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_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

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

19年前,一个光辉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誉满中华大地;一位共产党员,在共和国历史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一种高尚的精神,至今依然感动和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这个人,就是孔繁森;这种精神,就是孔繁森精神!

孔繁森,1944年出生在江北水城——聊城。17岁时,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他连年荣获“五好战士”。1966年9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年后,孔繁森从部队复员,任劳任怨地当起了一名干部,随后被提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援助。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誓言。刚到西藏,他又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句子,以此铭志。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工作,在第二次进藏工作后选择永远地留在了西藏,还为之付出了生命。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他的亲人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发现了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八元六角钱;一是他去世四天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后人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孔繁森去世后,为了纪念并发扬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同时,《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乔石,分别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孔繁森这个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作为建国以来的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和“民族团结的典范”。

那么,在孔繁森的身上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援助。当时,他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县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各个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一次进藏工作期满后,孔繁森回到了山东老家。不过,他的心似乎还停留在西藏,梦里萦绕的都

是藏族困难群众的事情。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拔干部进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自告奋勇地带队入藏工作。而这时,他的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多病的妻子和未成年的三个孩子。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舍小家顾大家,心里经过了一场异常艰难的思想斗争。最终,他带着对家人的歉意离开了。

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回到魂牵梦萦的西藏,孔繁森将满腔的思念之情全部转化为工作的力量。到任后仅四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他的这些辛苦付出,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孔繁森为了根治尼木县的续迈等三个乡群众身患的大骨节病,多次爬到海拔近五千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后来,他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便在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大批的藏族群众遭受灾难,不少孩子成了孤儿。身为拉萨副市长孔繁森,亲自赶到受灾一线慰问群众。当他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藏族孩子时,一时间想起了留在老家的三个孩子。在灾区,他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分别是十二岁的曲尼、七岁的曲印和五岁的贡桑。他把三个孩子带回了拉萨,亲自照顾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识字读书。晚上,他和三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夜里有谁尿床了,他还得起来换床单。平时,他的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他都会带孩子去逛公园或者逛商店给他们买东西。

身为拉萨市的副市长,孔繁森的生活并不宽裕,如今既要养活三个孩子,还要拿出钱来接济乡下的困难群众。往往一个月还没过完,他的工资就花完了,有时候连伙食费都不够。若是之前,他自己一个人凑合凑合就算了,可现在有了三个孩子,就不能委屈了孩子。

为了不让三个孩子跟着自己受苦,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但他恳求护士,说:“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1993年这一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全部用于生活补贴了。

在外人看来,身为副市长的孔繁森生活条件如此艰难,实在是难以置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1993年,孔繁森的妻子到西藏探望他,去的路费是自己筹措的。到了西藏之后,他的妻子高原反应强烈

。由于看病,返程的路费被花光了,孔繁森只好去筹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妻子一听,眼泪就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啊!

孔繁森第二次入藏工作期满后,继续留在了西藏工作,担任阿里的地委书记。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四十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此时,孔繁森已经是年近50岁的人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的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由于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和随行人员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钱来买!”就这样,茫茫雪域高原留下了他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为了将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孔繁森打算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不幸偏偏在这个时候降临在孔繁森的身上。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

孔繁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西藏地区的藏族同胞们无不痛哭流涕,哭着喊着他们心中的“菩萨”和“本布啦(大官)”。据说,孔繁森在离世前曾留下遗嘱,希望同事们每月以他的名义给山东老家写封信,然后将自己的骨灰埋在出事的地方。

多年后,孔繁森的女儿接受采访时说,爸爸活着的时候,常常说对不起奶奶,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们,但是他最对不起的人是他自己。这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是对孔繁森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精神最好的说明。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是孔繁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