇。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抓住时机,领导全党开展了以思想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这是一次成功的思想建党运动,它彻底清除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全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

第二次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和国家又一次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如何使全党尽快地从“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是当时摆在全党面前的根本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领导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成功的思想建党活动。正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恢复,并成功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为全党树立起一面伟大的思想理论旗帜。

历史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才使我党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真正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扎实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

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由党的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党的建设包含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而思想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是党的建设的基础。

从党的政治建设来看,政治路线是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但是,党能否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思想路线是否正确。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作指导,没有正确的思想理论建设,就不能制定和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可见,党的思想建设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基础。

从党的组织建设来看,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纪律是以高度的自觉性为特征的。而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的维护和贯彻,是依靠党在理论上的正确性,依靠党员的思想觉悟和革命精神。如果让资产阶级的民主观、自由观侵人党的肌体,让资产阶级的“绝对自由”和“个人至上”等思想腐蚀党员的思想,或者党员在思想上不理解民主集中制和严守纪律的重要性,党的组织建设就难以有效地进行。另外,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党的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而这就更加离不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从党的作风建设来看,党的作风是党性和党的宗旨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形象的重要标志。党的作风建设中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领导作风尤其是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都与党的思想建设紧密相连。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上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必然冲击党风建设。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从党的制度建设来看,制度建设必须以思想建设为基础。思想建设为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准备。人们的制度意识、制度建设观念的培养和增强离不开思想建设。当人们还普遍不重视制度作用时,制度建设就难以进行,即使有了制度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当制度被人们重视起来时,制度的正确贯彻和执行,也必须依赖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否则,制度建设就不可能发生实效,建立起来的制度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所以越是强调制度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就越是要重视人的工作,越是要加大思想建设的力度。

(三)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任务要求切实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为什么还要重提思想建党这一问题呢?这是由于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紧密相连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状况。

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许多人因此对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西方敌对势力又借机对我国加紧思想文化渗透,通过意识形态的斗争,加紧对社会主义实施和平演变。与此同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泛起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形成巨大的冲击和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从国际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思想教育。

从国内情况来看,党面临的思想建设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革命,对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每一个新的突破,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或没有涉足的,因而这些情况、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就需要有超前的眼光和大胆的思想,同时又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因此,需要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同时,党内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例如腐败现象的滋生、信仰危机及各种思想困惑,都要求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把它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摆在全党面前。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根本的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基础,人们的任何思想行为无一不受世界观的制约和支配。因此,我们党一贯重视世界观的改造。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给党的思想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给社会思想文化带来了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人,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滋长了一些消极丑恶现象,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腐蚀我们的干部和党员队伍,甚至毁掉一些意志薄弱者。江泽民同志针对此种情况,深刻指出:改革开放还只是搞了十多年,有些干部、党员在考验面前就已经打了败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有的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蛙虫和罪犯,归根到底就是这些人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出了问题。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干部或党员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的蜕化变质开始的,而这又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因此,要始终把解决党员和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放在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地位。

我们知道无产阶级世界观建设不是盲目行为,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理论是思想的根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根基越深厚,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就越强,改造世界观的自觉性就越高。一个人的世界观,总是在外界的各种思想理论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不是这种思想理论在起作用,就是那种思想理论在起作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以邓小平理论为思想武器来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上下功夫;就是要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中关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在改造主观世界方面,邓小平同志有过大量的论述。如:新时期党员干部必须改造世界观、增强党性的思想;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还必须积极投身群众实践,在汲取人民群众的营养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实践。因为实践不断发展,使主观世界改造的任务不断变化。因此广大党员和干部必须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在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中改造主观世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智慧的源泉,在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得到净化与升华。总之,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积极投身群众实践,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真正做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解决了为谁服务的问题,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

我们知道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因此,我们党提出要进行“三观”教育。那么要进行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并把它深入贯彻下去,就必须正确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

(一)世界观与价值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以及世界各种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其中首先

是为了解决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积累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连贯起来,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这就是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人们的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一世界的面貌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就有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社会生活中的分工不同,导致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等等的不同态度,从而使他们所持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目前世界观有自发世界观、宗教世界观和哲学世界观三种形态。自发世界观是个人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不自觉地形成的、不系统的、没有经过理论论证的世界观。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有世界观,只不过这种世界观是自发的,具有不定型、容易被改变的特点。宗教世界观是认为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创造、主宰、支配世界一切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它与自发的世界观相比具有稳定性,不易被改变。哲学世界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经过哲学家的加工整理和理论论证,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一个人一旦确定了某种哲学世界观是极不容易被改变的。而哲学世界观又有科学和不科学之分,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惟一科学的世界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它受世界观的指导,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及体现。价值观归根结底是由,人们所处的经济、政治地位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人们总是划分为一定阶级的,因此其价值观必然和其所属的阶级价值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同一阶级中,个人总是从属一定阶层的,因而其价值观必然带有本阶层的价值观的烙印。在同一阶层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使每个人都有更为特殊的利益需求,因而人们的价值观又表现为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这种情况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但无论如何,价值观的形成是受一定的经济、政治地位制约的。

世界观对价值观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它为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指导原则和方法。一般地说,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建构的价值观是科学的。而非科学的世界观则妨碍人们科学价值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其为指导建立的价值观必然是科学的。这种价值观以个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取向,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相一致。非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在关于世界本质、发展规律和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上往往是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因而以这种世界观为指导而建立的价值观必然分裂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人们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沼,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之,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必然包含着对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受世界观的指导和影响。

(二)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考察人生问题上的体现。人生观也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同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直接关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有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第一,人是社会存在物,考察人的本质必须着眼于人的社会性;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关系;第三,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变化的。在对人的本质作此理解的基础上确立的人生观,必然是科学的、正确的,有利于人们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与此相反,资产阶级人性论离开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把人看成是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人,把人的本质抽象化。这样,其人生观必然以个人为核心,把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人生观表现为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表现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必然包含着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因此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

人生观对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人生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分为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处理二者的关系上,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是只重视自我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另一种是只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自我价值。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的目的是为生产资料私有者谋取更多的财富或利润。私有制决定了人们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主义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只讲人的自我价值,忽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却产生了只重视人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偏向。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即重视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贡献,但这绝不是忽视自我价值,那种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割裂的观点只能破坏人们的积极性,而于社会、于个人皆无长远的益处。

对人生价值两方面关系的看法不同,必然影响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判。什么事物有价值,什么事物没有价值,直接受人生价值观的制约。如果在人生价值观上坚持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那么,凡有利于社会进步又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人、物、事,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反之,就是没有价值的。如果在人生价值观上坚持以自我价值为核心,那么凡有利于个人利益、个人享乐的人、物、事,都会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

可见,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紧密相连的,其中人生价值观对人们价值观有直接制约作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