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_焦裕禄事迹的曝光

第七章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2月8日至15日,中共中央农村政治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各中央局、省、市、县委先后发出《向焦裕禄学习》的通知。全国掀起了向焦裕禄学习的热潮。本章主要介绍焦裕禄事迹的曝光过程以及几位学习焦裕禄的典型人物事例。

焦裕禄事迹的曝光

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

焦裕禄,鞠躬尽瘁为革命。

为人民,兴利除害意志坚;

为革命,赤胆忠心骨头硬。

像一棵青松,

像一盏红灯,

兰考人民的贴心人!

学习焦裕禄,

全心全意干革命。

学习焦裕禄,

永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这是一首在20世纪60年代广为流传的赞歌,赞扬的主人翁自然是歌词中多次出现的焦裕禄。那时,焦裕禄的事迹已经被披露出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焦裕禄的风潮。那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县委书记,是如何变成全国人民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的呢?

正如一个事物的出现总要经过无形到有形、无声要有声的过程一样,焦裕禄的扬名也需要一种机遇、一个过程以及一系列并非简单的周折。

最初将焦裕禄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公开发表的人是刘俊生——焦裕禄身边负责报导和照相的工作人员。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去世。两个月后,《河南日报》的一位兰考籍记者向刘俊生约稿,说是为了迎接“七一”建党节,需要发一位好党员、好干部的专稿。接到约稿通知的刘俊生,立刻向县里报告了这一任务,县委领导决定写焦裕禄这位县委书记,而且一定要写好。

对于焦裕禄,刘俊生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在焦裕禄的身边工作了这么久,对他工作上的事情可谓是了如指掌。理清思路后,刘俊生下笔传神、落笔生花,很快就将一篇名为《党的好干部——记焦裕禄二三事》。稿件被送到《河南日报》社后,得到了编辑组长的反馈信息:“一两千字表现这个人物,太简单,可补充材料写好,推到第一版去。”

这个建议对于刘俊生来说,是个莫大的鼓励。他立即将稿件进行了重新构造,将全文字数加到了三千字。稿件再次被送到日报社,一级级审阅后,送到了报社副主编的手中。时间过得很快,即将要到“七一”节了。刘俊生盼望着发稿,便又向报社打听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表扬县委书记的稿件,要送到省委进行审阅。

“七一”建党节到了,刘俊生在《河南日报》上并没有见到自己的写的那篇稿子,心里顿时失落极了。之后,兰考县委副书记给省里的一位副书记写了份报告,报告了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期间,领导人民群众治理“三害”的事迹以及他在病中的拼搏、死后的要求等。这份

报告得到了那位副书记的重视,在大会中向全体与会人员讲了焦裕禄的事情,并分发了一份有关焦裕禄事迹的简报。

10月,读过简报的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张应先带着两位记者,来到了兰考,亲自调查焦裕禄的事情。他们在刘俊生的带领下,在兰考大地上连续跑了一个月,写成了一片通讯文章,由新华社发了通稿。

11月20日,一篇名为《兰考前书记焦裕禄,忠心耿耿为人民——河南省号召全体干部学习》的文章被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第二版。这篇文章就是张应先从兰考考察回来后撰写的。同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这篇新华社通讯稿。同时,《河南日报》决定开辟一个专栏,主要刊登有关焦裕禄的事迹文章。专栏连发了十几期,每期都有不同的人撰写有关焦裕禄的回忆录文章。

1965年年初,《河南日报》的记者黎路来到兰考,找到刘俊生。两人合写了一篇长篇通讯稿,题目叫做《焦裕禄啊!我们怀念您》。文章满怀激情,感情真挚,洋洋洒洒四千字,其中的情节、片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此后,有关焦裕禄的各类文字报导和广播播音都停歇下来,这篇文章也似乎成了纪念焦裕禄的压轴部分。

时隔一年后,新华社副社长穆青带领着记者冯健、周原二人来到兰考。此前,穆青决定写一个有关老灾区情况的报导,他派周原到兰考调查后,决定将兰考作为除“三害”事迹的重点采访地区。

当时,兰考县委继任副书记张钦礼接待了穆青一行,陪同人员中就有刘俊生。刘俊生从焦裕禄的雪天工作“六条”谈起,谈到了治沙、治水、治碱的艰苦,谈到焦裕禄救老人、救儿童、救助同志,自己却抗病拼搏,死前还要求将自己埋入沙丘的故事。最后,刘俊生还谈到了兰考人民的悲痛,众人自发地前往郑州烈士陵园内凭吊的真人真事。

刘俊生讲完后,穆青一声不吭地站起来,围着桌子转了两圈,眼圈越来越红,最终忍不住泪如泉涌。在场的几个人都在哭泣,整个屋子里氤氲着悲痛的气氛。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听到这么真实的故事,感受到这么真挚的情感,穆青的眼前似乎出现了焦裕禄瘦弱的身体立在沙丘上的情景,他的内心正被某种情感狠狠地撞击着。

午饭时间到了,穆青等人拒绝了吃饭,他们的心里沉重极了,想多听听焦裕禄的事情。他含着眼泪说:“我参加工作二十八年了,没流过眼泪。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如果不把焦裕禄精神报导出去,就是新闻工作者的严重失职。原定的老灾区的情况报导暂时不搞了,我们要报导焦裕禄同志。”

那一天,穆青和兰考县委的工作人员一块谈论焦裕禄至半夜。谈论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落泪。由于参加座谈的人员增加了,更多有关焦裕禄的故事被回忆起来,导致大家一度哽咽说不下去也记录不下去。记者周原说:“这样好的干部,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当夜,穆青等人夜不能寐。

第二天,穆青等记者召

集了兰考县里的知青开了会。随后,他们一行人到了乡下,在各村各寨,在田间地头,与老农攀谈。他们的足迹、循着着焦裕禄曾经走过的地方,在曾经风沙蔽日的风口,在曾经洪水如龙的洼地,在如山似岭的沙丘,听到了人们对于这位县委书记说不完的恩情,唱不尽的赞歌,流不干的眼泪。成群的老农几乎喊出了同样的心里话:“焦书记,好人啊!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俺能替他死该有多好……”

三天三夜后,穆青等人到开封、郑州,向省委、地委的领导询问对于报道教育精神及其实际的意见。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穆青向中央有关领导报告了撰写长篇通讯报导的事情。得到同意后,周原开始撰写这篇文章的初稿,穆青和冯健继而完成定稿。

1966年2月7日,由穆青、周原、冯健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犹如一声平地而起的春雷,震响了整个中国,整个世界。在“雷声”的震撼中,人们被焦裕禄的事迹感动得泪水如春雨涟涟。

在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后,随后共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社论或者是评论员文章,以至于通讯、报导多达百篇。报导、学习焦裕禄事迹的热潮也涌起来了:

1966年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有这样的好干部》。2月11日,该报又发社论:《最可贵的阶级感情》。2月13日,该报三发社论:《在“用”字上狠下功夫》。2月14日,该报四发社论:《用整风精神学习焦裕禄》。

1966年2月10日,《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向焦裕禄学习,做党的好干部》。

1966年2月12日,《工人日报》发表社论:《学习焦裕禄,彻底革命化》。

……

作为将焦裕禄的事迹推向全国的第一人,穆青在谈及写焦裕禄的经过时,这样说道:“当听说一个县委书记有着如此大的凝聚力,感召力,群众哭,我也哭,不写好这篇文章,就对不起老百姓……稿子写好以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甚至泣不成声,她止不住哭声……兰考的老百姓聚在悬挂电喇叭的电线杆下,一片片,一群群,要求多播几次,多念几遍……”

从喇叭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齐越哽咽的声音:“几年前,一群兰考人来见穆青,一进门便跪在了地上,哭着说,焦书记死了,俺兰考人想见你,给你拉几句知心话……”

1990年,穆青、冯健、周原三人重访了兰考。他们在绿树如云、松柏环绕的焦裕禄墓前静默哀悼,并一齐献上了—副花圈,花圈上的题字是“焦裕禄精神永存”。他们感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需要焦裕禄精神。之后,他们三人再次联名写了一篇文章——《人民呼唤焦裕禄》。

在那个典型辈出的年代,多少风流人物被树为学习对象,可有几个在历史的潮流中被传承了下来?焦裕禄就是其中一个被代代传承的人物。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可让无数人发出感慨:做官要像焦裕禄!

(本章完)